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17-04-18 12:22郗铮
价值工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福建

郗铮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经历陕北梁家河萌芽,河北正定起步,福建浙江的形成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更加成熟、系统、完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本文重点论述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福建、浙江主政期间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起步形成发展,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was sprouted in Liangjiahe, Northern Shaanxi, started in Zhengding Hebei and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Fujian and Zhejiang. After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thought is more mature, systematic and perfect, and its content is richer and the connotation is profound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ding County of Hebei, Fujian and Zhejiang during the period of administration, so a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关键词: 习近平;地方工作;生态文明思想

Key words: Xi Jinping;local work;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028-02

0 引言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下乡插队到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铎公社梁家河大队,在这6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亲身体验了恶劣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困扰,当上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积极利用生态环境改善梁家河生产力水平,带领大家建成42口沼气池,这段在陕北插队的经历,习近平如此评价:“在陕北插队劳动的几年是我人生成长与进步的起步时期。有关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都是在那个阶段萌生的,并影响了我的一生”。[1]自此,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开始萌芽。

1 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1982-1985)

河北正定县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关雄镇、神京所钥、古建集中,交通便利。1982至1985年,習近平先后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党委第一书记。

1.1 摘到“高产穷县”帽子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全国有名的“高产穷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6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2],正因为如此“高产”,所以40万正定人民每年要上交7600万斤粮食,但其实很多人还在为吃饱饭发愁。习近平在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说:“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主动向上级反映要求降低上交粮食总量,有效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另外,习近平结合正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解放思想,积极贯彻中央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上来的精神,大力推行“大包干”,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易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同时不断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种植,使农民收入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习近平认为,根据正定沙荒面积大,长期无人耕种的实际情况,可以变废为宝,利用荒滩,发展林业,正好也解决了正定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

1.2 开创“中国正定旅游模式”

正定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丰富,习近平熟读县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迹,被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他开始思考,如何使正定旅游资源从沉睡中苏醒,成为正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增长点,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改善正定生态环境。习近平提出了旅游兴县、带动“三产”、服务省会,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在此思路下,正定将一些年久失修的古迹进行了修缮,使其成为旅游景区,同时,积极利用影视剧效应,抓住商机,和央视共建《红楼梦》外景地“荣国府”,随着《红楼梦》的热播,“荣国府”很快成为热门景点,开创了“正定旅游模式”。

2 福建工作期间(1985-2002)

1985年6月,习近平到福建任厦门市副市长,在厦门工作期间,他主持研究制订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厦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也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1988年,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创新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如何推动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宁德是当时福建最为偏僻落后穷困的地区。习近平就如何发展林业问题指出“转变单一经营,实现综合开发,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宁德主政期间的讲话、文章后收录在《摆脱贫困》。

1990年4月,福建省委任命习近平为福州市委书记。1992年,习近平在福州主持编订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3820”工程,即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战略发展目标是:把福州建成集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心于一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明确提出“切实做好城乡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3]、福州市的发展方向是“发挥山、水、温泉自然特色,融众多文物古迹于一体,把福州建设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整洁、美丽的城市”[3],“把福州市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 [3]。并用了大量篇幅对“环境保护”、“治理气、水、噪音等污染”的生态建设进行了系统规划设计。这也是习近平将“生态环境”概念第一次呈现在公开文献中,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将习近平在福建的生态文化思想进行归纳,有以下2点:

2.1 提出“建设生态省”理论并付诸实践

“福建做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针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2001年,福建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有史以来对福建全省规模最大的生态保护调查,掌握更加全面详尽的信息。2002年3月,时任省长习近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2002年8月,福建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发展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生态成为人人关注的事情,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福建生态建设已经硕果累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空气质量保持全优;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进行生态水系治理,不同河流的水质都有所提高;厦门、泉州市和27个县成为国家生态市县,三明成为福建省第4个国家森林城市。

2.2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福建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水污染防治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细化10项主要任务和6条保障措施。修订《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形成草案)及编制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习近平还要求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包括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严肃查处和坚决制止各种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等[4]。习近平要求强化政府领导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的任用依据等。

3 浙江工作时期(2002-2007)

沿海省份浙江陆地面积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是使其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浙江的各个领域得到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但毕竟是陆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也在不断扩大,各种能源、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如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2年习近平调任浙江,开始陆续到各地调研,了解浙江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习近平结合浙江实际情况,将之前的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站在解決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

3.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5]“绿色浙江”是对“建设生态省”的升华和具体,结合浙江生态实际情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使全省人民都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从你我做起,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把浙江建成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省份。

3.2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问题,习近平创新地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我们要经过三个阶段来认识“两山论”:第一个阶段是用青山绿水来换金山银山。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建立的不断索取资源的基础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对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了深刻认识,即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改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没有了蓝天白云,何谈经济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要不断发展经济。第三个阶段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新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背后的故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log/2007-03/26/content_5897527.htm.

[2]程宝怀,刘晓翠,吴志辉.习近平同志在正定[N].河北日报,2014-01-02(001).

[3]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10,30,146.

[4]郑振宇,余晓青.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期的生态建设思想及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6(04):17-21.

[5]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6]阮朝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J].前沿,2015(02):105-107.

[7]江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8]李键.基于系列讲话的习近平生态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福建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那个梦
绿水青山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