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平
小学生初学作文,如同走路,要么不敢迈步,要么就跌跌撞撞。初学时,有的教师给学生的条条框框太多,导致学生不愿意写作。教师应在放开内容、降低要求的前提下,教给学生一些作文润色的小妙招。
一、“有”的慎用
学生在作文里总会写到这样的句子:“张小溪长得可漂亮了,她有一个圆圆的脑袋,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大家都挺喜欢她。”
如果让他们试着把 “有”字去掉,你会发现文段顺眼多了。修改后:“张小溪长得可漂亮了,圆圆的脑袋上顶着一头卷卷的黄头发,一双乌黑葡萄般的大眼睛格外吸引人,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还有点混血儿的感觉,同学们可喜欢她啦。”这样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还显俏皮有趣。
《少年闰土》片段节选: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鲁迅在写看见闰土时的第一印象,几乎没用所谓的好词语,也没有“有”字,就是把他所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写出来加以“串联”,就成传世佳作。
二、慎用成语
小学阶段,学生也积累了许多成语,每个孩子玩成语接龙都不在话下,信手拈来。成语是高浓缩词,我建议在作文里尽量少用,这样不仅能把段落写长,解决了字数的难题,还能写出更多心里话,体现更多的细节。“烈日炎炎、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等成语早已被滥用,它们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不用“风和日丽”,可以写:“风儿拂过湖边树梢,原本平静如镜的湖面立刻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子,好似无数双柔和的手向你张开,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痒痒的,柔柔的。”
你瞧,这样修改后,通过写湖面涟漪、湖边柳树和风儿的感觉,就把春天的风儿柔和的特性写得淋漓尽致了,既解决了字数问题,又使文段有了画面感。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把自己所見所闻所感如实写出来,写出了细节。
三、少用“很”“特别”和“非常”这类词语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没话写,好像一提笔就总结完了。在很多学生作文里不乏见到:“王老师很漂亮”“小猴子很调皮”“新娘子非常羞涩”“今天天气特别热”等这样的句子。写完后别人不知道“哪儿漂亮?”“怎样调皮?”“哪儿看出羞涩啦?”“热的程度?”这样的写法等于白费功夫。
片段例一:“写漂亮”
小宋老师长着高高的个子,衣着比较朴素。瓜子脸上长着两道柳眉,柳眉下嵌着一双明亮而又锐利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梳着两条长长的马尾辫。她不到20岁,所以,我们都叫她小宋老师,也有一些女同学亲热地称呼她大姐姐。
片段例二:“写调皮”
走了一段路,我们终于看见了小猴子,同学们拿出照相机给它拍了许多照,好像不拍就不罢休。只见它从洞里拿出一面镜子,用手拿着镜子照脸,还一边挠头,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这真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片段例三:“写羞涩”
回到我的老家小山村,听到了久违的唢呐锣鼓声,原来是一支迎亲队伍,人群中那位穿着红艳的是新娘子,她两脚迈着猫步,走得格外小心,走着走着,大部队停下来休息,所有的活动都停了下来,锣鼓唢呐的喧嚣声、人们的谈笑声好似都停止了,大家都打量着这位新娘子:她坐在准备好的棉垫子上,撩了撩了铺在泥地里的衣角,目光没离开过自己的脚尖,默不作声。人群里,不知是谁说了什么,只见她的脸从嘴角边红到太阳穴。
这些文例足以说明少用概括总结性的词语在文中的妙处。
四、真实环境衬托真实心情
其实很多学生都写过这样的句子:“我走在上学的小路上,路边的小花在向我微笑。路边的小草在向我点头,枝头的小鸟在向我歌唱。”这样的句子已成“套路”。同学们,为什么不可以是别的东西在跟你互动呀?比如,落叶、阳光、白云、乌云、晨雾、电线杆、路边的彩旗、桌子等,这些你身边真实的东西。我们生活离不开环境,但我们一定要生活在真实的环境里,通过生活中的某些真实景物去写当时的心情。
片段例: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柔和的光线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小溪就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彩带环绕在小城的周围,给小山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通过描写阳光照耀下的小溪,来写小山城的生机,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好心情。
一线教学总结整理,慎用特殊字眼,少用“高浓缩”的成语,我手写我心,真实的文章必会有血有肉、有序有物、有理有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