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擎
摘 要:文章阐述了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现场审计以及它们的特点与不同,提出将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融合有效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非现场审计 现场审计
根据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支持的方式不同审计分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随着计算机在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不断的膨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从以现场审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的审计方式。非现场审计系统从审计人员自己编制SQL语句,设置被检查项,升级到建立数据模型被计算机识别提取监管重点,使非现场审计较之前编制SQL语句实施监管变得更易操作,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约了审计成本。
一、非现场审计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记录业务发生的方式由人工计算以计算机计算代替后产生的,基于这种审计管理方式的转变,为后期非现场审计创造了物质基础和条件。非现场审计是指远离被审计单位,在固定的工作环境搭建计算机审计系统,运用网络数据进行归集,建立数学模型,提炼监管重点,实施监督检查的审计方式。
二、现场审计
现场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实施检查,需要被审计单位现场提供相关的审计资料,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当场查阅审计资料,详细记录审计底稿,经过整理、汇总审计资料,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的审计全过程。
三、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特点与不同
(一)非现场审计的特点
一是非现场审计具有实时的特点。非现场审计是通过监管系统实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管。监管数据通过信息科技部门实时传送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非现场人员对数据不间断地进行分析、筛选、甄别,完成实时监控。二是非现场审计具有T+1,T+0时间递进、交叉监控的特点。相对于现场审计监控业务更及时,提高业务发生时的监管实效。在并行监控的模式下,对业务核对的及時性远比现场审计显现的更快。三是非现场审计具有业务数据审计条线清晰的特点。根据现场审计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平时对业务监测过程中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将普遍性、重点需监管的各种问题类型建立数据模型,强化监管侧重点,明确业务风险点,使非现场审计人员每天对抓取符合模型数据条件的预警线索逐条进行人工识别、筛选、监控。四是非现场审计具有服务性特点。监管出的问题是要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修正工作中存在的疏漏,起到预警提醒完善的作用,突出服务于被监管单位的特性,增强审计增值价值。五是非现场审计具有远程审计监控的特点。不论被监管单位离非现场审计中心有多远,非现场审计工作都不会受到与监管对象距离的限制与约束,对被监管对象通过网络计算机实施远程监控。六是非现场审计具有大数据的特点。非现场审计所有数据来源于每时每刻被审计对象业务发生的数据,采集的数据量不是针对某一个被监管对象,而是监管的是一个整体对象,是对所有不同业务网点发生的同质性业务进行监管,数据采集量是超大的,所以具有大数据的特点。七是非现场审计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非现场审计不仅涉及会计操作,还涉及信贷管理,不仅涉及前台操作,还涉及后台综合管理,不仅涉及内部人员管理,还涉及企业客户管理,所涉及的业务面远远大于现场审计的一个专项审计项目。
(二)现场审计的特点
一是现场审计具有直接性、面对面的特点。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直接面对实施一系列监管活动,获取第一手监管信息资料和监管结论,根据动态监管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的监管举措。二是现场审计具有以点带面的特点。现场审计对所审计的范围、审计的事项不是逐一核对事实,而是运用抽样审计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事项提取样本进行审计。三是现场审计具有滞后性特点。现场审计不论进驻被审计单位是什么时间,均是对已发生后的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作出客观评价。四是现场审计具有灵活性特点。根据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情况,审计方案审计范围的不同,采取的现场作业有所不同。在审计内容确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不同的审计手段进行审计,如查阅资料、走访客户、与会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可采取其中一种审计方式,也可采取结合几种审计方式实施审计项目,审计方式可灵活掌握使用。五是现场审计具有严肃性特点。项目立项、实施项目、出具审计报告,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根据审计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审计结论的可验证性,依法律、法规准确提出审计结论与整改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提高审计工作的威慑力。六是现场审计具有后续再审计的特点。根据现场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问题整改期限,整改期限到期后,对被整改对象要实施问题整改情况的核实工作,以督促问题查处落到实处,真正起到促进纠改的审计效果。七是现场审计具有将问题查深、查透的特点。现场审计使用资料档案、人员询问、与会访谈等静态查证与动态查证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将发现的疑问查深、查透,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比非现场审计仅是对数据信息分析查证的问题能够更进一步的查清事实。
(三)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不同
1.审计时间不同。非现场审计是实时进行监管,现场审计是根据项目立项的时间要求进行审计。非现场审计是时时审计,是对业务时点的审计,而现场审计是阶段性审计,是对阶段工作的审计。
2.审计地点不同。非现场审计是在固定的办公场所进行监管,而现场审计是在被审计对象的办公场所进行检查。审计的地点不同,审计的效果也不同。非现场审计在沟通效果上要比现场审计温和,监管效果快速,而现场审计在规定时间内既要保证审计质量,还要按时完成审计项目,通过现场观察,能够直观的看到一些非现场审计发现不了的问题。
3.审计手段不同。非现场审计依靠系统数据进行监管,现场审计依靠纸质资料、与被监管对象直接接触访谈、观察等审计手段开展审计项目。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围绕纸质资料进行检查,而新生的非现场审计手段是在计算机里查找相关信息数据,与其说审计场地发生空间变化,不如说审计手段更为先进,发生了质的飞跃。
4.审计范围不同。非现场审计针对全部发生业务进行监管,监管涉及面广泛,不论是会计、信贷、中间业务以及综合管理方面等都会被纳入非现场监管范围。现场审计只对立项涉及业务范围进行检查,有时是会计、信贷、中间业务和综合管理都会涉及到,有时仅仅是涉及其中一种业务做专项审计。
5.审计结论服务对象不同。非现场审计的问题会在第一时间与被审计单位联系得以完善解决,服务与基层业务合规建设、风险防范。现场审计的问题会在审计报告反映,服务与管理层作为判断决策的有效依据。
四、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融合管理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不是谁将被谁代替的工作关系,而是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现场审计在非现场审计的审计线索引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现场审计工作。要实现两种不同审计方式的融合有效管理,一是转变审计观念,科学实施审计。将审计方式重心转移至非现场审计,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监管系统,有效引用非现场审计结论,减少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对某一监管事项的重复审计工作。现场审计立项项目在非现场做足前期资料准备,采集数据资料,带着问题再下现场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增强现场审计针对性,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不断加强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将所有监管业务数据纳入非现场审计监管平台,不仅是数据资料,还要增加影像资料,并且与监控大屏互动监管,实施将业务分包片行、分条线、定人定岗的措施,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三是转化现场审计人力资源,顺利开展现场审计项目。逐步将现场审计人员转化为非现场审计人员,将非现场审计人员规划分配为不同区域监管小组,组内按照业务条线制定专人负责实施时时监管,定期集合成非现场审计结论,根据现场审计项目需要随时采集使用,现场审计抽调基层行专业人员以及配备内审人员协作开展。四是准确定位,实现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效结合。非现场审计是一种数据线索监测分析,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现场查阅资料、访谈乃至实地查看才能得出完整、准确的结论。以非现场审计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筛选疑点样本,确定审计重點和切入点,保障现场审计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因此,要准确定位,将二者有效结合、互为支持,统一于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之中。五是保持与业务发展相适宜的监管思路,合理运用好非现场与现场的监管方式。在业务不断发展中,监管思路与监管策略都要与业务发展相一致、相匹配,既不能对各业务捆绑手脚限制发展,也不能失去监管合规运作的监管底线,掌握好监管平衡点,寻找出促发展、保合规、防风险的良好监管策略。六是审计人员职业培训。审计人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既要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熟知行业各项规章制度,掌握前台操作流程,还要懂得非现场监管系统操作方法和现场审计技巧。在岗审计人员应定期加强岗位培训,在人员轮岗过程中,发现好的审计苗子进行抽调培养,建立审计人员定岗补岗制度,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内审人员,时刻保持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