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2017-04-17 08:49蔡桂荣
教师·下 2016年12期

蔡桂荣

摘 要:朗读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非常关键,要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从重视程度、朗读兴趣培养、课堂内外的结合等方面来思考,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兴趣

一、引言

语言之始,先说后写,先有了语言的沟通,后来才有了文字,再有了文章等,因此,将朗读看作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有依据的,重视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功能的发挥对促进语文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的意义

第一,朗读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克服其胆怯、害羞等缺点,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李某是一个很害羞的女生,每次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即使站在她旁边也听不清,下课说话声音却很大。在朗读时老师故意站在她旁边,在集体领读时注意她的发音,并采用“集体鼓励”的方式,引导大家大声朗读,李某的声音慢慢变大,约一两个星期后,一次课堂分角色朗读时李某的表现很好,声音洪亮,感情把握到位。从此李某克服了胆怯、害羞的毛病,在向老师陈述思想、观点时表达也很清楚,且有很强的逻辑性。

第二,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一株紫丁香》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逐渐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在朗读中想着花香,想着老师的身影,想着甜甜的梦,在想象中学生的语言会更加富有情感,自身的情感与课文情感逐渐统一,达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为深刻,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更深层的含义,主动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如何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1.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有限,他们不爱朗读往往是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不认识的字太多;理解不了文章思想情感;老师家长不重视读只重视写,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把早读上成早自習,课堂朗读机会少。例如,《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某老师没有在课堂领读课文,觉得生字、生词都教过,学生课后读读就可以了,结果在若干天后的听写中,这一课的生字听写最差。在调查时发现课后认真读课文的学生不到全班四分之一,可见老师的重视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第一,课堂领读、分组读。例如,《一株紫丁香》教学中,先是老师领读一遍,再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是分组读,可以集体读,看哪组声音整齐、洪亮,情感表达到位。也可以分组后,每组推荐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进行朗读或由其他组指定一人进行朗读比赛,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精神,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第二,重视早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早读时教师尽可能地到教室指导学生朗读,同时指派几个领读的学生在大家读书积极性不高的时候领读,并鼓励缺少朗读兴趣的学生领读。第三,对一些需要背诵的、文章情感丰富的课文进行一次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培养学生对朗读情感的掌握,使其对朗读产生兴趣。

2.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是领读、集体读,如朗读时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有兴趣时书声琅琅,没兴趣时读书比自习课还安静,这就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情感、精神感染是非常大的,利用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例如,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等,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节奏、语调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语文学习兴趣。又如齐读,在大家齐声朗读中学生逐渐地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慢慢地变得自信,对语文学习也能树立更大的决心。再如跟读,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诵读音,学生模仿音调、节奏等,逐渐地体会课文情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且不同的朗读形式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朗读体验,在形式变化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从而将朗读的作用发挥到更高层次。

3.重视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第一,要培养学生专注的朗读态度。例如,朗读中,有些学生若教师盯着就读,若教师不注意就不读,这明显是兴趣不足。第二,要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以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教师应结合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指导朗读、监督朗读、引领朗读,营造浓厚的朗读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第三,注意朗读文章的选择和朗读范围的扩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学生朗读兴趣浓厚,课本内容和阅读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给学生推荐、补充他们感兴趣的文章,以满足其朗读需求,激发其朗读兴趣。此外,在朗读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适当地放大其朗读的优点,缩小和忽略其不足,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注重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各种问题

读音不准、添字掉字、朗读不流利等都是小学生朗读的常见问题,如《开天辟地》教学中,“盘古一生气,(他)就抡起拳头一砸”,这一句多出个“他”,漏掉了“使劲”。又如课文中常见的“轻生地说、生气地走开”等词中,学生总是将“地”读成“di”,这些问题都要在朗读中解决。第一,当学生朗读问题较多时,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尽可能不当面、不随时随地指正学生的读音。例如,学生读一句话就有读错的地方,教师马上纠正,一方面很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会打击到学生的朗读信心,使他不敢读、不敢大声读。但在朗读后应对学生整体朗读进行评价,以便学生知道自己朗读的不足。第二,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朗读问题应该及时纠正。例如,上例学生朗读的添字掉字现象,教师在建议了多次仍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在其朗读的同时给予纠正,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三,模仿学生朗读状态,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朗读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学生自觉地纠正自己的问题。第四,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讲朗读水平,相互学习,指正彼此朗读的不足,形成良好的班级朗读风气。

5.建立科学的朗读训练机制

朗读训练就是要让学生读,让学生喜欢读、热爱读,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第一,让学生知道读什么,例如任务法,每次朗读给学生安排读的任务;又如领读法,安排学生或教师亲自领读,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朗读时间。第二,让学生知道怎么读,可以通过演示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不正确的朗读方法,如拿着书不出声默读,摇头晃脑地唱读,这都是不对的,同时树立“朗读榜样”,以榜样的形象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此外,还可以安排朗读作业,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涵,提高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注重每个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分角色朗读中,安排不爱发言的学生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课堂朗读习惯,如课前五分钟为集体朗读时间,朗读刚学过的课文和新学习的课文,这样能有效地、快速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此外,还应重视课后朗读习惯的培养,给学生推荐好的阅读书籍,让学生在班会、公共活动中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发挥好其灵魂作用,仅凭以上策略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学生朗读评价机制的建立,学生课堂内外朗读机制的完善等,使朗读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珠源.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10):163-165.

[2]李 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与训练方法浅议[J].未来英才,2016(4):244.

[3]李晓玲.渗透情感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情感读本,2016(11):22.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犀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