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的清明节还只是个节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发展成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的。
进化第一步
清明吸收寒食节的习俗——祭祀。
一开始,我们是于寒食节祭祀祖先。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写道:“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因为清明和寒食节只相差一天。慢慢地人们把扫墓延至清明。于是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进化第二步
继续吸收寒食节习俗——冷食、蹴鞠、荡秋千。
在秦汉时期,就有官方文书规定,清明可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寒食节没有玩尽兴的东西,自然在清明节接着玩。这样,渐渐地、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啊!
吸收上巳(sì)节的习俗——踏青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却不知这也颇有来历呢!
其实真正的“踏青节”是上巳节。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陆机有首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zhuó)秽游黄河。”
清明扫墓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所以清明节又又多了个“踏青节”的名字。连王维大诗人都这样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真是应了那一句话:有容乃大。看到这里,我鲁小班不得不对清明节说一声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