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内容摘要: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交融与创新:莫高窟创建1650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作者在这篇欢迎辞中阐述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性、自发性和进取性;并着重强调了保护、研究、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的紧迫性、科技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关键词:莫高窟;创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研究院;敦煌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6-0006-03
Abstract: As one of the series of events included in the first Silk Road(Dunhuang)International Culture Expo, Dunhuang Forum 2016: Convergence and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6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ogao Grottoeswas held at the Mogao Grottoe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In his welcoming speech, the author first demonstrates the diversity, spontaneity, and energy of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work done in Dunhuang Studies, then emphasizes the urgency,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and openness and internationalit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cultur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学者、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值此敦煌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之际,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交融与创新:莫高窟创建1650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开幕了。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人类文明交融创新的智慧结晶——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共同纪念1650年前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文化事件。我谨代表敦煌研究院和联合主办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向莅临此次学术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专程前来报道此次学术会的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开拓西域,于公元前111年设立了敦煌郡。那条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的商贸联结之路、文化联结之路自此走上了中西方文明交融发展的历史舞台。在漫漫丝绸之路上,有一片神奇的净土——敦煌。
她是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中古世界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几大文明体系发生碰撞的前沿。阳关、玉门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铭记着我们这个民族向西进取的雄心和向东回望时的无限乡愁。敦煌是一个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血脉息息相关的名字。
敦煌曾是佛教东传与儒家文化的重镇,众多曾深深影响中国文化的佛教经典在此被翻译为汉文,众多佛教高僧与儒家大儒,都曾在这里驻足,曾发挥影响力。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之下,由善巧的心灵、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所造就的文化艺术宝库。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又不断吸纳、融合了印度、中亚、西亚乃至希腊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发展历程,记载了中国与西域艺术交流的历史,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她以其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延续性强,时代特征和区域性特征鲜明,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法富于变化,多民族文化并存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征,享誉中外。几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吉花瑞草、绿树青山,看到奔流的长河、重重楼阁、宏伟的殿堂、壮丽的城池,还可以看到欢快的乐舞、美丽的飞天、祥和的街坊乡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精彩画面。她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于1987年被UNESCO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建与发展,要感恩两条“河流”的滋养:
一条是在石窟前流淌的宕泉河,她为莫高窟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莫高窟带来了无限生机;另一条就是敦煌本土以及丝路上往来的民众们,正是他们世世代代的诚敬供养,不断营建所汇聚的心灵之河,造就并延续了敦煌佛教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的辉煌,并非由某种权力结构的推进而发展,而是由整个区域的民众以自发的心愿而千年不辍的营建,得以在丝路重镇度过历史的沧桑与劫难,安然至今。她是中华民族开朗、进取、诚敬、和平的重要见证。她虽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但其历久弥新的价值却日益为人们所珍视。
在过去的72年中,敦煌研究院在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依靠众志成城的心血智慧与共同守望,努力将敦煌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传承给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始终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
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机遇与挑战并存。敦煌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敦煌石窟保护面临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威胁问题、敦煌文化的传承弘扬方式问题,都需要积极应对。
未来的敦煌研究院将在先辈们开创的保护事业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并扩大国内、国际合作的力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与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并守望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保护方面,将逐步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积极推进敦煌石窟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视遗产地的日常监测、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加快“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在未来10年内完成敦煌石窟300个重点洞窟的数字化工程。
包括敦煌石窟研究在内的敦煌学研究方面,我们将以“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为基础,充分分享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资源,将其开放给包括敦煌研究院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进行研究。我们将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关注敦煌、关注敦煌石窟的研究,把敦煌和敦煌石窟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其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充分挖掘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当今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共存做出贡献。敦煌文化的国际化属性决定了敦煌石窟的研究必须走国際化之路,敦煌研究院应成为一个敦煌学研究和石窟保护研究的国际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条件,让他们与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一路前行。我们也将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到国际上的相关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推广敦煌文化艺术,让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我们将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希望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成为一个致力于敦煌乃至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化平台,使得敦煌文化艺术让更广范围内的人们知悉并分享。这也将促使敦煌研究院把敦煌石窟更好地加以保护、研究和弘扬,进一步提升世界遗产地的开放管理水平,把一个真实、完整的敦煌石窟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界的朋友亲临敦煌出席此次会议。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在敦煌考察交流期间健康、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