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生成的对策研究

2017-04-15 15:41陈志娟王敏徐航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对策

陈志娟++王敏++徐航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建构过程,以接受主体为准则,树立教学理念。文章从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生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第二文本 大学生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27-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

目前,“基础”课很多研究的侧重点往往放在教师“怎么教”上,强调教育主体本身的完善和教育功能强化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大学生接受主体的地位,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课程,任务艰巨,必须把握“首印象”,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升华到信仰教育层面,从而激发主体思维的改变,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为了上述效果的有效实现,“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既要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接受理论入手,把“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建构过程,同时以接受主体的接受为准则,树立学生自我教育理念,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接受理论下“基础”课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生成的对策

接受理论的三个核心思想是“期待视野”、“读者参与”、“第二文本”。在“基础”课的教学全过程中,“期待视野”、“读者参与”是接受主体对教学内容的认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而“第二文本”则是大学生将知识外化的过程。因此,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的生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关键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的生成,课题组开展了“基础”课教学改革,经过相关调查,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改革方案,方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计中开展形式多样、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接受主体的角色,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自觉生成自己的“第二文本”,从而实现“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的教学目的。

1.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在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中,依据“基础”课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围绕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大学新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国情、民情,感受社会发展变化,并从现实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实践调研活动主要有个人调查和小组调研两种形式。个人调查以“从家庭经济收入与大学消费情况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大学生寝室关系”“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等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调查心得与体会。小组调研的形式是学生自由组建调查小组,小组人数不超过7人。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调研指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利用课余时间,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结束后,小组撰写调查报告。教师提供的调研指南是在组建团队之前,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制定的,指南中的问题涉及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文化、社会活力等社会热点问题。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课程 “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在一名教师的教学单元中进行了试点改革。本章教学采取“课前预习章节内容+课后爱国视频片展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课上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章节内容”要求同学提前通過阅读教材或通过网络程学习相关知识;“课后爱国视频片展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的具体安排是教师提前将爱国主义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要求每名同学观看视频并撰写观后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每班6-8名同学,一个教学单元30-40名同学在任课教师的组织下到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参观结束后,每班去参观的同学组成小组撰写参观报告,并制作PPT。“课上讨论分享”的具体设计是选观后感写的好的同学和爱国主义参观的同学进行分享,主要分享“看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今后如何做”,分享结束后,同学进行点评、讨论。一轮教学改革后,对该教学单元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97.3%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授课学习方式,98.2%的同学表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们的主动学习的动力。

3.开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动

“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教育部分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要提升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还要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修养。其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修养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课题组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开展道德小品演出活动,大学生以各种角色参与小品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认知和感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从而促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到应有的水平和阶段。在整个道德小品表演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分组、剧本创作到演员分工、道具制作、排练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品的主题上,教师与部分学生进行研讨确定道德小品主题,主要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三个方面,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内自主选题,创作。表演形式上,根据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数媒专业、摄影专业要拍成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展播,其他专业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表演。表演的评价上进行综合打分,实施现场评委打分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评委由每班2名同学组成,网络投票通过学校泛雅网络平台实现。小品演出结束后,各小品的导演进行相互点评,整个活动达到了人人有角色、人人能参与、人人有收获的目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动使教学实现了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提升了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丽. 接受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与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15,01:50-53.

[2]陈志娟,王敏,王鹏.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J]. 科技视界,2016,15: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大连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变的研究——基于接受理论的视角;大连工业大学首批基础课程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