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倩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从真山水到枯山水
陈雪倩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本文聚焦于日本人居环境中园林的尺度,分析日本造园活动从“真山水”到“枯山水”的形成、发展和转变,剖析枯山水背后“枯”的内涵及意识体现。
真山水;枯山水;“枯”的意识体现
日本筑山理水的“真山水”园林产生于大和时代,并于飞鸟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奈良时代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特色,到平安时代的舟游式池泉园发展成熟。
(一)“真山水”的产生原因
“真山水”在日本形成的时期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魏晋、隋、唐时期,其产生、发展和成熟深受当时政治、自然和文化的影响。
政治上,日本派遣了大量遣隋、唐使,受我国“一池三山”式的园林影响,日本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基调的“真山水”园林;自然上,日本国土虽小,但森林与河流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园林对自然山河的模拟深受日本的认同;文化上,日本受隋唐代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白居易的文学作品约于公元834年传入日本后被广泛接受[1],其园林诗体现了唐代文人建造园林的审美思想,从而影响了日本园林中追求自然的“真山水”园林特色。
(二)“真山水”的实例及特点
日本飞鸟时代的园林只能见于文献记载。此时的“真山水”园林以池泉式为主,园中可见仿中国的曲水流觞。据《日本书记》卷十五显宗天皇条提到仿汉土曲水宴[2]。日本现存的“真山水”园林以奈良时代的兴福寺和平安时代的神泉苑为代表。在兴福寺中可见“一池三山”、须弥山石组和大水池;神泉苑除中心大池以外,还有小川、森林等自然景观,体现了“真山水”时期园林以水为中心、模拟自然山水的园林特点。
日本造园专著《作庭记》中载:“于无池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日本的真山水园林自平安时代以后逐渐转型,在镰仓·南北朝时代产生了枯山水,并于室町时代发展成熟。
(一)真山水的转变与枯山水产生的原因
镰仓·南北朝时代的日本园林开始由“真山水”向“枯山水”转变,这种园林建造风格的转变同样深受当时政治、自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上,日本皇室内政治斗争加剧,导致武士的势力逐渐强大,武士政权诞生。自然上,地处岛国,对自然水山的喜爱转变为对大海的模拟与冥想;文化上,日本摆脱对唐文化的依赖,注重发展本土文化,受民族绘画和诗歌的影响,盛行物哀文化;意识形态上,政局不稳定使人们皈依禅宗,禅宗、寺院园林作为战乱时期的避难所,也成为了枯山水的试验场[2]。
(二)早期枯山水的实践及特点
早期进行枯山水实践的是梦窗疎石,其代表作有西芳寺和京都天龙寺庭院。西芳寺于历应二年(1339年)开始修建,整个庭园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庭园为枯山水式园林,下段则为池泉回游式庭园。京都天龙寺是一座池泉园禅寺,寺内将贵族文化和禅宗意境融为一体,既有真山水,又辅以枯山水。由此可见,早期枯山水的实践中,整个园林仍以真山水为基调,枯山水作为自然山水园中的点缀。
(三)枯山水的成熟
枯山水在室町时代发展成熟并传承至今,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上,重武轻文,文人消极遁世,武家皈依禅宗;文化上,由五山僧侣形成的“五山文化”,将民族审美注入空寂色彩;意识形态上,禅僧地位很高,追求静坐与顿悟,枯山水因其“虚、无”的特性成为精神的载体。
这个时期的枯山水分为池泉式和平庭式。京都大仙院作为江户初期的代表作,园内的枯瀑为池泉式枯山水的典型;京都龙安寺方丈庭是平庭式枯山水的代表,在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步入此庭园时,需要坐下沉思景观[3],反映了日式枯山水从动态观景到静坐观景的转变。
(一)暗合民族心理
1.物哀心理
物哀心理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与岛国多火山地震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关。物哀心理与禅宗“空寂枯淡”的精神内核一致。枯山水利用材料的质感取代了山水的质感,推进了冥想的深度[4]。营造出“空”“虚”“无”的造园境界,表现出时空的静止与永恒,使物哀心理在抽象、简明、纯粹的景观意境中找到依托。
2.自律与苦行意识
“枯”体现出日本民族的自律意识。枯山水排斥艳丽的花草植物,选用白砂、石、苔藓等纯粹枯淡的材质。以枯山水作为“理入”的机缘,通过“去繁多”、“非枯荣”来引导观者泯灭心中之妄想,使其舍妄归真[5]。以纯粹的材料、冷淡的意境压抑人的欲望,以静坐观景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修行。通过生理的自律与心理的苦行,在精神上达到超然与解脱。
3.悲壮情怀
“枯”山水呈现出近乎肃穆的悲壮。在日本历史上,人们原本推崇梅花,到平安时代转而赏樱花,樱花也成为日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6]。日本人转而欣赏樱花的时期,恰好暗合了日本园林从真山水到枯山水的转变,从樱花极其短暂的花期、盛开的绚烂以及壮烈的凋谢中可以折射出日本民族的悲壮情怀,这与武士道精神不谋而合。于是园林的风格逐渐从写实的真山水转向近乎“病态美”的枯山水,通过枯寂气氛的营造,表达出对“生而绚烂、死而静美”的悲壮情怀。
(二)契合民族审美
受民族心理影响,日本民族审美呈现出追求凝固美、枯淡美和悲怆美的特点,枯山水的美学背后正契合了民族审美需求。枯山水用静置白砂模拟动态水景以及静态沉思的观景方式,表现出日本民族对于凝固美的追求,凝固中蕴含着永恒,在时空的静止与永恒中贴合了顿悟的意境。以灰白等近乎纯粹的颜色,渲染园林静谧的氛围,呈现出枯淡美。对于枯淡的审美情趣又以近乎“病态美”的姿态呈现,在肃穆中排除色欲的干扰,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也暗合民族悲壮情怀,体现悲怆美。
(三)反映民族意识形态的转变
从真山水到枯山水,不仅反映出日本园林风格、时代、民族心理和审美的转变,更折射出日本的意识形态从“借鉴异质到超越自我”的转型。从对中国文化的“拿来”到“吸收”,再到与本民族的融合,直至超越自我独成一体。日本园林从真山水到枯山水的转型,折射出日本民族对异己文化的加工、利用、再创造直至超越自我的意识形态转变。
[1]郭薇,高长山.白居易与日本的园林审美意识[J].外国问题研究,2013,(03):83-86.
[2]赵书彬.中外园林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02,307
[3]郦文俊.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J].广东园林,2015,(01):35-38.
[4]王发堂,杨昌鸣.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3-18.
[5]崔德军.日本枯山水庭园的文化特性——从自然观和禅宗文化的影响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2,(09):118-121.
[6]李响.日本人的樱花情节[J].科技信息,2011,(31):204.
陈雪倩(199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