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

2017-04-18 12:12卫清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6期
关键词:目标历史教材

卫清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内容跨度大,知识点多,很多历史变迁远离当前生活,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和探究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在教学立意上下功夫,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立意的内涵及与教学的关系

1.教学立意的内涵具有多元性

关于教学立意,目前有四种代表性的说法。其一,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根据这种说法,教学立意在本质上是对历史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定,及其对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历史视角,提高历史思辨能力的意义。其二,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主張通过主题把握、概念理解、逻辑疏通、内涵挖掘四个层面的教材解读综合提炼确立教学立意。其三,教学立意是教师在把握基本史实与史论关系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确立的本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明确它是学生要通过教材所学的核心内容。其四,教学立意是聂幼犁教授所主张的“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可见,教学立意的内涵界定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折射了教学立意与历史课堂其他要素间的多元关系。

2.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立意依托教学目标存在,而又不同于教学目标。后者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层面,是一堂课教学效果上的预设要求。教学立意,是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某种特定能力培养,或者是情感培养方面的目标延伸,是教学目标在某一核心领域的体现,比教学目标更具体。

教学立意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是教学设计的主线与根本出发点;教学立意能否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立意,然后围绕立意展开设计。

二、教学立意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立意对历史教学具有统领作用,甚至可以视为一堂课的核心。很多一线教师自觉地把有无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否高远视为评价一堂课的标准。

教学立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但是高中历史课堂仍然不乏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情况,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疲于应付。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要经常反思:有没有倾听学生对历史课的诉求;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教师。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时代使学生获取知识非常容易,他们更需要在课堂上听到独特的观点或见解,而不是简单地被灌输知识。如果课堂能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就一定要有教学立意,使课堂有生气、接地气,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在教材观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在新材料和新史观的推动下,人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会发生改变,而教材中的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确立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如笔者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先播放了《太平天国》的主题曲,展示了精心搜集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通过增补材料拓展教学立意,挖掘太平天国运动所展现出的民族心理与人文追求。此外,在近现代史教学中,可融入乡土资源。乡土历史与学生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笔者在讲“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时,会增加当地“小海战役”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历史就在自己身边。

三是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有机体。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因此要改进传统历史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能力目标,忽略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做法。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以“社会转型的阵痛”为教学立意,揭示在鸦片战争中国人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可使学生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多一份民族自省。这样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性格。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将战争都归于英国人的罪恶,而强化“我们是无辜的,我们太冤了”,并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民族心理。

三、如何围绕教学立意进行课堂设计

以“古代中国和西欧农业”的教学为例。理解中国古代农业与西欧农业发展的不同是本节课的重点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和西欧的农业同样都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耕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是精耕细作,而西欧是粗放经营。中国农民通过兴修水利、除草施肥、土地连续耕作来提高单位产量;而西欧耕作面积大,很少施肥,单位产量低,广种薄收。在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方式上,中国主要采用圈养,以畜养猪、鸡为主,耕田所用畜力以牛为主,通常一户一头即可。中国古代农民的衣服多以桑麻为料,而土地连续耕种,农村缺乏因休耕而形成的牧场,所以畜牧业不发达,农业向单纯种植业发展。而西欧传统以羊毛为主要衣料,养羊是普遍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自给自足”为立意,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从农耕面积、农耕方式、种植形式和生产走向进行思考,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立意教学中的反思

一是教学立意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些教师强调,教学立意作为贯彻课堂所有环节、连接所有要素的主轴线,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但历史教学实践中,也不乏未强调立意而堪称优质的历史课,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立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质量,但并非课堂质量的唯一保障。

二是教学立意如何确定的问题。通常教师会在备课前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由上而下地确定立意,然后围绕立意筛选、整合教学资源并设计课堂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学活动的主题比较集中,过程易于掌控,但容易出现“以论带史”的现象,变成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预设的教学立意在教学过程中会因学生的作用而变化,以至生成新的教学立意。

总之,教学立意理念的提出,让教师们在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上多了一种共识。关注课堂教学立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目标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