基于反恐视野下的当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刍议

2017-04-18 03:29梅林竹
法制与社会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高校

摘 要 当前,全球范围内,恐怖主义风险在加剧,恐怖组织利用宗教、民族、人权等问题对青年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并且有向高校蔓延的趋势。恐怖主义具有政治性、世界性、针对无辜民众等几大特征。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反恐面临着西方分化势力、极端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多重威胁。高等学校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知识、人才密集,也日益成为恐怖主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争夺的焦点。因此,在新形势下,本文认为应牢牢掌握反恐斗争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加强反恐教育、网络安全与网络反恐,保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对党和国家、人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反恐 高校 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梅林竹,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实习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400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我国高校的重要地位,它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特征,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大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近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当前,我国反恐怖主义形势严峻,高等教育战线如何有效加强反恐工作,强化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反恐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增强意识形态自觉、自信,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这个前沿主阵地,从而取得高校意識形态领域反恐斗争的胜利。

一、 恐怖主义的定义及特征

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定义的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经过十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内涵形式都有所变化,但是恐怖主义仍然有一些根本性的特征。

(一)恐怖主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它往往是以激进、暴力的行动促成政治变革,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妄图颠覆政权。

(二)恐怖主义具有世界性

尽管许多的暴力行动的本质是政治性的,比如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恐怖主义没有国家性,它是跨文化、跨时间、跨地域的,具有世界性。

(三)恐怖主义蓄意针对无辜民众

恐怖主义组织总是出其不意使用暴力,目标似乎随机,是非政府行为者对无辜民众的攻击。

二、 我国反恐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西化分化势力

特别是在深化综合改革,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社会矛盾突显时期,造成了我国发生恐怖活动的现实土壤长期存在,国家面临“东突”恐怖主义、“藏独”恐怖主义、“蒙独”恐怖主义和极端反政府反社会思潮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二)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它以歪曲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主张和行为来达到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的目的。极端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渲染鼓吹,迷惑广大民众,造成不同民族、宗教、地域、群体的人之间产生心理、情感上的仇恨,从而使用暴力手段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达到妄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极端主义的触角已经伸向各个领域,特别是文化界、学术等各方面,渗透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在2014年,发生了“3.01”昆明火车站、“5.06”广州火车站等多起恐怖事件。暴恐行动显现出从边境到内地扩散、有从局部向整体蔓延,有从个别现象到结构性冲突的趋势。在我国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网络恐怖主义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社会进步和人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宣扬恐怖主义,传播暴恐视频音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恐怖组织正利用信息技术来协调其分散的成员的活动。恐怖组织在境外通过社交媒体宣扬其极端主义思想和社会仇恨意识,并借助网络技术传播其推崇的恐怖主义手段,使得极端主义思想与社会矛盾并发,从而导致“独狼”恐怖活动频繁发生。恐怖组织把互联网作为几乎匿名交流的便捷途径,用来招募成员、收取费用、逃避国家控制、协调行动等。全球化、信息化的恐怖主义是对国家权力的严重挑战。几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恐怖袭击,大都与境外的音视频、文字材料宣传有直接关联,网上指挥、网下行动成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新趋势。这也是国际极端主义思想通过网络实现全球化、本土化的过程。因此,网络反恐已成为全球公害。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恐工作对于我国应对和管控恐怖主义威胁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恐工作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底线思维”、“零容忍”、“标本兼治”、“风险防控”等一系列关于反恐工作的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看法。随着反恐领域的拓展,全球反恐斗争从“9.11”事件以来早期的“应激式反应”逐渐过渡到理性、成熟阶段。从各国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均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国家,均将国家安全观建立在排他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他们一贯将与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发展模式的国家视为异己,试图通过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途径和渠道,迫使其他国家与之奉行同样的安全观,从而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也充分表明,当前,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是异常激烈的,维护本国国家政治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我国的政治制度,从而增强我国公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反恐工作是反恐斗争的终极需要

反恐分为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大背景下,反恐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很容易被极端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恐斗争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去极端化反恐策略被誉为“软反恐策略”和“观念战争”,它的核心要义就是与恐怖主义极端思想进行斗争,攻击、改造并转化恐怖分子的极端思想意识,从而逆转恐怖势力对民众的“极端化”蛊惑影响,达到阻止极端化思潮蔓延的目的。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反恐话语权,将反恐斗争从区域性、应激式反应、末端打击的态势转变为全国性、全民性、主动性的前置思想层面的应对,更是反恐工作的终极对决。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反恐工作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内在需要

恐怖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性的极端主义理论和信仰,这种错误的危险理论和信仰被恐怖主义分子所推崇和利用,逐步成为影响和控制民众参与和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一种思想意识。2015年,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达2800多万,同时,高校中青年教师也近百万。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和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群,保证和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避免恐怖主义活动在高校的蔓延,也成为我国反恐工作不可轻视的重要领域。把握教育战线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反恐工作,就是要把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反恐工作必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的内在需要。

四、反恐话语权在当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意义

高校反恐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因此,也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必要性、长期性、复杂性。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常抓不懈。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关键在学校党委。加强党建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育人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通过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传统文化、历史、党史等各方面的人文教育,增强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生,不断增强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形成抵制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思想防线。

(三)加强反恐教育,防范恐怖主义

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西方国家,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倡导和开展反恐教育。有的国家开设反恐宣传、监控情报与反恐专业,通过反恐教育打破民族、文化、宗教偏见。同时,通过教育合作应对恐怖主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特别是高校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舆论引导、开设反恐课程,宣传国内外反恐现状,加强法治教育,积极宣传《反恐法》,树立反恐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肃清滋生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加强对新疆、西藏籍学生、少数民族及信教学生的教育管理,关注弱势群体,从经济、 思想、学业、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帮扶。增强青年的在校融入感,从反恐的意识反恐预防、避险、自救、施救等方面不断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大学生的反恐意识和参与能力。通过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反恐话语权的建立,从而有效阻断恐怖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途径,实现去极端化和管控恐怖主义的最终目标。

(四)加强信息安全和网络反恐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特别是对高校网络安全进行监控。建立反恐话语分析语料库,通过大数据下的信息挖掘技术和网络定位等手段,收集、分析、比对网络发布的信息,特别是发现较为隐蔽的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传播的经济、人员招募信息及极端主义思想。从源头上,管控和预防网络恐怖主义。

因此,不断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恐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进一步突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通过扎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反恐教育、加强网络反恐等方面工作,筑牢高校教师和青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防线,抵御恐怖主义,从而消除恐怖主义极端化思想在高校的传播,维护高校的和谐安全稳定,将是高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提高我国反恐怖主义工作水平,加强应对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

[2]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2016.

[3]郭永良.中国反恐战略走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5).

[4]王震.关于全球反恐战争转型问题的再认识.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5)

[5]张金平.沙特“去极端化”反恐策略评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2).

[6][美]布里安·詹金斯.对美国反恐战略的反思.国际观察.2006(5).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高校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