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升
德与才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难以绝对分开,不能孤立地考察和评价。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
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德为才之帅。讲道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德与才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难以绝对分开,不能孤立地考察和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发挥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发挥。只有全面把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正确把握为先的尺度。周恩来同志也曾强调:挑选干部的标准,政治标准与工作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而政治上可以信任是先决问题。以德为先,是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坚持党的选人用人标准,正确处理好选人用人中的德才关系,绝不能舍本而逐末。
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好坏,决定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有德无才,能力平庸,只会迟滞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让党和人民失望;有才无德,能力越强则破坏力越大。曾国藩道:“有才无德,近于小人;有德无才,近于愚人;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这句话的意思表明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许多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老百姓对一些干部的意见,也主要集中在德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各级干部,有些人不能说没有能力,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德”的操守和自我约束,没有行使好手中的权力,最终一步步滑向了违纪违法的深渊。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治理的难度正在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担当,就是对党的不忠诚。因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德放在优先考虑位置,选拔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确保做到权为民所用的同时,必须强化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标准,格外关注那些作风正派、勇于任事、锐意进取的干部,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及时用起来,并在工作中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更多的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强化日常观察评价,将选人用人中德的考核落到实处。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2011年,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明确了干部德的考核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干部德的考核方法,强调充分重视干部德的考核结果的运用。急难险重关头考验我们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更考验担当精神和忠诚意识。但是,考察识别干部,更应该强化日常观察评价,那些危急险重情形毕竟不常有,属于干部考核的非常态,更多的是日常的履职尽责、平时的工作生活,因此,更应该加强日常考核的权重和范围,从点滴事情发现干部、识别干部,尤其要探索利用大数据手段等多渠道的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监督考核的有效途径,确保选人用人的信度和效度,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