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词典学理论与在线专科翻译词典

2017-04-17 22:50SvenTarp李睿薛梅
辞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词典母语双语

Sven+Tarp 李睿 薛梅

功能词典学理论与在线专科翻译词典本论文得到暨南大学资助。谨向对本文撰写给予很大帮助的雍和明教授致以谢意。

摘要文章以功能词典学理论为指导原则,从词典学视角层层解析了翻译的不同阶段及其子阶段,揭示在线翻译词典要真正满足纷繁复杂的用户需求,就不能仅仅是一部双语词典。文章阐述了翻译词典的整体观,其中包括双语方向的各种单语和双语要素。最后选取实例来展示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互联网,从而研发出兼顾到不同译者需求的高品质在线翻译词典。

关键词专科词典学在线翻译词典功能词典学翻译

一、 引言

词典学与翻译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前者关注的是帮助不同类型的用户从事不同类型的活动,这其中的用户就包括译者;而翻译学却难以惠及词典学,因为翻译而来的词典往往不被推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学科所分别发展出的各自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是无法不加辩证地相互全盘照搬的,应经过充分的分析,确定哪些方法可直接套用,哪些在应用前尚需改进,哪些该扬弃。这是衡量各个学科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准绳,也是本文对词典学辅助专科文本翻译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据此,本文将从词典学视角重新考察翻译过程。诚然,此类研究方法在词典学文献中鲜有载录,多数文献都是将翻译词典等同于双语词典(Marello 2003; Hartmann & James 2001; Burkhanov 1998)。事实上,词典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远非当前研究所能涵盖。

本文根植于功能词典学理论,将词典和其他辞书工具视为信息工具。根据功能理论,潜在的辞书用户在不同语境中的信息需求最终决定了这一词典的性质。这就意味着,用户需求不再是飘忽不定、模棱两可的,而是清晰明确的。此类需求不仅由特定类型的用户特点所决定,同时还受制于用户检索语境。(Tarp 2008; FuertesOlivera & Tarp 2014)

在翻译词典的研究中,与词典学相关的方面只包括翻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子阶段,因为这其中会有查阅词典和其他辞书工具的需要;而其他的阶段、子阶段及译者的另外一些需求则与词典学并不相关。据此,本文将从专科词典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展开研究。考虑到专科词典的自身特点,我们将以一种比普通词典学研究更为宽广的视域来对待词典学与翻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进入主体讨论之前,首先要对方法论做一简述。

二、 研究方法论

从功能词典学视角,翻译词典可以简洁地定义为旨在协助用户解决翻译过程相关问题的一类词典。这一定义有别于其他一些以外部准则对翻译词典所做的正式定义。进一步说,翻译词典要能判断在翻译过程中所有类型的辞书相关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统统纳入词典编纂的考虑范畴。基本而言,目前主要有四種不同的做法: 1) 重复其他词典的编纂方法;2) 根据潜在用户个人知识情况的编纂方法;3) 开展新的用户调研;4) 遵循功能词典学编纂法(functional approach)。这四种做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四种结果。

在此,本文仅介绍功能词典学编纂法。比较而言,功能词典学编纂法可以以一种更加简单、快捷而又廉价的方式实现词典所应满足的用户需求而丝毫无损词典的品质(FuertesOlivera & Tarp 2014)。这一研究方法并没有否定前人经验、用户需求及用户调研的价值,仅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进行研究。其基本假设,是译者的各类词典信息需求与他们在整个翻译过程所处位置(特定阶段及其子阶段)息息相关。

基于这一理念,一个具体的词典项目首先要确定译者特点和译者所在的翻译阶段,以便推测译者的实际需求。从功能词典学视角来看,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知识(词典编纂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的融汇使用决定了词典编者对编纂三要素(用户的相关特征、翻译阶段和需求)的把握。或许有的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类的专业知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在理论和方法上训练有素的词典编者需要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并肩合作。在翻译词典的编纂中,这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应该是翻译专业的资深教师或职业译者。由此可见,功能词典学方法并未忽视用户情况和用户需求,而是以此为基点,将其融入到词典学方法论当中。此外,词典设计者也可以适时地把以往的编纂经验及从用户调研中获得的相关信息都考虑在内。但这些信息不能视作编纂中的决定性因素,而仅能作为功能词典学方法的辅助因素。

推论法通过结合不同的专业知识来构想和筹备专科词典的编纂工作,它不能与反思法相混淆。反思法是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方法。以专科翻译教师为例,如果他历年来批阅过上千份专业译文答卷,并浏览了学生翻译这些文本时做出的报告,其后还和学生讨论了相关问题,例如信息搜索、参考工具使用等,那么这位教师便非常了解某一特殊潜在用户群的(专科翻译的)问题和需求。因此,如果这位教师与受过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训练的专家合作,便完全有可能推断出该用户群的需求,进而将需求类型化,并能判断出哪些需求和词典学相关。这些被仔细批阅过的上千份译本、练习稿及随后和学生讨论所形成的背景资料要远比偶尔的观摩活动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半信半疑的信息要可靠得多。这种推论法是建立在真正的了解之上的,远非反躬自省。不过,必须注意,总会有一些无法被发现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对未来(潜在)用户而言并不多见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推论法并不能做到完美无瑕。但是,相比而言,推论法是最简易、最快捷和最经济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使用推论法通常可以编纂出同等质量的,甚至更优质的词典。

三、 词典学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各阶段及其子阶段

诚然,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各阶段及其子阶段因译者和翻译任务而异。然而,理论的功用在于指导词典编纂实践,一部设计完好的翻译词典应该能预见并覆盖到各类潜在用户及翻译的各个阶段,能满足各个专业领域译者的需求。有鉴于此,Tarp(2013: 150)提出了包括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和一系列子阶段的初步模式:

在译前阶段,译者应该做到:

● 为了对专业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研习与所译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

● 通读源语文本。

在译中阶段,狭义上讲,译者应做到:

● 阅读源语文本中具体的片段;

● 将这些具体的文本片段由源语转换成目标语;

● 将这些具体的文本片段在目标语中再现(reproduce)。

在译后阶段,译者或其他人要做到的主要是校订译文。

在以上提出的翻译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子阶段中,译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查阅特定的辞书或利用其他专门的检索途径而得以实现。从逻辑上讲,在进一步分析这些阶段与子阶段前,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译者进行分类以便明确译者的各类需求。

四、 用户类别

在词典编纂中,除了辞书范畴外的语境因素,与词典相关的其他必要信息是由潜在用户(或未来用户)的特征决定的。即使他们从事着相同的翻译任务,由于用户的特征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一定相同。从定义上看,一部词典的任何一个潜在用户都有很多特征,但只有为数不多的特征与词典真正相关,而其中与某种特定活动或语境相关联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为了确定专科翻译中与词典相关的用户特征,要考虑如下几个参数:

● 专业领域知识;

● 对比性的专业领域知识(主要针对于关涉到文化的学科);

● 翻译技巧和经验;

● 源语的基本能力;

● 目标语的基本能力;

● 源语的专业用途语言(LSP)能力;

● 目标语的专业用途语言(LSP)能力。

如果把以上这些用户特征同从事专科翻译的特定译者对应起来,则可以将译者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即外行、略通者和专家)。尽管三个等级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大致上仍可以将从事专科翻译的词典潜在用户划分为三大类: 1) 训练有素的译员;2) 翻译专业的学生;3) 专科领域的专家。三类用户各有特点,因此不同译者在不同翻译阶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要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词典应提供相应类型的数据和检索路径。(Tarp 2013)

五、 不同阶段的潜在用户需求

功能词典学理论认为,辞书工具具有四大基本功能——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s)、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s)、执行功能(operative functions)和解释功能(interpretive functions)。然而,其中仅有交际功能与认知功能与专科翻译相关。当译者需要专业领域的背景信息时,认知功能就发挥作用;而当译者为了理解、翻译、改写和校正专业文本时,交际功能便发挥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认知需求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它不仅出现在译前阶段(此时译者需要大致了解专业领域的基本信息),同样出现在译中和译后阶段(因为译者专业知识的缺乏会阻碍甚至扭曲翻译过程)。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在这三个翻译阶段中可能需要的各类辞书信息。

1. 译前阶段

在这一阶段,译者可能需要:

● 与翻译任务相关的专业领域的整体和系统的介绍;

● 源语中术语的释义;

● 源语中词汇与表达式的解释;

● 与文本相关的具体现象、过程、事物及方方面面的背景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所需的辞书信息在源语的单语词典中即可获得,而无需双语解决方案。事实上,最为理想的情形是源语便是译者的母语。只有当源语不是译者的母语时,才需要上面提到的第三项做解释。另外,如果非专科词典已给出了普通词语和表达的释义,那多数情况下专科词典对此则毋庸赘述。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第四项仅与翻译专业学生和训练有素的译员有关,因为专业领域的专家應该通晓他所从事的领域。

2. 译中阶段

在这一阶段,译者可能需要:

● 具体背景信息;

● 源语中术语的释义;

● 术语、搭配及固定表达式的对等译语;

● 普通词汇和表达式的对等译语;

● 目标语的拼写、词性、屈折变化、句法特征、搭配及文体规则等相关知识。

上述五项中,仅在提供对等译语(第三、四项)时需要双语解决方案,其他三项则是可选项。第一、二项的信息可以收录到源语的单语词典中;第五项的信息则可以在源语目标语双语词典、目标语的单语词典和基于目标语的双语词典中提供。这样处理,译者——特别是有经验的译者——通常在阅读和翻译时都不会遇到问题,可能只有在用目标语重现文本时才会遇上问题(特别是当目标语并非译者的母语时)。在这种情况下,源语目标语双语词典也难以为译者提供切实帮助,除非从拿到源语文本的一开始就在重构整个翻译过程。词典学家并不指望职业译者做这项耗时的重构工作,因为这样会降低译者的工作效率。

3. 译后阶段

在这一阶段,译文要由译者或第三方(甚至双方同时)校正。校正翻译文本这道工序每天都有上百万次,但颇为意外的是,迄今为止,对翻译词典的研究极少涉猎这一阶段。(Tarp 2008)其实,从一开始,译者对译文就不得不重复研究,细致校改,并在下列六个翻译子阶段产生与词典相关的信息需求: 1) 原文理解;2) 译文理解;3) 文本转换的评估;4) 文本转换的校正;5) 译文的评估;6) 译文的校正。

由于译者习惯的不同,各子阶段间界限并不分明,或交错,或重叠,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子阶段需求与译者在不同翻译阶段的翻译活动是一致的。然而,待校文本是用目标语写成的,译者一定要理解目标语文本,为此译者必须熟悉目标语,而译者在这一方面的需求只能由以目标语编成的单语或双语词典来满足。

因此,在这一复杂的校改阶段,译者或文本校订者可能需要:

● 具体背景信息;

● 源语中术语的释义;

● 源语中词汇和表达式的解释;

● 术语、搭配及固定表达式的对等译语;

● 目标语中术语的释义;

● 目标语的拼写、词性、屈折变化、句法特征、搭配及文体规则等相关知识。

为满足以上这些复杂的需求,需要综合性的辞书解决方案。上述前三项的信息应由源语单语词典(最好是源语为译者的母语)或源语目标语双语词典(最理想的是目标语为译者的母语)提供。第四项的信息则需由源语目标语双语词典来提供。而最后两项的信息则由目标语单语词典或是目标语源语双语词典来提供。

上述思考对翻译词典的理论建设与编纂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 翻译各阶段及其子阶段的完整模式

上文第三部分引入了与词典学相关的整体翻译过程的各阶段与子阶段的初始模式。经过第三、四、五部分的讨论,这一模式的更多细节便可呈现出来,包括译者在翻译的三个主要阶段中可能产生的认知需求和交际需求。

1. 译前阶段的需求

● 专业领域的整体研究;

● 源语文本的阅读;

● 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特定主题的研究。

2. 译中阶段的需求

● 源语文本的阅读;

● 从源语到目标语的文本转换;

● 使用目标语对文本的重新改写,或带有上一子阶段的问题,或不带有上一子阶段的问题;

● 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特定主题的研究。

3. 译后阶段的需求

● 对译文的校改,需要做到对源语文本的阅读、

目标语文本的阅读、

文本转换的评估、

目标语文本的评估、

目标语文本的校改;

● 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特定的主题研究。

如果词典设计旨在为专业文本的译者提供真正的帮助,它应该满足整个翻译过程各阶段的相关需求。这不仅仅是将正确的数据内化入词典,更要使用户以最便利的(有时是唯一的)方式检索到相关数据。对专科词典而言,整体化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名,而为实。

七、 专科翻译词典的查询路径和整体概念

词典在翻译活动中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显示,用户会双向检索各类单语和双语词典中的词条。例如,Tomaszcyk(1989: 177—186)的研究就指出,他本人除了会查询英语单语词典,同时也会使用波英、英波、俄英和英俄双语词典。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找不到合适的词典等因素,所以才可能出现检索俄英和英俄词典的情况。基于上述逻辑思维且以译者母语为导向,下文将探讨翻译过程各阶段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最佳选择

Tarp(2013: 146—162)曾指出,如果译者是专科领域的外行,那么对相关专科领域全面系统的介绍性文本无疑会对译者大有裨益。然而,大多数所谓的专科翻译词典都完全忽略它们目标用户的这一重要需求。若要获取相关信息,译者只能求助于一些词典之外的资源。如果这些外部资源真实存在且容易获得,后一种解决方案也未尝不可,不过,更好的办法显然是将这些信息置入词典的特定位置。很多词典沿用了这一做法,例如,西英与英西《基因工程百科词典》(Kaufmann & Bergenholtz 1998)。在这方面,许多缺乏专业领域知识的译者或许更愿意选择用其母语写成的此类导读文本;不过置入双语导读文本的做法在双语互译中也是可行的。这种系统性的导读文本可以以单语或双语的形式附录于词典当中。

在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源语中术语的释义和译者所需的特定背景信息应该用译者的母语来呈现。此时,若是将母语译为外语(L1L2),提供上述信息的最佳方案便是以单语方式呈现;反之,若是将外语译为母语(L2L1),最佳方案则是以双语方式呈现。第二种方案则是在将母语译为外语时以双语呈现,将外语译为母语时呈之以单语。在双向互译中,译中或译后两阶段所需要的术语、搭配和固定表达的对等形式有必要以双语方案呈现。通常而言,在译前、译后两个阶段,只有当源语不是译者(或校订者)母语时,用户才需要源语中普通词语的释义。在专科词典编纂中,考虑这一需求,最佳解决方案便是以双语呈现这些信息并附上母语中的对等词。如此一来,在文本转换阶段,词典才能满足用户对普通词汇及表达式的对等词的需求。

如上所述,在此前的文本转换阶段,无论译者是否遇到过问题,他们都可能需要目标语的词汇拼写、词性、屈折变化、句法特点和文体规则等信息。但是,如果译者在文本转换阶段已有困难,那么此时的最佳方案则是双语方案,即将源语词汇与目标语词汇一一对应排列;而若是此前译者未遇到问题,则只需以目标语为导向排列这些词汇,可以选择以单语(或双语)方式呈现这些信息。而后一种方案也同样适用于译后阶段出现的此类需求。

最后,译者(或文本校订者)在译后阶段还可能需要目标语中术语的释义。此时,面对两种不同的情况需有兩种不同的选择: 一是目标语是译者(或校订者)的母语,应采用单语方案;二是当他们的母语是源语时,则应选择由目标语到源语的双语方案。

2. 专科翻译词典的最佳整体设计

上文所述足以证明一个假设——如果专科翻译词典旨在满足潜在用户对辞书信息易查易用的需求,那么它就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双语词典。从这点来说,词典设计要关照到如何协助用户翻译专科文本。从最佳整体设计来看,用以帮助用户从母语翻译成外语的翻译词典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 单语: 母语要素(L1);

● 双语: 母语外语要素(L1L2);

● 双语: 外语母语要素(L2L1)。

同样,用以协助用户从外语翻译成母语的翻译词典应包括以下两个要素:

● 双语: 外语母语要素(L2L1);

● 单语: 母语要素(L1)。

对于纸质版词典,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分别出版两套系列词典: 一套由三部词典组成,为母语外语翻译服务;另一套由两部词典组成,为外语母语翻译服务。然而,此方案的可行性微乎其微。从经济效益角度看,由于多數领域的专科翻译词典用户甚少,因而这类词典对出版社没有任何吸引力,除非这种项目有公共基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有理论支撑且切实可行的做法是选用上面所述的第二种方案,即为母语外语翻译服务的“母语外语、外语母语要素结合编纂”和为外语母语翻译服务的“外语母语、单语母语(或母语外语)要素结合编纂”。

只要对词典稍做调整和增修,第二种方案就可以应用到母语外语/外语母语的组合词典中,进而协助母语用户进行两种语言间的双向互译。

上述方案会带给纸质词典两大问题——反复查询和信息冗余。反复查询指的是用户为了获取必需信息而不得不额外查询词典的其他部分;信息冗余则是指用户进行特定查询时常常会获得大量的不相关信息。这两种情况都会延迟查询进程,阻碍用户提取所需的特定信息。纸质词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难题,而这一切在在线环境下便可以轻松解决。

八、 在线词典: 新视野与新机遇

如果人们仔细研究过去几年上线的网络词典,就会发现屏幕上呈现的大多数词条都是纸质词典的翻版。这些在线词典无非是纸质词典的数字化版本,抑或是以旧版纸质词典为模子而制作的翻新版,新科技几乎没有真正应用到词典编纂中以满足用户在各种情境下的需求。(Tarp 2012: 253—267)

当然,要转变这种令人遗憾的境况并不代表任由新技术牵着鼻子走,而无视用户及他们的真正需求。相反,词典学家应该在词典学理论的引领下尽量利用新技术。Bothma(2011: 71—102)指出,当前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使得词典能更好地满足潜在用户的具体需求。FuertesOlivera & Tarp(2014)提出两种植根于功能词典学的词典类型——T型福特式词典和劳斯莱斯式词典。这两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一方面避免信息超载,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最为便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和尽可能少的信息量,从而提高检索效率。在解决用户具体需求方面,要做到(定量标准上)有量的精准度且(定性标准上)有类型的精确性。它们可能会成为未来词典的导向。

T型福特式词典是将词典信息呈现在屏幕上,然后标出与各种词典功能相关的潜在需求(这些功能由用户类型和活动所决定)。劳斯莱斯式词典则采用了更为精细的技术,旨在为各个用户单次查询词典时的特殊需求提供帮助。另外,为灵活起见,用户在查询过程中如有额外需求,都可以重新载入查询。(FuertesOlivera & Tarp 2014)

尽管劳斯莱斯式词典依然只是美好的愿景,但市面上已有少量T型福特式词典,并在不断增加。此类数字化词典都基于一整套根植于功能词典学理论的编纂原则之上,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实践,例如《会计词典》系列(Accounting Dictionaries)。下面,本文将介绍已部分上线的《会计词典》系列。

九、 《会计词典》系列

《会计词典》系列由一系列的单语和双语词典组成(其中包括西班牙语词典,西英词典,英语词典和英西词典,参见FuertesOlivera & Nielsen 2012, FuertesOlivera 2013)。在词典的用户界面,潜在用户(主要针对讲西班牙语的译者及一些起草和阅读会计文本的人士)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需要进入的界面——西班牙语、西英或者是英西部分。随后,用户会获得如图1的“查询方式”,进而直接引导用户去检索与特定活动相匹配的信息:

英语西班牙语西班牙语英语西班牙语

如果用户最后点击下方的Conocimiento(知识)按钮,之前显示的所有信息会在屏幕上一并呈现。迄今为止,《会计词典》系列仅推出了一部分,增补工作还将继续。《会计词典》系列会根据目标用户翻译的不同阶段及其子阶段(文本接收、转换和重现)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同时,该系列的词典还会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辅助手段以帮助译者解决短语和表达式上的翻译难题,从而实现从T型福特式向劳斯莱斯式转变的第一步。

十、 结语

本文探讨了与在线专科翻译词典相关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探讨了为译者提供更为实用的在线翻译词典的设想。上述关于《会计词典》系列的讨论为词典学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新的启发,至关重要的两点,一是基于一种先进的词典学理论,如功能词典学理论。二是充分利用新的交际媒介和信息技术。本文的讨论得益于词典“社会文化的需求”“理论应用的重要性”和“词典理论的构建”的有关论述(Yong & Peng 2008),其基本观点在于,如果没有先进的专科翻译词典理论和设计方案,译者就会在检索辞书数据上耗费更多的时间。同时,这一点也证明了词典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崇高性。

参考文献

1. Bothma T J D. Filtering and Adapt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User Needs. ∥FuertesOlivera P A, Bergenholtz H. (eds.) eLexicography: The Internet, Digital Initiatives and Lexicography.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11.

2. Burkhanov I. Lexicography: A Dictionary of Basic Terminology. Rzeszów: Wydawnictwo Wyzszejszkol y Pedagogicznej, 1998.

3. FuertesOlivera P A, Nielsen S. Online Dictionaries for Assisting Translators of LSP Texts: The Accounting 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2012(2): 191—215.

4. FuertesOlivera P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ecialised Online Dictionaries for Translation.Lexicographica, 2013(29): 60—91.

5. FuertesOlivera P A. (ed.) Accounting Dictionaries. Hamburgo: Lemma.com, 2014.

6. FuertesOlivera P A, Tarp 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pecialised Online Dictionaries: Lexicography Versus Terminography.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2014.

7. Hartmann R R K, James G.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8. Kaufmann U, Bergenholtz H. (eds.) Diccionario enciclopédico de ingeniería genética espaolinglés. Toronto: Lugus, 1998.

9. Marello C. The Bilingual Dictionary.∥Hartmann R R K. (ed.) Lexicography. Critical Concepts II.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325—342.

10. Tarp S. Lexicography in the Borderland between Knowledge and Nonknowledge. Tübingen: Niemeyer, 2008.

11. Tarp S. Online Dictionaries: Today and Tomorrow.Lexicographica, 2012(28).

12. Tarp S. What should We Demand from an Online Dictionary for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Lexicographica, 2013(29).

13. Tomaszczyk J. L1L2 Technical Translation and Dictionaries.∥Phl E, SnellHornby M. (eds.) Translation and Lexicograph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9.

14. Yong Heming, Peng Jing. Chinese Lexicography: A History from 1046 BC to AD 191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Sven Tarp丹麥奥胡斯大学词典研究中心奥胡斯8200)

(李睿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薛梅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

(责任编辑李潇潇)

猜你喜欢
词典母语双语
母语
米沃什词典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母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