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友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2
摘 要 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也由此暴露出了一些更为突出的问题——就业问题。就业关乎到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生活质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就业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推动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优化方向,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推动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措施。
关键词 就业 问题 推动 创业 优化方向
一、我国就业形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就业始终是民生当中的一个大问题,这关乎到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以及国家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就业工作,近些年,先后制定了多种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并且在实践中颇具成效。目前,我国的就业水平已经远远高于上个世纪末的就业人数,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但是,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存在着严峻的形势,且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主要体现在:
第二,劳动力供需数量的矛盾。我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于,人口众多,且劳动力资源丰富,从“十二五”期间来看,截止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第二,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一些传统的行业有大批的下岗职员,但是一些新型的产业、行业需要较高的素质人员,很多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有效地跟进岗位的需求,这是目前比较严肃的一个问题。
第三,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欠缺规范力度。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非法中介机构,向劳动人员提供非法的信息,这种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些职业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会因为劳动者性别、年龄或者其他的因素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问题时有发生。
第四,专业的职业教育欠缺。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已经走向了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强岗前培训,职工培训等内容的渗透,这些可以有效地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素养,提升就业的质量。除此之外,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当下我们倡导全民创业,但是在高校专业毕业生人群中,我们很少发现有学生愿意去主动创业的,大部分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降低标准或者另投他行。即使一些毕业生尝试过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创业的内容也都与本专业无关,且成功几率不高。
第五,当下的失业人员就业较为困难,从中我们需要发现根本的问题,加强对其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与就业有关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增强对就业人员的援助力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第六,目前侵害劳动者合法就业的行为普遍存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就业率却不能保持同步,主要是因为有几个因素在抑制: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到就业总规模的扩展;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资本的提升,这样就使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呐作用减弱;企业的改制以及破产迫使就业岗位减少,一些人没有工作,而一些岗位却根本没有人,这样的就业结构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二、推动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优化方向
(一)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国家应进一步将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进行自主的择业以及市场调节就业,政府部门要多多推行促进就业的方针,扩充群众就业的渠道,进一步实现优化社会就业格局的目标。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调节的重要目标,并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规划当中,制定促进就业的长久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二)国务院要重视就业问题
国务院方面要重视就业工作问题,协调推进国家就业的工作机制,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就业创业的有关推进工作。在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密切地根据工作的需求,建立协调行政区域就业的重大问题,促进就业协调机制,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根据自己的职责进行分工,做好就业的促进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应该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除此之外,还要联合工会、共青主义青年团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等等,协助政府共同开展就业工作,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三、推动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措施
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能否顺利地找到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岗位是否充足,岗位越多,才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要想具备更多的工作岗位,就需要以政策为先,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才能够有效地为就业提供保障。
(一)支持企业创造更多的岗位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当中的主体,它们也是创造就业的主体,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鼓励,以此来更好地稳定企业的在岗劳动力,并且建立失业的预警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提供各种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去建立更多的岗位,可以根据企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提供相关奖励。当下,中小企业主要承担着新增就业人口的任务。所以,政府要积极鼓励重要企业,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贯彻落实扶住就业的原则,加大對财税、金融以及技术方面的扶植,尽可能地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解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
(二)在经济转型中拓展岗位
我国经济结构的步伐在不断调整和变化,这样势必会带来就业机构的转变,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以就业为主的变化,有效地处理和调整其中的关系和结构。对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就业的需求,尽可能地减少就业的负面效应。培育新兴产业,应更好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服务部门的弹性较大,发达国家的将近有70%的就业都在服务业,而在我国,仅仅为34.1%。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整改意见,通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以此来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三)实行“订造”岗位
在帮扶困难群体时,可以采取“订造”岗位的方式,对于下岗人员,残疾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来促进其再就业。深化城市的环保、卫生、交通以及便民服务等岗位的管理,优先安排符合岗位需求的、就业困难的人员就业。
(四)加强创业政策扶植
创业者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刚开始的白手起家,到后来面临重重的障碍,他们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普通的就业者。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扶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理清楚创业中存在的一些行业性、地区性以及经营性的壁垒,逐渐向创业者开放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完善、落实小额的担保贷款,鼓励财政贴息、自主创业,在这方面,要优化政策,为创业者在税收、工商以及信贷方面提供诸多的优惠和见面。推行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理,为创业者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帮助创业者可以更好地走向创业道路。加强对创业者的教育,在创业的道路上,成功很难,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仅停留在2.4%,由此可见,创业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还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问题。当然,这个创业者缺乏基本的创业能力与素养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对其的创业培训和教育,提升劳动者的创业素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创业就业社会背景,大学生才能真正的领悟到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完善有关的教育体系构建。创业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创业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完善的。创业的精神与能力不能离开具体的创业认识与实践,然而认识最根本还是从知识中获得的。积极为学生拓展各类的创业培训,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等说法,帮助劳动者掌握更多的创业信息。在大学展开创业教育,实现创业的案例讲解以及创业投资等课程,将创业教育带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的渠道当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结合当下创业要普遍低于劳动者的情况,政府方面更应该呼吁学生去进行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劳动者敢于投身创业当中,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五)规范市场秩序
首先,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政府,要培养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且有序的人才市场,规范市场的秩序,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鼓励劳动者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其次,用人单位的招用人员以及职业的中介机构,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以及宗教信仰等形式来其实劳动者,农村劳动者进城之后要想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待遇。再次,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控制,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并且对职业中介机构的成立条件、程序以及活动原则进行严格的限定。最后,企业的裁剪人员问题,如果成规模的进行,需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应该建立有关失业的预警制度,调节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问题。国家方面也要统计调查登记、就业、失业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具体的统计制度,县级以及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要完善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以及用人单位的备案制度。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很多问题还尚未解决。这需要我国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为市场开辟良好的环境,一方面也要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岗位。结合高校的教育,让就业人员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只有统筹兼顾这些问题,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就业创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2] 中國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闫衍,刘晓光.持续探底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2015—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01:5-45.
[3] 梁强,邹立凯,杨学儒,孔博. 政府支持对包容性创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揭阳军埔农村电商创业集群的案例分析[J].南方经济,2016.01:42-56.
[4] 刘刚,张再生,吴绍玉,陈靖尧.我国创业政策体系探索性分析:行动逻辑与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2016.0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