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哲,李学佳,姚理荣,郭 滢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丽哲,李学佳,姚理荣,郭 滢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根据针织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分析“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通过构建与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增强实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模式等措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针织工艺与设备;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针织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针织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专业型和应用型,以满足针织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型转型的需要。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行业发展,我校(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自2010年起设立了针织品加工与设计专业方向(以下简称针织方向),通过开设一系列针织相关课程,加大针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针织工艺与设备”是我校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也有所区别。对于针织方向而言,该课程为必修考试课,而对于非针织方向则为选修考查课。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针织物组织的结构、性能与设计工艺,以及各种针织机械的机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上机工艺。课程开设之初,由于受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的限制,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此,亟需对“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学内容
“针织工艺与设备”作为我校纺织工程专业针织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其授课前提是学生已具有针织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其先修课程为“针织学”。从授课内容来看,该课程应是针织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提升,但目前尚缺乏完全契合课程需求的教材,大多数针织教材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介绍,少数教材内容陈旧,与当前针织行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不符。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教学方法
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目前课程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授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师生间缺少互动。教师无法顾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针织专业的正确认知,这对针织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针织专业人才。
3. 实验教学环节
“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开设之初,由于相关教学实验仪器与针织设备配备不足,未设置实验教学。针织是一个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学生仅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无法掌握针织相关理论的实质,特别是对针织机构及其工作原理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与理论教学内容匹配的实验教学环节极其必要。
1.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出版的教材与课程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契合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选择了一本主教材、多本辅助教材。“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掌握针织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入讲解常见针织物的组织结构、编织工艺以及针织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现有教材有的偏重于针织物组织,有的偏重于针织机械,更多的则侧重于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时,通过整合不同教材中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系统学习针织物设计与生产工艺,以及针织机械的工作原理等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针织物生产的特点与规律。
同时,根据针织生产工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将针织工艺分为纬编和经编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再根据具体的产品类型细分为多个子模块,如纬编模块分为多针道圆机产品、提花圆机产品、毛圈与绒类产品等子模块,授课时系统地讲解产品的组织结构设计及编织机械,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某一类针织产品,以便于后续实践阶段的理解与操作。例如在讲解多针道圆机产品时,以机构组成→编织原理→织物组织结构→组织性能特点→产品用途为主线,将相关的知识点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便于将多针道圆机及其产品讲解得更为详尽透彻。
2. 改革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外,还必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方式[1],而教学效果良好与否主要在于制作的课件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在制作“针织工艺与设备”多媒体课件时精心设计,将文本与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入手,将形象、生动的针织物组织结构及编织过程展示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舌针圆机的编织过程时,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舌针结构的示意图、舌针成圈过程的三维动画以及舌针圆机的生产视频,增强学生对舌针及圆机的直观认知,使学生从点到面地理解舌针圆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针织工艺与设备知识。
根据针织方向的特色,除理论教学外,还可以结合实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如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一些针织面料样品,结合样品实例讲解织物结构与编织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一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在讲解多梳经编组织时,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多梳蕾丝花边,剖析多梳经编织物的组织结构,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与经验展开讨论,以加深对多梳经编产品的理解与认知。
3. 加强实践教学
针织方向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整纺织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在“针织工艺与设备”课程中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极其必要。由于受到课程总课时的限制,实验课时有限,因此需要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和筛选,既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针织物分析和产品设计与编织两大实验模块,分别对纬编和经编典型产品进行分析与打样。通过针织物分析实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针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生产工艺分析方法,对针织物的编织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样品设计与试织,学生系统掌握了针织物的生产工艺过程,并锻炼了独立设计针织样品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为适应针织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我们对针织方向专业课程“针织工艺与设备”进行了改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该课程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针织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针织行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1] 何文元.多媒体在针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28):205.
(责任编辑:吴文英)
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6B53)
张丽哲(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纺织新产品、新工艺。E-mail:zhanglz1005@ntu.edu.cn
G642.0
A
2095-3860(2017)04-0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