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2017-04-18 21:03李婧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软实力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

李婧

[摘 要]时代精神嬗变与政治生态的转变,推动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地关注综合实力的提升。新形势下的政党竞争,更多的体现为软实力的竞争。因此,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应首先着手于软实力的提升。外向维度上,软实力提升应注重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内向维度上,政治价值、制度政策与组织作风是重点;现实维度上,政党转型与政党形象重塑是提升软实力的必然;未来维度上,实现长期执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政党建设;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4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在相互联结、全面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度依存而又紧张对抗的复杂关系。以20世纪末期为临界点,此前的国家竞争多表现为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对抗;此后则更注重政治价值、文化和政策等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便是软实力的表征。最初,“软实力”一词是约瑟夫·奈针对国际政治问题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影响力”。[1]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软实力”的概念,同样可以用于解释政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它是指一种能力,即不通过‘威逼或者‘利诱,而是通过‘吸引为手段来达到目的能力。”[2]核心政治价值、制度设计、政策等的吸引、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凝聚力,是其主要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复杂而又关键的时期,作为核心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国内外、党内外新形势的要求,提升政党软实力,真正全面从严治党。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外向、内向、现实与未来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外向: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压力

追本溯源,“软实力”这一概念肇始于国际政治中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竞争力的理论范畴,因此,这一词汇首先具有的是“外向性”的意蕴。“软实力的一个力量指向是对他国或他者的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即软实力的外向性。”[3]在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语境中,其外向性则可划分为党外与国外两个层次。

1.党外: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与党际关系。在当前中國的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各参政的民主党派的关系至关重要。党需要通过培育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完善民主制度、施行惠民政策和塑造政党形象等手段来增强各民主党派对其的价值认同、规则认同、利益认同与道德认同[4],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党际关系。

2.国外: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与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文化交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已经进入了“软实力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既依靠硬实力,更需要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军事实力、经济力量的硬实力竞争转向了以政治价值观、思想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竞争,软实力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5]在当代的综合国力较量中,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的优势,利用其政党制度来推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的西方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进而实现其国家利益。中国置身全球化这个“伴随着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6]的环境中,随着中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也不断渗透,价值观的冲突会使部分社会成员模糊或失去原有的价值认同。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想抵御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

二、内向:政党建设的选择

在国际关系层面的软实力,来源于并受制于一国内部的价值、制度、文化和政策等,并通过其扩大和外溢作用,加强或削弱一国的软实力。“如果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价值观对内部社会的民众都没有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绝对不会对外产生多大的软实力。这就是软实力的内向性。”在政党层面,软实力具有同样的特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软实力的内向性要求,理想与科学相统一的政治价值能吸引政治忠诚;严密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能获得政治信任;优良的组织作风能树立政治权威。

1.政治价值与政治忠诚。“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了的结果仍能得到旧有团体的忠诚拥护。”[7]革命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解放政治的思维与价值取向逐渐被生活政治(日常政治)所取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必须首先从创建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出发。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是通过无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在当前的生活政治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政治价值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摆脱短期无法实现的理想带给党员群众的挫败感,同时获得价值与时俱进中新旧力量的拥护。

2.制度政策与政治信任。不同政党制度赋予执政党的使命大相径庭,因而其软实力建设的体系也侧重不同。“与西方国家竞争型政党政治相比,共产党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共产党一身兼二任,是中国社会唯一的领导党和执政党,虽然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和行动,但两者在现实政治过程和治理格局中又必须有机统一起来、衔接起来。”[8]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需要制度设置的威信与政策执行的绩效来构建并得到事实确认。“信任是命令不来的,它源自我们心灵深处。”[9]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政党政治框架中,既建构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又能以政策成功运作权力,达到制度可信、政策有效的情况下,才能获取民众的政治信任,才能巩固其执政合法性,也即提升并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

3.组织作风与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在其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经验教训。管党治党的中心,即政党的组织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密集的“打虎拍蝇”,无不印证党对作风问题的警惕和重视。究其根源,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加固政治权威的重要举措。“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转型期特殊环境对政治权威的解构,因而,通过不断地“整风”,强化作风建设,纯化党员干部队伍,净化政治生态,通过立身正、为政正强化政治权威,开拓执政施政的新局面。

三、现实:政党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迁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同步,也进行着自身的现代化。正如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的,执政的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领导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悄然地进行着适应性的变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并重新塑造自己的政党形象。

1.中国共产党转型的内容。具体来说,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代表性理论发生变迁,单一意识形态支配逐步向理性、务实、多元的意识形态转变。其次,政治传播由传统单向的政治传播向互动的政治传播方式转变,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注重吸收整合民间多元化的政治观点。再次,政党权力“日益向常规化国家系统转化,展现权利与权力不断统一趋势,政党实力从依赖权力强制,向注重执政理念、执政行为与外部环境的内在统一转变”[10]。最后,反映在行动中,便是政治行为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而这一系列的现代化转型尝试,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升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2.中国共产党形象重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是其软实力在道德层面的战略资源,是吸引群众对政党产生好感进而获取政党认同的重要内容。“道德毕竟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或民众的或民心的价值要求,它从根本上给予政治价值合理性根据”。[11]中国共产党政党转型的显性标志,便是政党形象。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转型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塑造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政党形象,包括组织的风气与党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的风貌,这二者分别从组织文化与个人魅力两个方面为中国共产党赢得良好风评,从而获得党内外人士情感、心理乃至智识上的青睐与支持。

四、未来:实现长期执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历史赋予的,从革命到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最根本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条件。相应地,中国共产党若要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2]在现代化语境下,这一套制度体系就是治理体系,而促使这套制度运转的力量就是治理能力。不论是制度本身还是推动制度化,都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提升,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具有根本性的色彩。

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与背景。提升软实力,是实现“如何适应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开放的复杂环境,实现‘政党意识形态有效阐释执政理念、‘政策与行为赢得民众信任的目标”[13],化解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整合危机、信任危机、沟通危机、道德危机与国际影响力危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龙国.大陆“软实力”与大陆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主义学报,2009,(2):47.

[2]杨爱华.政治生态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J].党的建设,2010,(6):40.

[3]蒋英州.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J].政治学研究,2009,(5):116.

[4]韩慧政党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13,(5):41-42.

[5]李云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6):95.

[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9.

[7]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4:58.

[8]上官酒瑞.共产党的执政软实力、公信力及制度化能力[J].理论学刊,2014,(8):33.

[9]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51.

[10]丁长艳.新形势下执政党软实力特征及其风险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29.

[11]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6.

[12]蒋熙辉.当前制度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1-11-23.

[13]丁长艳.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难题: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转型分析[J].理论学刊,2014,(9):20.

責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软实力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