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王子》看王尔德童话爱的主题

2017-04-17 10:18赵枝一秀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

赵枝一秀

摘 要: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典型,其创作的童话故事与安徒生、格林兄弟等人创作的经典童话显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爱是诸多童话故事所传达出的一大基本主题,但在王尔德的笔下却更多地显示出一种纯粹和至上的唯美特征。本文便试图从《快乐王子》出发,以窥爱的主题在其童话创作中的独特体现。

关键词: 《快乐王子》 王尔德 童话 爱

童话作为一种通俗文学体裁,其受众远不限于兒童,无论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还是作家自主创作的童话,均普遍以想象的方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寄托着对世界的期望,或是传达出生活的真谛,以使大小读者被真善美打动。而其中成年人则更易透过童话里美好的表象捕捉到故事背后隐藏的一些真实情绪。王尔德总共写有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和《石榴屋》。这两部童话集都无一例外地被作者赋予了或多或少的悲剧性色彩,连王尔德自己在给儿子读完其中的一篇故事后也落了泪,说:“真正美的东西都是让人忧伤的。”而其实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唯美主义典型的特征:“空想的童话,中间贯穿着敏感而美的社会的哀怜。”①

一、快乐王子不快乐

《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在世时住在无愁宫里,眼前一切都是非常美的景象,悲哀进不去,人们都称他快乐王子。但实际上他并不知道快乐究竟是什么,他只是把享乐的欢娱等同于了快乐。当他死去成为一尊雕塑后,依然被人们标榜为快乐与美丽的代名词。然而此时的他看见了所在城市每一个角落欢娱之外的丑恶和穷苦,发觉其实根本找不到快乐,就像这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追求着像他看上去那样的快乐但实际却不可能如愿。王子的哀愁化成泪水惊动了一只落脚在他身边的燕子。燕子在飞往南方的过程中掉了队,因为他在途中爱上了一根芦苇,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夏天,却终因种种矛盾而分开,燕子便重新踏上了旅途去追寻伙伴。燕子停留时被王子的哀愁打动,就算天很冷,他急着赶去和朋友们会合,加上也不喜欢毫不客气的小孩子,但他依然答应做王子的信差,为裁缝家送去了剑柄上的红宝石。接下来的两天,燕子都为着同样的原因在挣扎下分别送走了用作王子眼睛的蓝宝石,而这时的燕子却下定决心要永远陪着这个充满爱与善的王子,作为王子的眼睛,为他讲述世界各地的奇异见闻和这座城市的种种苦难。严寒的冬天到了,王子连身上的纯金都一片片地送光了,燕子也终究被冻死了,那一瞬间王子的铅心因为无法承受这巨大的痛苦碎成了两半。而最后燕子和王子的铅心被天使作为整个城里最珍贵的东西带到了上帝的面前。

这整个故事都印证了原文中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爱的魔力多么大!”正是因为王子对世人的爱,才会让他的铅心也流泪,让他不顾一切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为他人带来快乐。正是这种内在深处的爱让华丽冰冷的雕塑散发出人性温暖的光芒。而与之相对有血有肉的权贵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无愁宫里,不懂爱的心就像这严冬一般寒冷和无情。此外,燕子与芦苇的爱缺乏根基,充满怀疑和对立,都不愿为对方让步,只是停留在一种浅薄的占有的享乐的爱之上,所以终究无法长远,燕子只能离开芦苇。而燕子来到城市,被王子纯粹的爱和善打动,成为王子的信使,甚至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成了王子的眼睛,与他一同救济穷苦,送去快乐。因而燕子和王子一样,因为不朽的爱,成为这个城市里最为珍贵的东西,并被上帝赐予了永生。

王尔德用这样一个充满感伤的故事传达出,快乐不是源于一味享乐的欢娱,而是根植于付出的爱与悲悯的爱。王子的美,当然也不是因为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纯粹至上的爱。

二、童话故事不童话

和《快乐王子》一样,王尔德在其他童话中也多用悲剧性的色彩渲染强调了至爱的力量。

如《少年国王》中的国王因从梦中见识到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心中的悲悯和爱继而被唤醒,他放弃了华丽的加冕服饰,却也获得了上帝光辉的照耀。而《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被公主戏弄的小矮人因为样貌丑陋受尽了歧视,他那仁慈善良的爱心在一片冷漠自私中并没有能够挽回这一局面,最终他甚至因为爱的破灭而心碎身亡。《忠实的朋友》和《了不起的火箭》则塑造了两个性情如出一辙的对象:大修和火箭。他们不懂尊重、只爱自己,从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小汉斯因为大修的自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火箭因为自己的傲慢沦落为了臭木棍,王尔德用这样的反差证明了爱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与之相较,比王尔德早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安徒生同样创作了很多相似的题材,并且在其早期诸多童话故事中也体现出了悲剧性的特征,但他的创作却主要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感伤,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例如闻名世界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和永恒的灵魂不惜放弃自己美妙的歌喉,并承受着走在尖刀上一般的痛苦,王子选择邻国公主结婚之际,小美人鱼又放弃了杀死他回到大海的机会,而是选择了化为泡沫消失,但小美人鱼最终也因此而获得升华,依旧被赋予了永恒的灵魂。而王尔德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却写打鱼人为了美人鱼的爱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灵魂,纵使智慧和财富也不能使他回头,无论善还是恶都不能引诱到他,只有对美人鱼的爱,让他连生命都决定放弃,也只有此刻,他的灵魂才得以再次与肉体合一。从两者对肉体和灵魂之于爱的阐释,便可以看出王尔德对爱的执着,当生命和灵魂都无法撼动爱的地位,爱也便成了他眼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了。

同样写夜莺,安徒生的夜莺用歌声打动了高贵的国王,却被逐渐束缚和遗忘,当所有人都沉迷于一只人造的华丽夜莺后,它便默默飞回了树林,王宫里的人们则用忘恩负义来咒骂它。而当国王垂危之时,真正的夜莺又飞回来用歌声从死神身边夺回了国王的生命,国王也才知道夜莺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树林为更多需要的人歌唱,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情而向善的结局。在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中,爱情在夜莺的眼里则胜过了生命,因此她为了少年的恋爱成功甘愿用胸脯抵住玫瑰的刺高唱一夜的歌,用生命成全少年对爱的期盼与心愿。然而这枝用爱的鲜血染红的玫瑰,却被教授的女儿视为不值钱的玩意儿,被愤怒的少年丢到大街上,少年也因此对人类现实中金钱衡量的爱情失去了希望,爱情沦为他口中无聊又无用的东西。相似的,安徒生的《旅伴》中约翰奈斯在父亲去世后闯荡世界,他谨遵父亲教诲,并且因为善良无私的品质得到了“旅伴”的回报,克服重重困难后终于成功迎娶公主,此后在王宫里长时期过着和谐美好的生活。而王尔德笔下的星孩幼时为善良的樵夫所救,长大却骄纵、自私、暴虐,不过他也因此受到惩罚,历经毫无仁慈的磨难后终于学会了无私和爱,从而也获得了救赎,但却仍是一个三年后病亡的悲戚结局。王尔德一再地破坏了传统童话故事中“丑小鸭变天鹅”式皆大欢喜的意境,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笔下的这些故事才得以超越世俗流传至今,让我们永远记住了种种悲哀中渗透着的无私的爱。

由此,安徒生的故事虽同样因为饱含对理想生活和美好幸福的追求而略带感伤,但字里行间仍然是始终洋溢着温情暖意的。而王尔德则因为极力追求着至爱至美,其笔下的故事才会显得如此不留退路,便也更易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可见,王尔德的童话早已超脱了一般童话的范畴,他只是借用了这种幻想的方式,在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当中,以期由至上的爱到达至上的美,印证着他对爱与美的唯美主义追求。

三、“从深处”的爱

实际上,王尔德的一生都在作品和现实中独树一帜地反复着自己对唯爱至上的理解。《理想丈夫》中戈林子爵对奇尔顿夫人说:“就我所知道的,人不懂得爱就不懂得生活,不懂得爱就不会生活。不管对另一个世界的解释是什么,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解释只能是爱。”②《莎乐美》中莎乐美对爱与美的极致追求,让她选择了彻底毁灭施洗者约翰的极端方式。王尔德用唯美主义的笔墨艺术地塑造出了一种超越任何束缚的爱。而他在狱中写给道格拉斯的长信《从深处》则更加切近现实,就像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回顾與总结,他说:“不管怎样,我必须守护我心中的爱。如果我因受困囹圄就抛别爱,我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③而对给予他致命打击的道格拉斯的虚荣和薄情,王尔德虽怨怼不已,却依然想要努力存住爱,希望道格拉斯能够听见自己的爱。他也同时发现,这封长信中所反复强调着的创作理念和生活态度,竟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预言:快乐王子由享乐到布施,少年国王由追求奢华到悲悯穷苦,王尔德自己也终于“抵达了灵魂的终极之地”,他开始认为“这苦海无涯的世界正是为了说明某种爱的存在”“如果世界真的是由悲伤建成,那它也是由爱之手创建的。世界因人之魂而创建,没有别的途径能让灵魂达到完美的境界。快乐可以使肉身美丽,但痛苦则让灵魂升华。”④。晚年的王尔德以一种更加超脱的方式理解着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爱与美,对至情至爱的追求早已渗透进他的骨肉。无论是童话还是诗歌、散文,都存在着这种理念的无意识流露,这也是他作为唯美主义代表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总结

无论是快乐王子,还是少年国王,他们身上凝结的美,都是源于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爱。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将爱与美的关系提升到了至上的高度,为笔下的童话故事增添了种种悲剧性色彩,却反将这种爱渲染得更加纯粹动人:真正的快乐是因为爱,真正的哀愁也是因为爱。

注释:

①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3.

②[英]王尔德,著.文心,译.理想丈夫.商务印书出版社,2012:103.

③[英]王尔德,著.叶蔚芳,译.自深深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47.

④[英]王尔德,著.叶蔚芳,译.自深深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85、86.

参考文献:

[1][英]王尔德.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卷[M].荣如德、巴金等,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王尔德童话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