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瑜红
(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指南》背景下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为例
胡瑜红
(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当前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通过开展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民间游戏活动等途径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本土资源;开发;利用;幼儿教育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底蕴深厚,系朱子故里。如何因地制宜,多途径、多领域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支持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在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中,发展想象、创造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幼儿园以乡土课程开发为切入口,以本土资源开发为主要素材建构园本课程。下面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谈谈几点做法。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园内的环境整体上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形成特色鲜明、开放互动、富有本土文化氛围的环境,分别选用了可操作的、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欣赏性的乡土资源进行设计,加工成各种装饰物,布置在幼儿园的大厅、走廊、楼梯、玄关等处,彰显幼儿园乡土文化特色。
将幼儿熟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实到幼儿园来,保证公共区环境创设的独具匠心,体现了武夷文化特色。如:用竹子交叉布置成竹子墙,悬挂一些竹制品、竹筛画、竹匾刺绣、竹筒画;用泡沫制成的武夷山各个景点模型;有的用稻草制作房子、稻草人、草绳;有的教室里悬挂着用纸盒制作的茶壶、用各种纸张折、画、剪贴的茶壶、张贴着用茶末制成的手工作品;有的用香点画砖雕、屏风立于空中,一座座古民居展现在幼儿面前…每个班级的环境布置,教师能充分利用竹、木、稻草、纸、土布、茶叶等一些乡土材料,使幼儿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环境的创设,始终遵循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共同制作的原则,经济性和开放性原则。通过幼儿与环境的对话,让墙面变成会说话的“第三位教师”,诉说着武夷文化的特色,让幼儿在武夷文化的熏陶下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指南》在教育建议中也阐述:区域活动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它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进,逐渐成为一个综合的、整合的活动。
在区角活动的创设、材料投放、指导上都注重土地资源的积累。首先,注重在材料上渗透本土文化。我园地处闽北山区,竹、木、土、石是不竭的本土资源,收集容易,也无需投入很多资金,而稻子、玉米、竹笋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更是孩子们熟悉不过的材料,资源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也容易引发幼儿的兴趣。在区域活动中,表演区幼儿可以进行民间文艺表演,体验民间文艺的乐趣。在益智区中,幼儿可利用松果、竹片、螺丝壳等自然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区中,幼儿用竹篾学习编织,学习拣茶梗。科游区中,投放竹、木、石等材料让幼儿去探索沉浮,提供竹木偶教幼儿玩跳舞小人的游戏。语言区投放有关本土文化的书籍、图片,供幼儿阅读。特别是竹这一本土资源在各个区域活动中还可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竹子资源,在音乐区中有竹快板、竹双响筒等;竹制打击乐器,在数学区中有毛竹计数器、毛竹游戏棒;在操作区中有毛竹娃娃编小辫、竹筛刺绣、编竹篮;在科游区中有竹片滑道、竹水枪、竹筒打水、竹蜻蜓、竹风车、竹小人跳舞;运动区有竹梅花桩、舞竹狮子、竹高跷、滚竹圈等。让幼儿在自由操作、实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本土材料的多种功能。这些活生生的本土资源,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丰富区角活动内容:编制的、制作的、剪贴的、刺绣的…各种游戏油然而生。幼儿的艺术创作生动了,立体的艺术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其次,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武夷山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文化。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为此,笔者在各班区域活动中增设了民间艺术区角“拔竹桥”“武夷剪纸”“陶艺吧”增设角色区“小吃一条街”“武夷一日游”,增设“手工装饰区”,并放入各类制作工具和本土材料,让幼儿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操作、表达,建构自己的民间艺术经验。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游戏和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幼儿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武夷山旅游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华夏令人神往的风水宝地,更是“采天地之大气,夺日月之精华”的历史文化名山,素有“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的美称。武夷山茶驰名中外,山区自然资源应有尽有。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以主题活动为课程的主要模式来进行。虽然武夷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些本土文化资源不适合开展主题活动,这就存在着适宜性的问题。于是,我们根据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梳理,精心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萌发幼儿审美意愿、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根据幼儿的兴趣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如:“美丽的武夷山”“神奇的动物”“家乡的大红袍”“家乡的风味小吃”“古民居”“竹子乐”“家乡的小笋”等,当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内容之后,再根据主题内容整合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如:在“家乡的小笋”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对资源的分析,整合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开展了各种活动。有融合社会领域目标的《采集小笋》、有融合语言领域的《笋的家族》、有融合艺术领域的《小笋变变变》、有融合科学领域的《小笋排序》。特别是《小笋作坊》的体验活动,幼儿通过开展挖小笋——挑选小笋——剥小笋——晒小笋等活动中感知笋干的制作过程,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如大班预设活动“家乡的大红袍”主题活动中。有科学活动《小茶农》语言活动《大红袍的传说》美工活动《设计茶叶袋》,社会活动《请你来喝茶》,健康活动《茶叶大聚会》,继而又以孩子的兴趣引发了音乐活动《采茶舞》,游戏活动《武夷茶博园》等。第三阶段,生成了艺术活动水墨画《武夷茶山美》、社会活动《饮茶与健康》、角色游戏活动《小茶馆》。通过改编或创编一些适宜的教材,使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机的整合。让幼儿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的游戏逐渐被手机、电脑、电动玩具所替代。传统的民间游戏资源被忽视和遗忘。为了更好的传承武夷本土文化,发掘、整理这些资源,并倡导和鼓励儿童玩民间游戏,笔者收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传统的语言游戏、体育游戏和手工游戏,来充实、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
首先,积极引导幼儿在园内开展各种传统游戏,将传统游戏渗透在早操活动,选用有乡土特色的“斗笠”“荷花”为运动器械,融入乡情浓郁的“采茶舞”“红”音乐元素,通过武夷传统民间游戏“落雨仔”“角斗士”促进幼儿走、跑、跳、钻、平衡等粗大动作的发展。
其次,教授幼儿学习武夷童谣手指儿歌:落雨仔、虫虫咬、骑马、炒豆子等。这些童谣都是当地语言,朗朗上口、趣味性强,为游戏赋予了质朴、诙谐、活泼的本色,既赢得了幼儿的青睐,又为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草根化的教学蓝本;教幼儿玩民间的体育游戏:抓沙包、抬轿子、跑胜利、角斗士、陀螺、打纸板、弹玻璃珠、踢石子、铁环等,这些游戏器具独特,玩法多变灵活,符合幼儿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如:抓沙包,准备5个小沙包,幼儿边扔边拣,第一次扔一个拣一个,第二次扔一个拣两个,第三次扔一个拣三个,第四次扔一个拣四个,既可以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又感知数量关系;教幼儿开展利用民间植物制作的手工游戏:竹叶口哨、风车、竹篾手枪、竹杆骑马、竹子线偶等,这些游戏材料新颖,内容丰富,提升幼儿兴趣。我园不仅传承民间游戏,还将一些游戏进行重新创编,充实丰富游戏的内容。如:跳房子,多次游戏后,幼儿感到太单一,教师及时投放小石子、塑料圈、彩带、报纸棒、几何图形万通板,让幼儿在材料的启发下,用各种材料搭建出不同的房子,在活泼愉快的音乐伴奏下,幼儿不断变换手、脚动作玩跳房子的游戏,通过交流,既发展了跳的基本动作,又促进想象思维的发展。
参考资料:
[1]高志红.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2014(6).
[2]蔡春燕.《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区域活动变革[J].山东教育,2016(5).
[3]钟丽.《指南》背景下的幼儿班际互动区域活动实施与探究[J].好家长,2017(7).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