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霖
摘要:为了对项目管理办公室模式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本文在识别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归纳为5个类别,构建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影响系数、影响系数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结果表明结果显示,系统思维、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规划、沟通技巧以及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对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为PMO经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提供更多可靠和有力的依据。
Abstract: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of project manager in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pattern, this paper use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sic skills evaluation index of PMO manager, to shrink basic skill index into four sorts and establish a kind of basic skill index system. With further calculating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result shows that system thinking, coping capacity, expression ability, judgment planning,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asic skills of PMO manager. This study could suppl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ith theoretical direction to make career planning better.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
Key words: factor analysis;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 manager;organization skills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014-03
0 引言
随着建设企业同时开发建设项目的增多,以及企业加强对多项目管理的要求,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多项目管理的紧迫需求[1]。项目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PMO)也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它既具备传统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所有职能,又增加了新的战略性重要管理职能[2]。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是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行为和组织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具备与组织战略目标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发挥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建设企业的长远目标。因此对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价也将促进PMO模式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为PMO经理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提供更多可靠和有力的依据,提高PMO经理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鉴于此,选取了建设企业PMO经理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搜集基础上,通过获取有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目前我国建设企业PMO经理应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初步建立建设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对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指标进行分析,为企业组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建设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识别
1.1 组织管理能力的概念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PMO经理的工作涉及到项目各参与方,杰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
1.2 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识别
在对有关文献搜集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专家的访谈、主题分析,总结归纳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特征,识别基本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建设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的理论指标体系,其指标构成及解释如表1所示。
2 建设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2.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共发放了120份问卷,回收了90份,有效问卷83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75%和92.2%。对有效问卷量表进行总体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各题项间的一致性较高,α信度系數达到了0.961,而基于标准化项的α系数达到了0.962,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因此从总体来说,本研究量表的信度较高。研究量表包括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包含若干个题项,因此还需分别对这三个层面进行信度分析。本研究量表的α值最小为0.804,最大为0.962。由此综合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简介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技术,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不同类变量的相关性则降低[4]。因子分析主要包括因子提取、因子旋转、计算因子得分。其中因子提取是通过分析原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提取出数量较少的因子。因子旋转是利用因子提取方法得到的结果虽然保证了因子之间的正交性,也就是因子之间不相关,通过对因子模型的旋转变换,使公共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1或者是0,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公共因子对变量的命名和解释将变得更清晰。计算因子得分是利用因子表示原始变量,需要知道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此,需要计算因子得分,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
2.3 建设企业PMO经理胜任能力指标因子分析
2.3.1 数据可行性检验
根据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及其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相关系数较高,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5]。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为714.388,相应的概率Sig.为0.000,因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KMO值为0.889,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3.2 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分析
针对数据进一步展开主成份因子分析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累计贡献率和特征值来确定提取的主成分的数量,得出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公式,进而计算出组织管理能力指标因素的综合得分,最后计算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因子。采用SPSS20.0进行4次因素剔除后,得出总的方差解释表,见表2。
2.3.3 因子旋转成份矩阵分析
一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要达70%以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为82.5%,符合要求。以上五个主成分代表建筑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利用SPSS20.0可以得到最终的成份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方差极大法旋转后,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激励下属和公关能力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这4个变量,其意义代表项目经理个人的组织能力;授权、培养下属、绩效导向3个变量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这3个变量,可解释为业务能力;影响力、领导能力、团队能力在第3个因子的上有较高负荷,解释为团队能力;冲突解决、监控能力在第4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解释为危机处理能力;制度构建与优化在第5个因子上有很高负荷,解释为制度管理能力。
2.3.4 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模型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重新对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提炼5个因子,构建评价模型,如表4所示。
2.4 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影响排序
以因子旋转成份矩阵表中每个影响因素的荷载系数与5个主成分因子的旋转平方和载入的方差的标准值的乘积作为各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如表5所示。
各指标的影响系数、影响系数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如表5所示,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的13项评价指标中,培养和指导下属、激励下属、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公关能力、监测能力影响系数较大,影响系数排名靠前,累计百分比达到50.2%,对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影响最大;而领导能力、影响能力、制度构建与优化三项指标在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价中影响程度相对弱化。
3 结论
本文在文献识别建设企业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因子荷载,从识别的众多指标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将组织管理能力指标归纳为决策能力、培养能力、领导力、危机处理、制度构建能力等五个不存在相关性的类别,构建PMO经理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模型。进一步计算了PMO经理14项组织管理能力指标的各指标的影响系数、影响系数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系统思维、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规划、沟通技巧以及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对PMO经理的组织管理能力影响较大,累计影响系数累计百分比接近达到50%。
参考文献:
[1]紀凡荣,成虎.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在大型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06(12):124-127.
[2]肖冠麒.浅谈组建PMO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意义[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04):55-57.
[3]姚丽.组织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基于欧盟创新管理标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1):78-83.
[4]贺丰年.因子分析法应用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J].企业经济,2013(06):63-66.
[5]侯卫星,高建中.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低碳经济实证评价——以太原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2(0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