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家乡兴更浓

2017-04-17 04:04邵桂艳
教师·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历史兴趣

邵桂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面对浓缩精华的历史知识时,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适当渗透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的家乡文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文章作者通过优选开发方式,诠释历史概念;精选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整合乡土文化,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优化乡土文化,在自豪中发展学生人文情怀等途径对乡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运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兴趣;高中历史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经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乐学”的方法有许多,而笔者认为适当渗透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的家乡文化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优选开发方式,诠释历史概念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宁城高级中学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宁城历史》,还开发了《宁城地区蒙古族风俗》等校本教材,在讲“郡县制”时,我便摘引了《宁城历史》的部分内容:战国时期,燕国为了攻防东胡,在北方设置了五郡,其中有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刚,即今宁城县甸子黑城),秦汉沿袭。清代,宁城归属热河省平泉县,1933年,开始称为宁城县。从引用的内容中,学生能够理解郡县制实行的目的、演变、作用、影响等。

而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的途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与教材知识相关联的乡土文化。比如,讲“分封制”时,我布置以下任务:课前统计一下班级有多少姓陈、许、宋、鲁、郑的同学,考究一下自己姓氏的来源。课堂上,让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祖先与周王是什么关系。我又以自己为例,邵姓的始祖是召公奭,姬姓。周武王将姬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诸侯国燕国,燕国属于王族封地。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作用了。学“宗法制”时,让学生自主开发,去搜集整理自己身边的民俗民风:修家谱、供家堂、姓氏继承、殡葬扛幡,等等,于是,课堂上便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开发乡土文化,不仅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研究意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责任感。

二、精选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

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体系内容少而精,跨度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有难度。比较乡土文化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价值,有选择地使用乡土文化,充实教材主体知识,论证教材主要观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意识。例如,在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这一单元时,我引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纪蒙古族南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作使用方法传到阿拉伯国家,此时契丹已灭亡了100余年,但成书于13世纪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

近些年,在大明城内外出土了一些明朝“洪武”年间的铜铳、铜炮,现藏于宁城县文馆所内。可能是燕王朱棣争夺宁献王朱权的封国大宁(大明城)的战争遗物。——宁城文史资料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的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2)火药在中国应用在军事上开始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火药武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火药在什么时间开始外传?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4)火药在中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魅力的中京广场——契丹碑林 (由宁城及赤峰的书法家书丹)

图片2: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传国玺诗(辽·耶律隆绪)

图片3: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游中京镇国寺(宋·苏颂)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指出这四幅图片分别属于什么字体艺术?并举出两位与图3相同书写风格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

(2)图片2、3文字体现的是什么文学体裁?它盛行于什么时代?宋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什么,并列举两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

(3)请在以上史料中找出两个隐含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

通过乡土史料的情境创设,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知识抽象,而是发现历史就在身边,更会注重对家乡文化的保护、开发和运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整合乡土文化,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在进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复习时,我对《宁城历史》中的家乡文化进行了整合。

材料一: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喀喇沁中旗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那拉不流(今宁城县二龙镇那拉不流)教堂,第一个神甫为南姓(法国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分别有比利时人方裕如、雷振东,荷兰人越林士等神甫住教堂。

材料二:民国八年(1919年)8月,平泉县政府在大金沟乡(今三座店乡)喇嘛城子村(当时倪家柜房)设立第四区女子第一初级小学,这是宁城地区最早的公立女子学校。

材料三:伪满洲国大同二年(1933年)3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宁城。残酷镇压宁城境内的红枪会、黄枪会及抗日民众,从1943年春到1944年秋,日伪以七老图山一带为中心,加剧集家并村,强行把人赶入部落围子(人圈),制造“无人区”。在宁城地区共修部落围子75个,没修围子的集家点78个,共集家7200户,并自然村630个。

材料四:1940年12月,在宁城黑里河一带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平宁地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称路北游击队。1942年7月,承平宁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抗日区政权,承平宁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1943年5月,根据地主力部队第三区队组建,高桥任区队长。1944年2月三区队攻下小城子,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祖国国旗飘扬东北,八路军攻入热河宁城》大字标题刊登了报道,新华社播发电讯,晋察冀军区特予通令嘉奖。

材料五:1947年6月8日,驻扎在天义的国民党军队败走,宁城县全部解放。10月9日,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由马洪领导的南团下乡宁城,在《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指导下,11月,率领宁城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5月,没有土地的贫困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宁城县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翻身农民积极踊跃参军参战,奔赴辽西前线,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我把上述五则材料展示给学生,以竞赛的方式,由学习小组自行选择材料组合,自主设计探究问题(不少于三道)。学生们的表现异常活跃,问题的立意特别新颖,有的小组选择前三则材料,围绕侵略战争的影响设计探究问题,有的选择后三则材料,从战争爆发和结束的原因切入來设计问题。

通过运用乡土文化训练学生解题能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进了他们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助于推进其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提高其学科能力,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责任感。

四、优化乡土文化,在自豪中发展学生人文情怀

在学习《笔墨丹青中国画》一课时,我介绍了我们宁城县最典型的辽中京遗址见证——大明塔。大明塔塔高80.22米,是全国第三高塔,体积为全国第一,塔身的绘画风格是宗教画。

讲《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时,我补充了道虎沟古生物化石保护馆的资料。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原地保护馆。该馆保存了约在1.4亿年到1.6亿年之间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以来地球历史和环境变迁的纪录,很多化石品种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最早学会游泳的哺乳动物——獭形狸尾兽;首次飞上天空的哺乳动物——远古翔兽;最早的冠群真螈类生物——天义初螈;中生代的“吸血鬼”——孟氏中生鳗;首次发现具有原始“羽毛”的翼龙——宁城热河翼龙以及宁城树息龙、道虎沟足羽龙、无尾两栖类蝌蚪等20多个门类的古生物化石。让学生从中更加了解远古生命的演化,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古生物化石资源珍惜保护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史料,可以使学生因家乡文化底蕴深厚而倍感骄傲和自豪,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乡土意识,适当引用乡土文化,可以彰显乡土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形成教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让呆板沉寂的历史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兴致勃勃。这正顺应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求,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宁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高中历史兴趣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