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双博
共享单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从2016年新鲜诞生到如今炙手可热,共享单车的兴起似乎和网约车的发展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属于新兴业态,都有资本支持,都属于户外交通领域,都在监管不断升级中茁壮生长……共享单车在国内早有先例,大多为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设立。囿于当时的信息技术,大多地方的共享单车从办卡交押金到取車停车都存在很多不太便捷的地方。
而共享单车创业者正是抓住了传统公共租赁单车的这几大痛点,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办了更加便捷的共享单车——无固定停放地点,可随用随取用完即停,押金和使用费用直接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更加便捷,GPS定位可以让用户更方便找到车辆等等。
民营企业从2016年起开始涉足这一行业,从最初的几家到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27家平台在运营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资本PK
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行业似乎都避免不了烧钱大战,从传统的物流快递到新兴的团购外卖,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烧钱大战这一戏码似乎从未缺席。
除了优质的服务,资本的力量在新兴行业显得尤为重要。雄厚的资本可以让企业在烧钱补贴的大战中处于不败之地。甚至,资本的多寡在行业内比拼中的重要性远超过服务水平的高低,毕竟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服务更深得民心。
今年2月中旬开始,摩拜单车和ofo单车这两家共享单车中的龙头企业展开了争抢市场占有率的肉搏战——所有单车免费使用。“周末免费骑”、“早晚高峰免费骑”、“助力两会蓝天白云,两会期间免费骑”、“周一到周四继续免费骑”……两家平台给出免费使用单车的由头和时间点几乎完全一致。“充值100赠100”、“充值100赠110”,招揽顾客的形式和时间段也都大同小异。一时间,铺货的卡车、三轮车轮番上阵来到地铁口、商场边、高校附近、街头巷尾,数十上百辆色彩鲜明的共享单车摆在路边。
而这一系列的优惠活动也让两家平台得到了大量的拥趸者,据《中国民商》从两家平台相关人员了解到,两家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新增用户数量通过“免费骑行”和“充返优惠”活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老用户活跃度和新增用户数量提升的代价就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共享单车不同于外卖平台和网约车平台,因为共享单车属于平台自有资产。共享单车的资本除了用于类似网约车平台的平台建设维护费用外还有购买或设计制造单车以及单车日常维护费用。
《中国民商》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共享单车平台大多获得高额的融资,其中摩拜单车目前已进入E轮融资,总融资额约24.5亿元;ofo已进入D轮,总融资额约为40亿元。
然而,这看似高额的融资并不能让共享单车平台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目前,摩拜单车和ofo单车2017年计划生产投放总量都在1000万辆以上。而随着诸多共享单车平台的加入,单车制造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据媒体公布普通机械锁单车的制造成本也从250元左右上升到300元左右,类似摩拜单车第二代电子锁单车成本在千元以内——摩拜单车第一代产品生产成本最初高达6000余元。即使按照每辆单车300元计算,仅单车生产成本就高达30亿元。
另外,共享单车不同于网约车,除了公司研发、行政、平台运营人员还需要大量的线下单车调配、巡视、维修、检测人员,据ofo创始人兼CEO戴威介绍,仅仅线下工作人员就已经超过了1000人。大量的人力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与支付宝合作实行免押金使用的永安行共享单车陶安平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披露,共享单车的损坏率达到了10%左右。其他单车的损毁率或许略有偏差,但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如此之高的损毁率也会直接抬高运营成本,而就在近期有相关人士透露上海正在制定共享单车行业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共享单车上路3年后强制报废。这无疑再次加大了共享单车的成本压力。而免费骑活动和充返活动完全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这意味着短时间内共享单车无法有效获得运营收益。能够支持平台运营的只有不断的资本投入,如果没有资本的及时进入,共享单车平台的发展必会陷入停滞。
根据公开资料,摩拜单车的投资方主要包括高瓴资本、腾讯、华平投资、携程、富士康、华住、红杉资本中国、创新工场等。其中,高瓴资本先后参与其C、C+、D轮后融资,腾讯参与其C、D轮融资,创新工场参与其B、、D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参与其C、C+、D轮融资。
ofo单车的投资方主要包括金沙江创投、滴滴出行、经纬中国、顺为基金、真格基金、东方弘道、天使投资人王刚、唯猎资本、中信产业基金、CoatueManagement等十余家,其中滴滴参与其B+、C、D轮融资,经纬中国参与其B、C、D轮融资。
老股东的持续跟投,意味着对企业的持续看好。但如此频繁的跟投也有老股东急于抢占市场占有率、推高企业估值的因素。摩拜单车和ofo单车各自阵营的资本都不希望己方落败,由于共享单车平台目前均未盈利,使得资本方都不愿意停止对项目进行输血。
资本方毫不吝啬地积极跟进,也是希望从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型上找到支撑,但在当下行业市场乱局之中,资本会否被竞争绑架、企业会否被资本绑架,已成为行业参与各方需要重视的风险。
热了制造商冷了销售商
每一个新业态的兴起必然导致该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动荡,可能会产生有利的刺激,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共享单车的兴起必然导致自行车行业的剧烈动荡。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官方文件显示,中国每年8000 万辆的产量中出口占去了很大比例,而内需仅为2500 万辆左右。2014 年全年自行车内需仅为2039.7万辆。而根据摩拜单车和ofo单车所公布的年计划计算,仅这两家共享单车平台在2017年所需车辆就超过了往年全国内需总量。
据《中国民商》记者了解,共享单车大多依靠自行车工厂代工生产。ofo单车自2016年12月起和天津“飞鸽”自行车合作,据媒体披露“飞鸽”自行车生产共享单车规模达到40万辆/月,占到了“飞鸽”全年产能的1/3之多。
除此之外,据相关人士透露,富士达工厂在2017年得到了ofo单车1000万辆的大订单。加上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富士达生产任务很重,据说富士达的工人每天工作11个小时。富士达旗下负责出口自行车订单生产的工厂也加入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富士达还在紧急招工。
据雷克斯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泽风透露,今年深圳公司和天津公司一共增加了500余名员工,增加了7条流水线,以应对2016年年底汹涌而来的共享单车订单。
除知名一线自行车制造企业外,很多地方性自行车制造商也获得了大量共享单车订单。被誉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天津王庆坨镇,曾在20年前十分红火,但随着自行车行业的萎缩,使得这个小镇一度凋敝。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订单的纷至沓来,王庆坨镇又再一次复发活力:工厂日夜开工再复常态,伴随着随处张贴的招工启事,大量周边省市的人口又开始重新涌入。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包括深圳在内的多个珠三角工厂。据央视财经报道,深圳丰永达自行车厂总经理刘德武去年还在为市场低迷犯愁,今年春节前突然接到了来自共享单车企业天降的数万订单,这是他从业20年来经历的第二次“疯狂”。
与自行车制造业火爆势态截然相反是自行车销售行业,各地一二线城市自行车销售行业均呈现出寡淡冷清局面。以北京为例,北新桥方圆一公里是北京市自行车销售相对集中地区,据了解有些自行车专营店已经陆续关停。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金芝表示,共享单车对传统自行车销售行业冲击很大。以去年下半年为例,北京市场销售的中低端自行车销量大幅度萎缩,同比减少了近1/3。“不少经销商都向我们抱怨,被共享单车抢走了生意,没办法卖了。”
与中低端自行车销售商不同的是,高端自行车销售商并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经过《中国民商》记者走访几家高端制定自行车销售店,普遍的反馈是高端自行车销售基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进店咨询购买的顾客反而比去年略有提升。
受到共享单车影响的还有两个行业:“黑摩的”和自行车维修摊。自从共享单车火热起来,“黑摩的”在地铁口越来越少了。《中国民商》记者在与“黑摩的”师傅的交流中得知,很多“黑摩的”师傅已经不干了,就是因为共享单车抢走了大部分客源。
“修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都用共享单车了。”地铁口不远处的自行车修理摊主老张看着不远处摆满的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感叹道。老张已经在这个地方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依靠修车、修鞋、配钥匙为主要来源的老张往常每月都能获得四五千元的收入。共享单车的兴起减少了他靠修车获得的收入,当《中国民商》记者问及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收编修车师傅的情况,老张提出他并没有收到相关邀请,“可能是我年龄偏大了吧,不过听有同行说他们给的待遇并不是很高,也就元/月,而且要按时上下班,工作压力也很大,即使让我去我也不会考虑的。年纪大了,能干一天算一天,不能干了也就回老家了。”
盈利模式讳莫如深
从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提出“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还在运营过程中探索”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创业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摩拜单车对于其盈利模式总是含糊其辞。
而同為共享单车领跑者的ofo单车却一直在强调其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始盈利,并预计在2017年内实现全面盈利。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到底如何,没有一家共享单车企业清楚地说明。
对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各路平台讳莫如深,但舆论界却对此充满好奇。根据专业人士分析,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不外乎几种:一种是靠单车日常使用获取收益。按照2017年摩拜单车(成本在同行业中最高)的投放量1000万辆计算——包含了存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如果最终形成垄断这个数字会远高于1000万——一辆单车成本以1000元假设(根据摩拜单车第一代和第二代成本折中计算,这一成本价格已经远高于其他品牌单车成本),成本为100亿元。以共享单车运营3年强制报废计算,平均每年单车成本不到34亿元。根据上海出台每万辆单车50人线下运营计算,每人月度薪酬4000元计算,线下运营人员劳务费用2.4亿元。按照后台运营团队1000人计算,每人劳务费用5000元每月,合计劳务费用0.6亿元。场地费、广告费、促销补贴费等等按照总共3亿元计算,每年成本合计在40亿元左右。
在共享单车使用方面按照70%使用率(目前共享单车损毁率据有关各平台公布为5%-10%,远低于假设的30%),每天使用时间以2小时(相对保守)计算,使用价格为0.5元每半小时,依靠用户使用每年获得收益为:1000万×70%×2×365=51.1亿元。年获利11.1亿元,当然此计算是指在共享单车用户争夺战过后的结果。
第二模式是靠押金金融资本运作获取收益。对于共享单车模式质疑最多的就是押金去哪儿了?共享单车平台大多会收取99-299元押金。按照摩拜单车的元押金计算,每辆单车/注册用户为1:5(有媒体曾透露此数据大致为1:8),1000万辆单车押金总数为:1000万×5×299=149.5亿元。按照专款专用只放在理财账户等用户随时赎回,年化收益4%计算,这部分收益为:149.5亿×4%=5.98亿元。
第三种是靠广告精准投放获取收益。除了用户日常使用收益和金融资本理财收益,还有广告进准投放收益。上海提出的共享单车规定必须安装GPS,这就意味着今后GPS定位系统成为共享单车的标配。而GPS系统会记录每一位用户用的日常生活范围和具体路线,对于这条路线上的经营企业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例如某家餐饮店在共享单车平台投放促销优惠广告,吸引用户消费进而形成消费习惯,必然会起到极佳的效果。按照每天每个用户0.1元(此数字按照业内相关人士提供淘宝、百度、优酷、街头传单等广告成本综合保守考虑)的价格进行精准投放,共享单车平台可获得收益为:1000万×5×0.1×365=18.25亿元。
专业人士称,以上分析均为相对保守计算,以高成本未垄断的正常运营情况下,共享单车平台1000万辆单车可获得年收益为:11.1亿+5.98亿+18.25亿=35.33亿元。如果此次资本大战结束,某一家企业胜出进而形成垄断,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度增长。而这些真正的盈利模式也绝不止以上几种,这也就能看出为何共享单车竞争如此激烈了。
从蓝海走向红海
民营资本最初进入共享单车时,这一行业还是一片未知的蓝海,市场大小、盈利模式、用户认可度等等一切都不明晰。随着资本的不断进入,行业发展飞速。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但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也获得了政府的提倡,既低碳环保又方便快捷,也减轻了城市交通的拥堵。伴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提升,资本的极力追捧,共享单车行业从蓝海时期进入到红海时代。
据《中国民商》不完全统计,现在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至少有27家企业:摩拜、ofo、小鸣、小蓝、智享、奇奇出行、CCbike、hellobike、酷骑、1步、由你、踏踏、Funbike、悠悠、骑呗、熊猫、云、优拜、永安行、小白、快兔出行、悟空、DDbike、单车码头、云单车、黑鸟、700Bike。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依旧还有不少创业者不断杀入这片红色的海洋。
残酷的市场竞争,不可能给每个创业玩家均等的机会。小蓝单车CEO李刚表示:“没有融资的,连战场都无法进入。预计2017年年中或者年末,部分品牌共享单车将会落败。”
此前,ofo的投资人朱啸虎曾在朋友圈断言,共享单车会在90天结束战斗。然而至今大战依旧胶着,品牌负责人对相关媒体表示:“7月份前后或将迎来共享单车的正赛,我们拭目以待。”
易观互联网交通出行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晨曦表示:“估计2017年冬天之前,首轮洗牌会完成。一批运营经验比较少,实力相对差的企业会被淘汰掉,剩下几家再参与下一轮竞争。”
而速途研究院分析师侯长海的观点则更为保守,他表示:“2017年不是单车市场的决战期,但会是行业入口的关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