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

2017-04-17 19:06张周虎
当代贵州 2016年48期
关键词:易地彝族农户

张周虎

水城县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积极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近年来,水城县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以景区为核心、公司为平台、产业为支撑、股权为纽带、就业为保障,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以高端规划建家业、多元投资壮产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份连心创大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百业的“六业并举”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高端规划“建家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牢固树立“精品”理念,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端定位、高端规划,立足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标,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突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彝族文化等元素,统筹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建房面积11.6万平方米,覆盖玉舍镇、发耳镇、都格镇、勺米镇、杨梅乡、坪寨乡6个乡镇29个村169个组,可容纳1006户4123人的“千户彝寨”。“千户彝寨”按照山地旅游度假房进行打造,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

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希慕遮广场、支格阿鲁广场、九重宫殿、彝族太阳历广场、火把祭祀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玉舍雪山滑雪场、野鸡坪山地露营基地等标志性景点,将“千户彝寨”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民族旅游示范区。

多元投资“壮产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全面拓宽投融资渠道,采取搬迁农户与野玉海景区管委会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和野玉海景区管委投入资金,扩大建房面积,将安置后剩下的房屋作为搬迁农户的致富产业。

2015年整合各级资金9629.09万元,农户自筹部分7170.49万元由野玉海下属平台公司垫资, 建设安置房32019平方米。300户搬迁农户户均按100平方米面积进行安置,总安置面积30000平方米,剩余的2019平方米作为搬迁农户与公司合作经营的旅游度假房。

2016年整合中央补助资金2225.6万元,野玉海下属平台公司融资14466.4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亿元,建设安置房103027.13平方米。706户2829人按人均25平方米进行安置,总安置面积70725平方米,剩余的32302.13平方米作为搬迁农户与公司合作经营的旅游度假房。

公司帮扶“稳就业”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野玉海景区管委会通过“三变”模式,按照“一户一就业”的要求,一方面广泛发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问题。

在全面落实以一户一简装、一户一家什、一户一证件、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股权、一户一包保、一户一带动、一户一服务的“十个一”保障基础上,积极引进县旅文投公司、扶投公司、农林投公司、茶叶公司、宏业公司、水投公司、宏赢公司、城投公司、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10家公司入驻“千户彝寨”,每家公司扶持2户搬迁户。搬迁户用房屋入股,与公司合作经营特色实体店,利润按比例分红,公司另外帮助搬迁户解决1至2人的就业问题,确保贫困户搬迁后能稳得住。

同时,野玉海景区管委会积极在景区设置环卫岗位280个、酒店餐饮服务岗位240个、皇家马车队岗位16个、观光火车服务队岗位60个、停车场管理岗位120个、滑雪场服务管理岗位300个,月工资平均2000元以上,帮助搬迁农户解决就业问题。

股份连心“创大业”

野玉海景区管委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由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搬迁安置房,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二楼和三楼由农户居住,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作为资产入股,由管委会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待管委会收回投资成本后,经营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积折价确定股比进行分红。

另外,由野玉海管委会下属的希幕遮公司出资100万元,与当地彝族群众一起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广泛吸纳和培养当地农户从事文艺演出,负责景区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同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赵音写在遷入安置点后,通过与县旅投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入股“彝寨水秀”项目,以21.02平方米房屋(折价4.204万元)入股,占股16.87%,公司除对每月对赵音写入股后的房屋按每平方米5元进行保底分红外,还按照股比进行利润分红。

盘活资产“添实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对搬迁户原有的耕地,采取自行出租或转包、当地政府接收后再出租或转包、政府接收后作为生态林建设并进行生态补偿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

野玉海管委会按照“无物不股”的原则,充分发挥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雪域、气候、文化、生态、村落、民俗、空气、负氧离子、亚高原景观等各类资源,让这些特色资源变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带动搬迁农户脱贫致富。全面整合民族风情文化、荒山荒坡、集体林地等资源,打造海坪彝族风情度假小镇,共建成面积19000平方米的38个院落,用于从事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民族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按村集体及村民占30%,景区管委会占70%的比例进行分红,村集体分红收益中的50%再分配给780名村民。

景区带动“兴百业”

水城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依托旅游景区,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野玉海景区管委会将滑雪场收入的20%作为资金本,发动周边的1261户农户用5000亩耕地和荒地入股,发展花海旅游、中药材种植等项目,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依托滑雪场,在周边设立42个扶贫经营点,仅2015至2016年度滑雪季的3个月时间里,搬迁农户依靠扶贫经营点及滑雪场工作岗位实现收入620万元,共计带动182人脱贫,人均月收入达到2839元。

此外,景区还举办了全国第五届鞭陀大赛和中国鞭陀产业峰会,成功申报为全国鞭陀大赛永久性举办地。启动建设全国鞭陀认证及教育培训基地、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切实将野玉海景区打造成为全国鞭陀产业基地和鞭陀养心、养生、康复中心,推进鞭陀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搬迁农户脱贫致富。

水城县通过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小城镇建设、景区景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同时,全力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引导搬迁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从事商贸、娱乐、歌舞、住宿、餐饮等服务,形成处处都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截至2015年底,野玉海景区内群众人均纯收入达798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800元。(作者单位: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哈文丽)

猜你喜欢
易地彝族农户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