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梦丽
摘 要: 2015年的一部动画片《大圣归来》成为暑期档的一匹票房黑马,成功获得了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影片在选取了民族经典《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经典片段基础上,导演又在影片中注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对于“民族英雄”孙悟空的个人化理解与感受。本篇文章主要从人物造型、音乐音响、细节穿插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核方面来分析电影《大圣归来》对于民族化的当代诠释。
关键词: 《大圣归来》 动画片 民族化 现代化 孙悟空
影片《大圣归来》从一上映以来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在众多好评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影片对于民族经典的全新诠释和演绎。影片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后被压在五指山下,在被少年唐僧江流儿解救之后从一个不自信、迷茫忧郁、自我怀疑的形象在受到江流儿和猪八戒等同伴们的鼓励和激发之后终于找回自我,重拾信心,打败山妖的故事,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作品虽然取材于原著小说中的“大闹天宫”片段,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都是饱含导演个人情愫的全新创作。因此,《大圣归来》这部电影在传承了民族经典的同时也具备了更多了现代化元素。因此从民族化与现代化角度来重新解读这部影片有利于发掘更多的民族化创作方法,同时也能够为以后的经典作品的现代化诠释与解读提供新的思路。
一、人物形象的设计
(一)外在的造型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影片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人物的造型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例如少年唐僧江流儿就是中国人心中最熟悉的“小和尚”的形象,青色的僧衣、简单的草鞋,还有稚气可爱的小脸都与现代的“小和尚”形象并无不同。还有唐僧的师父也是中国传统的佛家老僧的形象。这种形象的设计符合中国观众对于这类中国传统人物的认知和想象,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
除了这种对传统人物形象的沿袭,影片也有富有新意的创造和改变。例如,在以往的“西游系列”作品中,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或者动画片,孙悟空的形象几乎大同小异:黄毛发、桃形脸、虎皮裙。而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造型除了保留了传统作品中美猴王的金铠甲和红披风之外,其造型大都是导演的全新设计。例如:孙悟空不再是傳统形象中的小巧灵活的“猴脸”,而是进行了合理的夸张,变成了长脸。而脸部的设计则是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采用象征“耿直、忠义、有血性”的红色为主,突出了孙悟空勇猛奔放的性格特点。这种脸部的精心设计与红色的毛发、金冠、金铠甲、红披风的外部造型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风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而在反派人物中,妖王的形象也是如此。妖王的面部设计则是运用了“脸谱文化”中象征着“奸佞、狡诈、阴险”的白色脸谱。整个人物的服饰也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强调了妖王邪恶残忍的性格特点。同时人物服饰的设计上则运用了象征着“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种反向的运用与妖王的人物特点相结合则具有了一种明显而强烈的讽刺效果,使得整个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从整体意义上来说,作品中各个人物的设计都独具匠心,大都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艺术元素,外在的造型设计与人物内在的性格本质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和统一,成为影片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都不可忽略的一大亮点。
(二)人物性格塑造
除了外部的造型设计之外,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是颇有新意。例如,导演有意选择唐僧的少年时期“江流儿”的形象作为影片故事的主人公,这种新颖的设计是以往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尝试。这种设计既能使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从小就崇拜孙悟空的小孩儿,梦想着自己也能够像孙悟空那样学好拳脚打妖怪,保家卫国。同时也能够使得作品富有新意,对青少年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善良、勇敢、富有正义和责任感的江流儿的性格特点不只是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中所具有的,在当今现代化社会更是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除了江流儿,孙悟空的性格塑造更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英勇无敌的英雄形象。如果说以往的“西游系列作品”都塑造了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英勇机智的民族英雄形象的话,那么《大圣归来》带给大家的则是一个凡人化了的平民英雄。影片中的孙悟空不再是顽劣嚣张、自大张狂,他也会自我质疑自己能力和价值,也会孤独、倔强、爱面子。使得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了当代人所具有的某些生存困境和心理障碍。这种“英雄人物落地化”的处理大大突破了人们心目中早已定型了的孙悟空形象,却又在合情合理之中使人觉得更加真实细腻、感人肺腑、更加接地气。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作品在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又巧妙而机智地融入了现代化的文化特质。
相对于江流儿和孙悟空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创新设计之外,影片中其他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显得过于平面和仓促。为了展示孙悟空在与江流儿一起经历了众多磨难之后重拾自信,找回自我,达到叙事的目的,导演貌似过于把影片的重点放在了江流儿和孙悟空的心路历程的变化上,而对于反面人物的刻画和性格塑造则明显着墨太少,仿佛其他人物都是为了显示江流儿和孙悟空的成长蜕变而存在的。尤其是其中的“小丫头”,全程都以一种等待拯救的“弱者”形象沦为了道具般的存在,而影片中的头号大反派“妖王”则是作为一种反面力量出现在影片中,其行为动机和性格变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交代。这些无疑成为影片内容叙事上的不足。
二、音乐音响的运用
既然是民族经典的展示,当然少不了民族音乐的运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例如锣鼓,古筝等,同时也有单簧管和双簧管等西洋乐器的交叉使用,这些中西方乐器的使用在孙悟空出场以及与山妖的打斗过程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高度紧张、激烈的氛围,很好地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又能够渲染观众的情感情绪。还有传统的民族音乐《闯将令》和《小刀会序曲》等。这些民族化音乐的使用在整上作品在基调和风格上能够取得高度统一,同时这些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民族音乐更具有中国韵味,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在叙事节奏上也更加具有渲染情绪和推动作用。
除了这些古典乐器和音乐的运用,影片同样穿插了大量的现代化流行音乐,如汪峰的《勇敢的心》和《从前的我》更是作为影片的主题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歌曲《勇敢的心》从“我不是一颗石头,也不是一滴眼泪......”直到高潮部分“这是飞一样的感觉,这是自由的感觉......”旋律从舒缓悠扬到高亢激昂,节奏动感活泼,“这不是一种幻想,也不是一种痴狂,这就是我坚信的,灿烂生命的模样......”这种积极、明朗、豁达而乐观的精神能够传达到每个观众的内心,歌曲《勇敢的心》此起彼伏,张弛有度,激情高亢、意气风发,所表达的“坚定勇敢、执着向上”的精神力量更是将作品的情感引向高潮。《从前的我》则将影片中孙悟空迷茫怅惘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影片增添几分悲哀与感伤,“心里的呼唤,总在徘徊,风中的云彩,它向我走来......”曲调悲伤忧郁、舒缓而优美,表达了孙悟空压抑与焦虑的心理情绪。两首歌曲相互对照,体现出了孙悟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丰富刻画了人物心理的成长与蜕变,从迷茫无措直到重拾自信,找回自我,整个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真实,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三、细节元素的运用
除了上述各方面运用了诸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之外,《大圣归来》影片中也穿插了很多中国式的生活图景,例如江流儿一出场的时候,影片展示了中国传统市民的生活景象,热闹而平凡。这种中国特色民间生活图景的展示既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更能够给观众一种熟悉且亲近的文化认同感,也能展示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特色的中国韵味和风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间艺术的展示,例如皮影戏、戏曲、秦腔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作为细节穿插在影片各个情节片段之中。这些细节元素的运用使得作品在整体韵味上有所提升。相对于同类型的作品而言,这种对于民族优质文化的大力宣传和继承更是一种新的努力和尝试,这种民族文化元素在当今好莱坞电影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观众在感受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亲切感的同时更是对导演的这种拳拳之心欣喜感动不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秦腔结合典雅而俏皮的皮影,中国古代市井生活的淳朴之气油然而生。虽然作为片段在影片中仅仅出现了几秒钟,但这种古老艺术强大的魅力还是使得观众记住了这样的精彩瞬间。除此之外,当古老的戏曲唱腔作为妖王的台词出现在影片之中时,那种悠远空灵而又神秘的艺术魅力使观众重新体会了一把中国古典艺术的强大魅力。这种精致的细节化处理也体现了导演精益求精的艺术品位和创作态度。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的古老艺术形式,这些艺术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而影片只是将其作为细节化的点缀穿插在作品之中,有且尚可,没有亦可,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影片整体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四、精神内涵
影片真正打動观众的除了外在的视听艺术,更是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内涵。影片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大闹天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之后失去勇气、迷茫不知所措,然后在江流儿和猪八戒等人的鼓励和促发下重新找回自信和勇气最终打败妖王,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
导演并没有选择传统意义上的角度来重新演绎《西游记》这部民族文化经典,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普世化”的叙事角度和主题定位,试图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世界化的英雄形象。导演认为只有普世的才是世界的,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虽说是中国人心中公认的英雄形象,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身上同样具有西方英雄所共有的某些特质。中国文化讲究“和合共生”,这种文化特质在《西游记》的原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例如师徒四人虽性格各异并且时时会有分歧和争吵,但是最终总能够得以化解并且相互扶持最终取得胜利。而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却大都是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特质。这两者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导演重新塑造了一个孙悟空的形象,试图在孙悟空这个任务身上实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折中与融合。因此,《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便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
孙悟空藐视天规,大闹天空时候的形象本身就具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在遇到江流儿并受到江流儿虽然弱小却依然勇敢坚强,为救他人不惜涉险的精神所打动从而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之后重新找回勇气拯救百姓打败妖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济世情怀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民族意气,这种民族意气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小和尚江流儿身上。影片中的江流儿和他的师父老和尚所秉持的佛家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其中一脉,导演有意将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江流儿形象作为孙悟空重拾自信,重新成为英雄的诱发点,使得分别象征东西方文化特质的两种人物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用心的设计使得影片在主题内涵上同时包含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特质,具有了国际化的特点,也使得作品摆脱了以往动画片“低幼化”的特点。
尽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使影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并非没有缺陷。从整体上来看,《大圣归来》在主题上更倾向于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和传达,这种展示掩盖了东方文化的呈现和表达。而对于象征着东方文化的江流儿和老和尚却并未进行更多的文化阐释和解读。整个影片中明确展示东方文化特色的片段只有江流儿与老和尚的一段关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争论。在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要特点的西方好莱坞电影文化强势来袭的今天,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并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还需要电影人共同思考。
五、结语
在国际化潮流日益明显的当今时代,西方文化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银幕上的好莱坞电影成为了年轻观众们的最爱,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现代流行文化潮流中逐渐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本质的文化传统。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来袭,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求应对策略,当银幕上偶尔出现一部带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影片时,我们总是会眼前一亮并且欣喜不已。《大圣归来》就是这样一部带给无数观众“意外之喜”的诚意之作。尽管影片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这足以说明只要坚持创作,我们自己也能制作出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也会创作出让世界人为之惊艳的精良之作。《大圣归来》这部电影不仅继承和展示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是站在现代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我们心中的民族经典。但是想要进行民族化创作依旧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仍旧需要电影人们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有了《大圣归来》这部电影的成功案例,相信在不久之后会出现更加精良且完美的民族化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周著.《大圣归来》对传统的时代建构与创新[J].电影文学,2015.21.
[2]蒲剑.用普世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启示[J].当代电影,2015.09.
[3]陈可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叙事回归与人性情怀[J].电影艺术,2015.
[4]李念念.《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
[5]黎静豫.浅析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音乐魅力[J].当代音乐,2015.10.
[6]李雪.《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国产动漫的东方情怀[J].大舞台,2015.11.
[7]张黛.浅谈中国元素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