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五道防线

2017-04-17 22:39陈斯洲
教师·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园班级社区

陈斯洲

2016年的十大教育新闻中,校园欺凌事件赫然位列其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什么是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欺凌事件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一、当前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特点

2016年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当年1月至11月全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案件数据,分析这些案件,可以找到当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基本特点。

(1)从作案手段来看,以伤害和侵占财务为主。在起诉罪名中,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等,其中伤害类和侵财类案件所占比重较大,达到80%。

(2)从涉案的年龄来看,以中学生为主。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报告,校园欺凌在各学龄段均有涉及,但以中学生为主,占到70%。而初中生的涉案往往以“团伙暴力”为特点,占到四成。

(3)从作案起因来看,基本是由小事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比如不小心碰撞、争执发生口角等引起的纠纷。

(4)从发生时间与地点来看,放学后发生率最高,还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在寄宿制学校,则多发生于晚上。从发生的地点来看,多发生在校门口、厕所和宿舍。

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五道防线

1.家庭教育

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的源头是家庭教育。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孩子影响最大,因此父母自身要做到谦和、理性,以身作则。

其次,家长要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告诉孩子如何友爱同学,尊重对方,和平相处和如何谅解、忍让他人,以理服人。

最后,多与孩子沟通,及早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与异常行为,及时干预。如果孩子欺凌了他人,要主动了解事实,采取道歉、赔偿等措施,千万不能袒护、纵容孩子。如果孩子被人欺凌,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陈述,了解事实情况,还要与学校沟通,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指导孩子走出阴影,告诉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再追究欺凌人的责任。

2.学校教育

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要加强三大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让学生心中有标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是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心中有钥匙,知道如何处理心理问题,遇到情绪不稳、内心焦急等情况,知道怎样调节,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良药;校纪校规教育是让学生心中有戒律,懂规则与秩序,如果违反了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承担怎样的后果,这是防线。

全校师生要形成欺凌行为是不可容忍的共识,“欺凌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要扎根心中,防微杜渐,从根本上破坏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学校还应出台相关防止校园欺凌的制度,做好人防、技防、物防工作,加强防范,学校保安管理严格,严格落实出入校门制度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

3.班级教育

班级是学生学习與生活的主要地方,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会让孩子懂得情义与感恩,从而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任课老师天天与学生接触,要特别关注“突然事件”,比如某学生突然成绩下滑、突然变得沉默不语、突然无故缺席、突然情绪反常等。对这些事情,老师要引起足够注意,发现问题,尽早判断,及时处理。

校园欺凌事件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往往是学生先知道而老师后知道或者不知道。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当看到他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要设想他人就是自己,从而主动帮助他人。

4.社区教育

社区也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需要广泛宣传防止校园欺凌方面的知识,营造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由于校园欺凌常常发生在社区的偏僻地方,所以社区需要重点监控学生上下学重点路段、重点时段,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社区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判后教育”,帮助判缓刑的未成年犯罪者实行行为矫正,参加一定的社区服务。要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的关心,从而实现内心感化,行为转化。

5.司法教育

一方面,发挥司法的惩戒教育作用,对于欺凌者,不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依法处理,让学生承担欺凌他人的法律责任,逐步将“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足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发挥司法警示教育作用、威慑教育作用,让校园欺凌犯罪者现身说法,警示其他学生,防止负面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班级 、社区和司法五个方面的教育合力,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工作网络,全面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校园班级社区
班级“四小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