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损耗理论赋权择业大学生

2017-04-18 10:24刘海燕
价值工程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赋权

刘海燕

摘要:为帮助呈现自我损耗的择业大学生重新获得自我心理能量,提升他们自主、负责任的择业能力,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学生择业”、“自我损耗”、“赋权理论”文献资料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试图构建对自我损耗大学生的赋权机制,进而实现真正的自主择业。结论:增进自我损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责任感和自主性等因素,是能够有效补充自我损耗的能量,做到理性自主的择业,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Abstract: To help college graduates who are experiencing a state of ego-depletion, regain the self-control and mental energy; improve their capabilities of making their own career choic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and review the researches and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related to "graduates jobs", "ego-depletion", "empowerment". Attempt to construct how to empower the ego-depletion graduates choosing jobs independently.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who felt depleted could feel freer to choose their jobs, through improve their self-control, replenish the energy and strengthen the self-concept. Therefore, they could prevent themselves from seeking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and turn to more independently to choose their own career path. It also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自我损耗;赋权

Key words: choice;empower;ego-depletion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37-03

0 引言

回顾我国近三十年的教育体制,教育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素质教育却是千呼万唤仍无法落实。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级中学教育,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全部的资源都在应对一件事,那就是怎样考出好分数。再就学习而言,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读破万卷书”“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官的手段,人生成败评判的唯一尺度。学生因被强迫学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意义,甚至迷失自我的意义。再看高考填报志愿期间,家长和学生经常问起的是“哪个专业更好找工作?”。论及高等教育,一度被称为象牙塔的精英才俊从入学便开始惆怅和痛苦于毕业后的择业,他们要考虑的是多少工资能说出去体面?性质是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才能让家长满意?要不要出国留学证明自己出类拔萃?这些顾虑不是因为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而是为了满足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这些琳琳种种急功近利的“期望”在吞噬着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损耗着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制造著时代的疾患。

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襁褓青年”,他们大多21-30岁之间,其中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具有谋生能力,却以工资低,无法与同事和睦相处、没意思、找不到工作等等为借口,依靠父母、逃避家庭及社会责任。

这些社会现象,一方面呈现出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社会、家庭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教育体制缺陷。改变我国文化中对职业的等级区分很难,但是改变大学生迎合我们文化中迂腐的择业标准的观念却是力在必行,而这种改变的前提是建立自我概念,关注自我成长,建立自我能量储备和运行机制。

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概念,增进大学生自主能力,从大学生自身寻求解决就业困境的资源呢?

本文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 “赋权”“自我损耗”理论,试图解读大学生择业困境所体现的自我概念问题,构建高校大学生择业教育的赋权机制。

1 自我损耗、赋权及大学生自我能量储备途径的理论研究分析

本文通过SAGE journals,以“ego depletion”检索,从1926至今,共1032篇研究文献包括研究论文及书籍,主要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健康科学、精神病学等领域。以“empowerment”检索,从1878至今,共51358篇包括研究论文及书籍,涉及社会学、健康科学、教育、组织和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以“graduates jobs”检索,从1847至今共78841篇包括研究论文及书籍。

本文通过知网,以“自我损耗”为主题关键词搜索,从2007至2017共检索到34条相关研究。以“赋权理论”为主题关键词, 2008至今共70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经济、医疗、传媒、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大学生择业历来是国内外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以此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国内知网有一千多研究论文。从经济、政治、心理等各个方面探讨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困境的因素和应对策略。

如学者薛泉等人从经济发展阶段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探讨[1];学者张映芹从社会保障制度谈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2];以及学者黄开腾从公益创业角度为大学生就业寻求出路[3]。

1.1 自我损耗理论概述

近五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运动学研究者及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关注自我损耗的研究。我国学者谭树华[4],于斌[5]等人在2012年对自我损耗理论及其后效进行过相关详细的理论阐述。

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理论起源于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研究,Baumeister 等人(1998)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自我损耗是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6]。Hagger 等人(2010)对自我损耗进行了形象的阐释:正如肌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会变疲劳,导致力量下降一样,自我经过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抑制和改变其自动化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所作的努力,其目的是最大化个体的长期利益。自我损耗直接影响着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无论是对个体还是人际间互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我损耗理论有两种假设:其一,当一个人的能量被全部损耗,他将无力量自我控制;其二,当一个人部分能量被损耗,他仍将降低自我控制,以保存剩余能量,防止自己被耗竭。从而,学者们提出自我损耗的后效,即是由资源匮乏引起的自我控制失败,并且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各个层面上。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往往是外在行为表现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自我损耗影响个体行为的一条途径可能是通过直接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达成的。

据此,我们看到 “啃老族”“襁褓族”不是无土之木,是根源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中,是个体成长期间,社会、家庭等环境中与自我意志的冲突消耗了过多的能量,造成长期处于自我能量和控制力的耗竭和亏空状态。其中,被抑制和否认的一部分自我也可能会通过极端行为寻求自我能量的验证,如通过嗜酒、网瘾、攻击行为、不健康的性行为证实自我存在。由此可见,自我能量损耗后可能造成认知和情绪的非理性,从而引起不健康的行为,进而无法最大化地选择自己的长期利益。

那么,如何帮助他们从自我损耗状态中找回能量,如何赋予他们权力,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生载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如何积极促进自我概念的成熟,成为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根基。

1.2 赋权(Empowerment)

以往研究中,赋权是增进公民责任感的途径,提高公民参与度的重要概念,它实现以立足优势为导向代替以立足不足为导向的转变。具体指个人、组织与社区借由一种学习、参与、合作等过程或机制,获得掌控自己本身相关事务的力量,以提升个人生活、组织功能与社区生活品质[7,8]。并旨在提高个人和社区的自主和自决的程度,并代表自己的利益,凭借自己的权力,以负责任的、自我决定的方式行事。赋权行为既包括自我赋权的过程,也包括专业人士对个体的赋权过程,帮助他们认识和使用自己的资源,战胜无力感和缺乏影响力的感受。

在理论上,赋权通常在三个层次上展开,即心理赋权、组织赋权和社会赋权,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对象、过程和结果。本文认同赋权源于个体对自主的内在需求,赋权即赋能,是通过提升强烈的个人效能意识,以增强个体达成目标的动机,进而让个体感受到能自己控制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增加了自我内在掌控力和能量。

赋权并不是简单地从外部输入权力和资源,也不仅是“增权赋能”,而是一种社会交往、参与、表达与行动实践。赋权是帮助人们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理性认知生活中遇到的阻碍,并与自我认知相结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行使自己的权力,增进自我的心理力量。换言之,赋权是通过获取信息,参与表达和采取行动等实践性过程,实现改变自己不利处境,获得权力和能力,从而获得改变整社会权力结构的结果的社會实践状态。

对择业大学生的赋权是在帮助自我损耗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曾经没有意识到,或者放弃了的自己的权力,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成长经历及家庭和教育体制等外界的永久受害者和永久无控制力者,他们现在可以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力,重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珍视自己的权力。

1.3 结合赋权理论,帮助自我损耗大学生构建自我能量储备和运行机制

1.3.1自主择业

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类似的困惑,为了家人择业还是为了自己?据研究资料显示,社会-自主倾向能调节自我损耗的效应,高自我倾向的个体在自我损耗的任务上表现要好于高社会倾向的个体。因为高自主倾向的个体有强烈的自主独立完成个人目标的需要,他们会竭尽全力降低失败的可能,而高社会倾向的个体更关注是否被他人拒绝,对独立完成任务的热情并不高[9]。这从理论上阐明了自主应以自我为根基,而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意愿。

所以在构建赋权的机制时,首先强调的是区分自我、家庭和社会,建立理性的自我感念。从心理能量角度而言,如果我们把能量从对他人认可的期待中转移至对自我成长的关注,面对挫败,自我恢复的能力也会增强。

其次,自主择业不是盲目就业。大学生认知我们拥有如何行为的自主和选择,并不是无限选择,也不意味着外界信息与我们的选择无关,而是指我们比所知道的拥有更多控制力,我们为我们的选择承担责任。强调大学生根据对自己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理性择业。

最后,尊重大学生自主权,是尊重他们选择、经历挫折和成长的权力,尊重他们主宰自己的权力。在随后的任务上若感觉到是自主选择的,则损耗的后效减轻;若感觉到是被控制的,则损耗的后效加剧[10]。

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自主支持情景下的个体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个体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个体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可见尊重大学生自主择业是赋予大学生选择权、生活权的关键,也是他们将来迎接生活挑战的能量来源。

1.3.2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当人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做某事(被赋予权力)或应该做某事(被激励)的时候,自我损耗的后效会减轻或消除。若被赋予一定权力时,与低权利的个体相比,高权力的个体感知到更多的责任感,在自我损耗的任务上表现更好[11]。在高校教育中,丰富大学生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利他意识。利他行为既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又有利于人际间沟通,进而增进自我能量。

1.3.3 关注自我意识培养

诱发个体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都能够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监控能力,从而有效改善自我损耗后效。自我损耗是不可避免的生活状态,培养自省能力,有利于帮助我们尽快恢复心理能量,理性选择满足自我最大利益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关注对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能力,达到增强自我意识。

2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帮助自我损耗的大学生对自己现在已有的生活进行反思,接受环境及自身的客观限制,关注自己选择的自由、权力和责任,拓宽可选择项,认识到自己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选择的。别人无法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只能传递给我们信息;我们也不能控制别人,只能向别人传递信息。而信息本身是不会让一个人做什么或感觉到什么。一旦我们接受客观环境,并开始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放弃了主动的控制权,被动地接受了环境,就有可能开始走上有意识地规划自己择业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关注自主选择所带来的积极心理能量,自主承担责任,从而构建良性的以赋权为核心的心理能量储备和运行机制,进而改变其对外寻求能量,而转向自我能量认知和增进自我能量的行为,增强自我心理能量。

綜合以上的分析,自我损耗理论阐释了大学生 “啃老族”、“襁褓族”等择业中逃避、过度拖沓、依赖等行为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并为了改善自我损耗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希望利用高校这个载体,与赋权理论的结合,构建大学生自我能量储备和运行机制进而降低自我损耗的后效。但是理论与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自我损耗理论的根基是能量资源说,而对能量和资源的具体所指尚无定论,有学者主张“血糖”是其存在形式[12],未来研究若能确定其生理存在形式将从实质上佐证自我损耗理论。

其次,无论是自我赋权还是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赋权,如何具体衡量赋权的实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最后,大学生择业关乎国计民生,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95万人的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为繁重。未来研究需要拓展大学生自我心理能量储备和运行机制,以适合不同人格和损耗状态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毕业生教育和择业需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泉,刘园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Z1):13-14.

[2]张映芹,刘江平,韩树蓉.社会保障制度对大学生择业引导作用:基于经济学与政治学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6):115-118.

[3]黄开腾.公益创业: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

[4]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15-725.

[5]于斌,乐国安,刘惠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72-1282.

[6]陈咏媛,许燕,杨浩锵,郭璐.自我损耗的后效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20.

[7]翁洁.赋权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88-94.

[8]Sato,T.,Harman,B.A.,Donohoe,W.M.,Weaver,A.,&Hall,W.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go depletion: The role of sociotropy-autonomy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10, 34,205-213.

[9]刘朝莹,江光荣.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94-200.

[10]郑全全,徐沙.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活力对能量的补偿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1,17(3):195-201.

[11]Dewall,C.N.,Baumeister,R.F.,Mead,N.L.,&Vohs,K.D..How leaders self-regulate their task performance:Evidence that power promote diligence,depletion, and disdai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100):47-65.

[12]Gailliot M.T.,et al.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in the blood:sucrose drinks reduce prejudice and stereotyp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45(1):288-290.

猜你喜欢
赋权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水电站决策模型组合赋权TOPSIS法应用探析
混合缺失信息集结下的属性赋权方法
基于改进熵值赋权法和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应用
给定权集的赋权双圈图的谱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