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娟娟
新课程改革为计算教学提供了新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计算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技能,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使得“计算教学”通过“解决问题”体现它的教育价值,凸显计算意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在教学时,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的体验过程中产生计算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这一载体来探究算理,“循理入法,以理驭法”。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只是盲目地记住怎样操作,而是在充分理解算理的算法概括,达到“以用引算”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的运动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引出小丽晨练的情境:小丽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她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我让学生先阅读收集信息,再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充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就找出了解题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并列出算式“22.4÷4”,从而引出“小数除法”的学习内容。“可是,小数除法要怎么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积极的计算探索之旅。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学习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体验了计算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体验,以“用”启“算”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支撑,关注学生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掌握算理,让计算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利器,让解决问题成为开启学生计算的密钥。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先创设了一个买礼物的情境,小峰同学想买一条36元的围巾送给妈妈,可是身上只有8元,怎么办呢?还要往储蓄罐取多少元?应该怎么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6-8=?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生1:(边摆小棒边说)我把8分成2和6,36-6=30,30-2=28;生2:(边摆小棒边说)我先在30根小棒中拿走8根,再加上6根,一共是28 根;生3:我是从36里减去5得到31,再从31里减去1得到30,再减去2得到28;生4:我觉得个位上6不够减没关系,可以从30里借10先减去8得到2,然后用刚才剩下的26加上2得28。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对算理与算法的理解。学生不仅“知其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知其所以然”。
三、算法多样,以“用”促“算”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突出算理的阐述,在交流过程中优化算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善于留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究新的计算领域,从而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出示情境图,星期天,小丽、小芳、小乐三人一起去买风筝,她们看中一款风筝,这一款风筝每只3.5元,小丽她们三个人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的算法有:①3.5(元)=3(元)5(角),3(元)×
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②3.5+3.5+3.5=10.5(元);③4(元)×
3=12(元),5(角)×3=15(角),12(元)-1.5(元)=10.5(元);④把3.5元看成是35角,35(角)×3=105(角),105(角)=10.5(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对算法的思考与表述,对小数乘法的产生及算理的理解就更为通透了。学生在对几种算法进行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优化算法,以用促算。
四、回归生活,以“算”激“用”
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计算付诸实践。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数的运算意义解决简单的實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算用结合,使封闭的知识积累过程变为开放的实践的数学思维,使数学追求实用,回归本质。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加、减法估算”后,适时让学生进行“购物搭配”,我用课件展示各种物品的价格:布娃娃26元,变形金刚15元,遥控汽车58元,飞机模型62元,玩具熊32元,铠甲勇士18元。让学生估一估带100元可以买哪几种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灵活运用估算方法,促进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数学本质回归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更加高涨。
总之,算用结合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师实践中,我们应合理开发“算”“用”结合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从而真正达到算与用的和谐交融,提高计算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珠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