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

2017-04-17 10:12齐月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评价

齐月

摘 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福楼拜及《包法利夫人》所作的评论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尽管他的评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对作品的主题、风格、情节等方面的评述以及对细节的解读都堪称经典。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 评价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既是二十世纪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评论家。我们今天要谈的这篇评论就是出自他的《文学讲稿》。《文学讲稿》并不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纳博科夫四十年代末在康奈尔大学担任文学教授时的讲义。就他对《包法利夫人》所做的这篇评论来看,可以分为主题、风格、人物等方面,下面我们将依次阐述这篇评论的高明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主题的多样性

纳博科夫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文本研究,纳博科夫用超冷静和精确的反复阅读观察来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结构。他对作品的归纳和分析中提出了几个福楼拜创作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主题的多样性。他在讲稿中作出如下定义:主题、主线是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或思想,就像赋格曲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一)千层饼主题

这个主题起源于小说开篇13岁的查理上学时戴的帽子。“这是一种混合式的帽子,具有熊皮水獭皮帽、骑兵盔圆筒帽和布便帽的成分。……帽沿闪闪发亮。”不仅如此,查理与爱玛在道特所居住的房子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福楼拜对于房子的描写从房子外部到进门、再到厅房、诊室、厨房等等,由外至里,多达六层。而在查理为妻子安排丧事时,他关于爱玛棺椁的构想“一棺两椁:一个用栎木,一个用桃花心木,一个用铅……拿一大幅绿丝绒盖在她身上”亦是一个多层结构。纳博科夫通过细致的研究,指出这四个多层次事物在作品中的呼应关系,并且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帽子与蛋糕是查理未来生活的预兆,多层次的房子是多层次棺椁的伏笔,一层又一层,一级又一级,房套房,椁套棺,意向层次分明,且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查理未来生活——同样寒怆又俗气。在分析了查理结婚蛋糕和果酱湖泊的先兆之后,纳博科夫精炼地概括和提取了小说中作者有意设置的一些隐喻和情节。这也正说明了纳博科夫所提倡的反复精细阅读的重要性。若读者只是带着寻找类似情感的心情来阅读以消遣,绝对不可能发现文中所蕴含着如此之多的瑰丽的设置和隐喻。而纳博科夫的巧妙正在于这里。

(二)浪漫与幻想交融的主题

纳博科夫把浪漫与幻想作为《包法利夫人》的主题提了出来:浪漫是指“一种梦幻式的,富于想象力的心态,主要由于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时常沉湎于美妙的幻想之中”①。通俗地说,也就是“生活在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之中”②。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爱玛游离在真实生活的边缘,她常常保持着一种“出神”的状态,她所向往的生活不在此岸。渥毕萨尔之行使她一度瞥见了理想生活的模样,她的想象围绕着安德威烈侯爵的府邸蔓延铺展,某位子爵遗落的雪茄烟盒作为那个令她心笙摇荡、目眩神迷的繁华世界的象征,被她紧紧珍藏。她先后有过两个情人,与其说她爱她的情人,不如说她爱的是自己的理想。就连她所谓的宗教信仰也成了一种模拟幻想生活的表演:“等到书从手上掉下来的时候,她还以为自己是得了天主教的忧郁症,因为纯洁的灵魂都是多愁善感的。”③因此纳博科夫对“浪漫”主题的把握是很到位的。

纳博科夫还指出浪漫与幻想的性格特质在查理·包法利身上也有体现。爱玛在家居装帧上的种种创意,购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物件,以及高贵的穿衣品位,都在她的周围笼罩上了一层朦胧典雅的氛围,包法利“越不懂这些名堂,越是觉得雅致”④。爱玛死后,他更是继承了亡妻的浪漫想法,要亡妻优雅体面地下葬,其浪漫的程度令众人咋舌,只不过他的浪漫癖远远不及爱玛那么严重罢了。总之,纳博科夫将浪漫与幻想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根红线加以强调,确实抓住了小说表现的重点。

二、独特的风格

风格是作者的手法,是他特有的词汇,以及那些足以讓读者读到一个段落就立刻认出这是奥斯丁而不是狄更斯的手笔的东西。于是纳博科夫创造性地发现了每一个作家独特的技法或风格,并为之命名。他指出《包法利夫人》中体现了福楼拜“多声部配合法”和“结构式转换法”的独特创作手法。“多声部配合法,也可称作平行插入法、或打断两个或多个对话或思路的手法”⑤。他在讲稿中对几个最明显的片段进行赏析。当爱玛如愿以偿与查理第一次来到永镇客店时,他们在客店中便进行了一场平行交叉式的谈话。诸多主要人物纷纷入场,其中主要谈话的对象是查理和郝麦,而同时进行的爱玛与莱昂的谈话不过是故作风雅的无病呻吟。另一次明显的平行谈话是在年轻的妇人和教堂堂主之间进行的。当爱玛无法控制心中的欲念时,她在短暂的时间内动了信教的念头,于是她在教堂门口遇到愚昧庸俗的堂主,想要一诉心中的痛苦,寻找心灵的安慰,不料旁边孩子们的打闹却数次打断了这场谈话。最能体现多声部配合法的片段当数爱玛与罗道尔夫在州农业展览会会面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福楼拜把小说的全体人物都聚焦到展览会上,以便显示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法。州行政委员的发言和罗道尔夫与爱玛的谈话不停穿插,州长在谈农业,爱玛和罗道尔夫在谈爱情。州长的发言枯燥且拖沓,而爱玛和罗道尔夫的谈话却越发热烈。三人的话语,两种话题、两种语调交织在一起,偶尔插入观众台上的哄笑和掌声,从而产生了张弛有致、众声喧哗的音乐效果。如果官员的讲演是陈腐的“官腔”,那么罗道尔夫和爱玛的情意绵绵的对话也只是陈腐的“浪漫腔”。⑥

另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法“结构式转换”则是指叙述主题在同一章像柔和的波浪一样自然地进行转换。纳博科夫以莱昂离开巴黎前夕的情节为例对这一手法进行诠释。小说从描写爱玛心境的场景开始,随着诸多事件的发生,各种人物也随之出场和活动,小说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莱昂内心活动的场景中去了。这种如水波荡漾开来的叙事手法柔和自然,使这部小说产生了诗一般的效果。

三、推崇虚构

在这篇评论中,纳博科夫几乎是开宗明义地提出:“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⑦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含义却很深邃。它一方面含蓄地指出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另一方面也在向读者倡导一种正确的阅读方式。纳博科夫强调文学的虚构性,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他通过文学史上有理有据的事实表明,文学创作是任由作家驰骋想象的领域,作者可以大胆去描写他(她)不熟悉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将庸常的现实生活改头换面,讲述传奇性的故事。其次,他对文学作品虚构性的强调,还源于他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现实世界是一堆庞杂的素材,艺术家要对之进行挑选,并加以再创造。最后,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话语的虚构。纳博科夫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出文学作品的这一性质:“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⑧正如瑞恰兹所言,文学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它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它是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这是纳博科夫强调文学虚构性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出于以上诸多认识,纳博科夫就阅读《包法利夫人》向读者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他建议读者不要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探索爱玛的悲剧命运:“像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一样,包法利夫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福楼拜精心创造出来的。所以,说福楼拜式的社会影响了福楼拜式的人物,就是在做无意义的循环论证。”纳博科夫的这一看法很有意思。他认为,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既然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那小说中的人物也自然被打上了周围环境的印记(但是不宜过度强调这种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再去探讨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岂不是多此一举?当然,在这里纳博科夫之所以强调这一点,还出于他对作家意图的揣测。纳博科夫认为:“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而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其次,针对《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细节上的纰漏,如丈夫从未发现妻子半夜失踪、奥默先生从未发现爱玛的秘密等不合常理的情节,纳博科夫建议读者不必较真:既然整个故事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再去斤斤计较其中的细节是否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纳博科夫还建议读者不要使用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这样无谓的称号。不管何种小说,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虚构。如果硬要根据小说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其他流派之间的分野,似乎没有什么必要。总之,纳博科夫对文学虚构性的强调是不遗余力的,这也是整个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倾向。后现代元小说更是将这种强调推向了极致,它把矛头指向了现实主义所标榜的“写真实”,将语言操作的过程公诸于众。纳博科夫的这种观点有助于读者抛开那些关于故事真实性的无谓的纠结,避免陷入传记式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的窠臼,能够从纯艺术的角度欣赏作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虚构与真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同时拥有了这两面,文学才能称其为文学。他认为“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因此他反对外部研究,拒而不谈作品和社会历史的明显关联,表达对小说教化倾向的厌恶,这是他的一个不足之处。其实,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历史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是用虚构的方式表达真实。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他完全没有谈作品对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没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爱玛的悲剧进行分析。这就说明,纳博科夫没能真正把握文学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一个反驳他的最好论据是,爱玛这一形象是有原型的,即瑞镇的一位医生太太——德拉马尔夫人,她的主要经历与爱玛如出一辙。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现实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抛开现实空谈艺术,艺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四、对细节的解读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特别注意对于作品细节的解读,“对于纳博科夫而言则是:优秀的作家在细节中,优秀的读者也在细节中”⑨。他运用细读法,对作品的语言和结构等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往往就能发现隐藏在细节中的无穷魅力。纳博科夫对查理第一位夫人称谓变化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当爱玛和查理相遇时,第一位夫人还健在,于是福楼拜对第一位夫人采用以下称谓:“杜比克夫人(她原夫的姓氏),然后是包法利夫人,小包法利夫人(以区别于查理的母亲),然后是艾劳伊丝。然而当她的财产保管人卷款逃走的时候,福楼拜又称她为杜比克寡妇最后她又被称作杜比克夫人。”⑩随着查理爱上美丽的爱玛,这第一位夫人便退到了最开始的地位,就和那个已然枯萎的新娘花环一样。巧合的是两位夫人最后都是因为一场经济危机丧失了生命,這不得不让读者为福楼拜高超的艺术构思拍手称赞。

《文学讲稿》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的。天才因着其突出的个人才华和观念,往往容易形成偏见,与此同时就会在创作和评价中忽略作品的某些部分。但瑕不掩瑜,纳博科夫独特的批评视角给读者们一个新奇有趣的角度,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文章文本的含义。

注释:

①[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10.

②[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10.

③[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190.

④[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53.

⑤[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09.

⑥[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09.

⑦[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10.

⑧[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4.

⑨周小琴.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现象之关键词研究——从《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切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3).

⑩[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92.

参考文献:

[1][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2][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堂吉诃德》讲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3]易丹.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外国文学评论,1993.

[4]陈樱.读书读得像侦查——读纳氏的《文学讲稿》[M].世界文学,2009.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