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婷婷 毛锋
摘要:内容首先阐述了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重要意义,其次研究了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途径,希望能为舞龙运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舞龙运动;舞龙文化;推广
舞龙运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然而现代化的发展对国内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机构具有重要的责任。高校领导要及时认识到舞龙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意义,推广舞龙运动,促进舞龙运动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对高校舞龙运动推广进行研究。
一、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方文明正在冲击中国,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机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舞龙运动在我国已经具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承载了悠久的文化。在高校推广舞龙运动,并非仅仅将其作为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促进大学生群体融入民间舞龙发展
舞龙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更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淡薄,甚至缺少热情,而传统乌龙文化的传承恰恰离不开年轻人。首先,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年轻人,大学生是优质的资源,同时舞龙运动对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年轻力壮,具备基础的身体条件。若他们能热爱并参与到舞龙运动中,就会成为舞龙文化的重要传承力量。其次,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即舞龙运动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发扬光大。大学生作为年轻、有闯劲的一代,能进行很好的创新,在高校推广舞龙运动,能为运动的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具活力。
二、舞龙运动在高校推广的途径
(一)有关部门要重视推广工作
首先,高校的重视是促进舞龙运动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西方文化在不断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若要大力发展舞龙运动,领导必须要重视,加深对舞龙运动的认识,提高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和舞龙文化的共鸣。要让大学生喜爱舞龙运动,关键要了解舞龙运动,由于舞龙运动内容单调,在高校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要加强舞龙运动的文化宣传,将其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可做好下述几方面:第一,提升舞龙运动的娱乐性和健身功能,与高校学生群体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第二,利用校园文化平台进行宣传,将舞龙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設中。再次,要重视其国际化推广。一方面,增强国际化推广,既能提升影响力,也能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国际化推广有助于其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
(二)合理设置舞龙运动课程
就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而言,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仅有少部分高校开设了舞龙课程,由此可见,舞龙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要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加强课程设置工作,可将其作为必修或主要课程,以便能增加舞龙队伍的学生数量,为后续的竞技运动做好准备。同时也能满足国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民间艺人满足部分需求,但还是存在人才短缺。为了确保课程质量,高校要积极进行舞龙专业课程设置工作,储备人才,为舞龙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好基础工作。
(三)加大对舞龙运动的科研支持力度
要使舞龙运动在高校得到较好的推广,必须要重视科研体系的建设,如经费投入、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能带动舞龙课程、教学及训练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高校可从下述几方面着手开展:第一,高校要根据现状和资源,建立科研基地;第二,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密切联系,建立公共科研平台。对舞龙运动的教学、训练方法、课程设置等进行探讨和交流,以便为舞龙运动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四)加大对舞龙运动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资金的支持,科研、教材、课程设置都如无米之炊。投入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舞龙运动推广的规模和水平,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需要更多的经费,如文化宣传、社团、道具、活动经费、培训经费等,都必须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首先,高校可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在舞龙运动发展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财力支持;其次,力争得到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舞龙运动推广的主要资金来源通常是高校,也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最后,可自筹经费。如通过与商业机构的合作,联合推广;校企合作,将舞龙队伍进行企业冠名;正确商业赞助等,保障推广经费。
三、结束语
总之,舞龙运动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为了保护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平台的重要作用,笔者对在高校推广意义和途径进行研究,以便能为舞龙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争蔚.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探讨[J].体育人文社会,2012,05:56-58.
[2]林爱翠,孔明涯.舞龙舞狮运动的价值及其在高校开展的意义[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