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案例

2017-04-17 23:10万明哲
教师·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诗大大的荷塘

万明哲

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本体就是文本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相关内容的,即关乎“怎么写”的问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我从聚焦文体、借助文本、扣住文脉三个方面引导孩子们在低年段语文课堂上诵读品悟、想象表达、趣味识写。认真反思教学,教者努力从语文意识的视角阐释现代儿童诗的教学。

案例一:

师:夏天是位小姐姐,她想变点儿什么呢?自由朗读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师:在这些美好的愿望中,你最想变成什么?

生:我最想變成雨滴。雨过天晴,小雨滴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亮。

师:像钻石一样的雨滴躺在一片绿叶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

师:小河里的水清澈冰凉,用文中一个词是什么?

生:清凌凌。我想夏天已经很热了,小鱼在清凉的小河里游来游去一定很舒服。

师:谁想做这一条悠闲自得的小鱼?读一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我真喜欢这条小河呀!

师:夏天来了,花丛里的花儿显得更加娇艳了。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争相开放。美丽的蝴蝶来到这里会做些什么呢?谁来继续读。(出示:在花丛中穿梭)

生:这片花丛可真美,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呢!

师:蝴蝶妹妹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穿梭”,你们中有哪一只蝴蝶能快乐地朗读呢……

简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是贯穿本课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让学生读读、说说,教者相机点拨,让孩子体会“透明”“清凌凌”等词语准确生动的运用。抓住每一次在大自然里“变”的美好,借助多张图片和舒缓的音乐创设一个绚丽多彩的夏天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阅读材料的创造性理解提供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孩子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夏天景象激活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沉浸在和大自然亲近的喜悦中。

案例二:

师:(感受变成荷叶的美好)我们来仔细瞧瞧荷叶吧!碧绿碧绿的叶子在荷塘里举着,就像——

生:荷叶像一柄大伞。

生:荷叶像一张大大的飞盘。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荷叶吗?

生:它的颜色很漂亮,我很喜欢。

师:不仅你们喜欢,小精灵们也喜欢呢?(引读)“小鱼来了……雨点来了……”

采访:小雨、小鱼,夏日里骄阳似火,你怎么游得这样欢快啊?

师:(播放夏夜荷塘里的声音)仔细听,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在这一片荷塘呢?

出示句式训练:……来了,在荷叶上……;……来了,在荷叶上……

生:蝈蝈来了,在荷叶上蹦跳。

生:蜻蜓来了,在荷叶上休息。

生:蝴蝶来了,在荷叶上翩翩起舞。(边说边加上动作)

简析:童诗要有丰富的想象。正如“留白”的艺术在于点到为止,剩余的就留给读者进行再次创作,从而让诗歌的画面更加丰满,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在诗歌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规范句式的训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训练思维,而且便于他们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美感并进行诗意的表达。

案例三:

师:这一切奇思妙想都源于一次与夏天这位小姐姐的对话,她是怎么问我的?(出示第一小节)

生:她热情地问我。

师:夏天这位小姐姐很喜欢小朋友,就连提问都很友好呢。(出示“热”字的古体字)你们仔细观察,“热”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是的,“热”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和火有关,它原来是指一个人举着火把给四周带来了光和热。

生:“热”这个字上半部分有个提手旁,就像一个人在用手举着火把一样。

生:我觉得“热”的四点底就像四根火把的火焰,熊熊燃烧着。

师:你们的想象很有趣,一下就能帮助我们记住了这个字。

师:夏天真热,小朋友们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游泳池游泳,仔细观察“游”这个字。关于这个字,你有什么小妙招来记住它呢?

生:在一片方方正正的荷塘里,一个小孩子头顶一片荷叶从水底钻出来,溅起了点点水花儿。

师:(掌声)通过编一个小故事,就让我们把“游”这个字记住了,很了不起!

简析:课文中 “热”这个字笔画较多,字形难记,“横斜勾”需要特别提醒;“游”这个字右半部分识记比较困难。通过“热”的古体字和“游”的动画资料,将字理识字和趣味识字相结合,进而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将汉字的情与趣氤氲在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中。

【案例反思】

1.聚焦文体,诵读诗歌品悟诗情

萨特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文中有许多表示修饰的词语,如“透明、清凌凌、弯弯的”等,这些词语本身具有节奏感、音律美,它们就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儿童诗里,待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去挖掘,真正使它内化到孩子的语言系统中,帮助孩子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比如:“小朋友会做出眨眼的动作,天空中的星星也会眨眼,你觉得这样的星星怎么样呀?”又如“在寂静的夜里,绿叶上的小雨滴在微风中摇啊摇,不知不觉睡着了,谁能说说它睡得怎么样,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在这里,抓住“眨眼”和“睡”两个词让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谈感受,深化他们对诗句的感悟,感受每一次“变”的快乐。再通过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反复诵读,读中感悟,在朗读和对话中激起孩子与文中“我”的共鸣。在与大自然亲近的喜悦之中,带着孩子感受、欣赏、创造美,悄无声息地陶冶情操,润泽诗意童年。

2.借助文本,想象画面学会表达

上课时,播放一段夏夜荷塘小动物们鸣叫的音频资料,在夏夜的虫鸣声中,渲染了热闹的荷塘景象,激活了学生的表达的欲望,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再用“……来了,在荷叶上……”的句式引导说话练习,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规范其言语表达,其实不也在深化对诗意的理解吗?原来,做一片大大的荷叶是幸福的,在给人快乐的同时也让自己快乐无比。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思想意义渗透到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

3.扣住文脉,趣味识字扎实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强调每天的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从这样的硬性规定中不难看出,写字时间在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

怎样将生字与阅读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呢?细读本文第一小节,会让人豁然开朗:“我”的这一切美好的幻想都是源于一次与夏天这位小姐姐的对话。原来“热”就藏在问话的语气里——热情。这样,再次回到诗歌第一小节,并自然地过渡到“热”字的教学,同时也能在“字义”方面相机理解“热情”一词。同时,难写、难记的字通过字理识字、趣味识字等方法,增添了汉字教学的情与趣,也让写字教学更为扎实。

在教学现代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者始终不忘带着孩子们品味文本语言,感受绮丽的想象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正是“语文意识”的统摄、烛照作用,才能使儿童诗更加亲近儿童,充满诗情画意,学生的语文意识也才能得到唤醒。正是教者一次次激活、启迪,才使得孩子们与文本以及作者充分地对话,当孩子们再品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那一池层层叠叠的荷叶和旖旎多姿的荷花必将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诗大大的荷塘
小荷塘
大大的自然与小小的我
教案《创作儿童诗》
热闹的荷塘
荷塘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大大的梦
荷塘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