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2017-04-18 22:59张洁施雪华
党建 2017年4期
关键词:覆盖面公共文化服务

张洁+施雪华

内容摘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均等化 覆盖面 文化资源整合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部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当前,社会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建立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回应群众期许、提升文化治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标准化建设是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涵盖的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保障水平、服务质量,以及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和统一要求。科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流程管理和严谨数据统计,不仅能确保体系运行合理有效,更能真实反映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标准化的体系建设,为各个基层组织统筹调配公共文化资源、合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出台制定相关的政策安排,确保财政资金对文化建设的有力投入,并逐步提高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总体比例。在保障财政投入总量的基础上,优化资金拨付方式,强化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跟踪和监管,确保财政支出真正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要优化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建立城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均衡分布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不同种类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的目标。各级政府要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政策等方面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和活动等倾斜,针对一些地区的老旧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的现状,新建不同类型的综合性文化中心,逐步使辖区文化资源均衡分布。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当下要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推进文化设施广泛覆盖。尽快扩大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立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形成城乡基本覆盖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方便居民就近参与。对于已经建好的文化设施,要通过改扩建原有设施、新增文化设施等多种途径,着力提升文化设施的达标率和利用率。健全街乡文化中心功能,包括最基层的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规范各项管理,做到管理制度、服务项目、活动内容、开放时间上墙公示,实现专人专管。

推进文化活动广泛参与。目前基层文化活动对于群众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活动的氛围尚需进一步营造。为此,首先是要强化宣传教育,培养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他们的广泛参与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一家亲”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通过群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创新,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

力争文化服务对象全覆盖。公共文化的宗旨就是文化惠民,要惠及各个层面的民众,最终实现文化服务均衡的目标。通过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满足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建立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农民工、老人、残障人士开放,保障各类人群都能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让本地居民文化活动有舞台、流动人口文化活动有去处、外籍人口文化活动有渠道、专业文化需求供给有保障。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

文化资源整合是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合理统筹区域内文化资源,大胆探索与创新,优化文化服务内容,创新文化服务供给,不断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完善文化管理运行方式。在坚持好“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这一传统行政层级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对区域资源具有整合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居委会”等文化自治组织,引入民主化参与、社会化运行管理。统筹考虑区域面积、群众需求、人口数量、环境特征等因素,在运行上更加突出“特色”,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文化人才资源、文化团队资源,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如国有院团、民营团体和业余团队等为当地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根据各类人员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不同作用,建立文化部门统筹、基层干部保障、社会力量支撑、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要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统筹和利用,积极引导驻区机关、驻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将文化设施向群众低偿或无偿开放。例如,有些地区将各类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博物馆服务网络体系,使群众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共享各类博物馆资源。

创新文化服务供给。要建立“以需定供”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通过开展调查、建立配送机制、组织文化活动,从数量、供给、服务等多方面创新文化产品的形式和载体,如针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文化媒介的提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分别开发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文化产品,形成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体系。要加强文化与科技的对接融合,实现科技助推文化发展。推广一些地区试点数字文化社区等项目,实现文化资源的内容、载体、传播渠道的全面创新。构建集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网,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文化建设水平。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中外政治发展模式比较研究”(SKZZB2014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4级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蓉)

猜你喜欢
覆盖面公共文化服务
优异答卷载入奥运史册
青少年体育保险的历史变迁与推进路径
探究工伤保险覆盖面存在的制度缺失及完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文献研究综述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廉洁教育方式确保新线网时期的人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