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穗 杨爱水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
石芳穗 杨爱水
(云南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阿玛蒂亚·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阐述了自由发展观,其可行能力视角以及对贫困的新界定对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贫困、贫富不均、不公正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行能力的提出,为透视与思考当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在此角度审视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
可行能力;农村;贫困
森认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集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①森将发展看作是达到个人全面自由的过程,这种全面自由,是基于“实质自由”的基础之上。在实质自由的视角下,森进一步说明,个人的实质性自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的“可行能力”。
森所指的可行能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他认为可以以这一标准来评判个人的处境是否处于贫困的境地。他进一步阐述工具性自由的五个方面;(1)政治自由,广义而言(包括通常所称的公民的权力),指的是人们拥有确定应该由什么人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能够选择不同政党的自由等的可能性。(2)经济条件,指个人享有的运用其经济资源于消费、生产或交换的机会。一个人所具有的经济权益,将取决所拥有的或可资运用的资源,以及交换条件,诸如相对价格和市场运作。(3)社会机会,是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这不但是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疾病死亡中拜托出来的重要手段,而且它还有助于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由经济繁荣所致的实质自由。(4)透明性担保,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它取决于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的发布及其准确性的保证。(5)防护性保障,这是为那些遭受天灾人祸或其他突发性困难的人、收入在贫困线下的人,以及年老、残疾的人,提供扶持的社会安全网,以防止受到困难的人遭受慎重痛苦,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挨饿以至死亡的不幸。
可行能力视角对贫困分析所做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把注意力从手段(而且是经常受到排他性主义的一种特定手段,即收入),转向人们有理由追求的目的,加强了我们对贫困和剥削的性质和原因的理解,而且是从更为广泛的视角而单从经济收入来理解贫困问题,这种对贫困的界定更符合人的基本利益,符合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贫困。②
本文聚焦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中国农村贫困主要是源于农民群体遭受可行能力被剥夺,这样的贫困是多方面的,这一群体由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的低下,使得他们在表达利益需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上处于无力状态,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表现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社会地位的边缘性以及享有资源的匮乏性。如果想以可行能力视角分析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就离不开可行能力构成的工具性分析。
(1)政治自由。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民主自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相对于过去可以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但是农村当中农民的政治自由并投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客观制度环境的制约,农民缺少了政治话语权,没有正在实现政治参与,一直处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边缘地位。政治自由和经济权利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当人们拥有充分的政治自由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经济机会,实现对贫困的反击。
(2)经济条件。收入的增加是解决贫困的最直接途径,但是经济条件不仅仅是收入这一指标,还包含了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可支配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一度成为全球经济总收入第二的国家,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个人可支配收入也提高,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东西部发展步伐不一致,农民由于经济机会不平衡的原因,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受损者。农民在市场交易中拥有的物质、人力等资源相对缺乏,城市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宰,并且由于国家提供的经济条件和政策上有差异,原本就存在自然资源和投资环境等差异的城乡之间在分配上的差距也逐渐扩大。
(3)社会机会。贫困问题与社会机会的缺乏是相依相存的,如果一个社会提供的社会机会足够多,贫困问题便会减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水平对一个人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民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竞争力较低,这也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但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有效的信息和缺少就业博弈的筹码,只能在低级就业市场通过较低工资维持基本生活。另外,中国农村的贫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病返贫造成的。健康的体魄同样是改善个人生存状态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医疗卫生保健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存在。
(4)透明性保证。这种透明性保证的信用问题在农村的传统的交往形势下显得尤为局限。农民的社会交往局限于地域关系和血缘关系,所以农民的社会交往的信用是习俗性的,交往的信息获得比较模糊。这使得原本信息就比较闭塞的农村,不能获得确切的有效信息,使得他们处于信息接收环节的劣势,这种信息的缺失也使得在信息时代农民失去了许多税贫致富的机会。另者,有权者通过手中的权势与商人勾结从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通过暗箱操作侵吞大量的公有资产,这其实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严重践踏,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信息公开和大众监督,官商往往铤而走险,大发横财。这种腐败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
(5)防护性保障。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最早的形式就是济贫。我国目前的防护性保障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更多的时候国家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对于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相对欠缺,这对于受助者今后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改善作用。而且当前中国农村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多数保障都是依靠家庭和由家庭扩展的亲属支持,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比较低。农村的防护性保障缺失,使得农民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失去了最后的社会安全网,不能寻求任何制度性保护。当然,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防护性保障和全国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下,农村已经基本实现告别集中化的贫困,现在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分散化的,虽然当前的扶贫政策虽然意识到贫困性质的改变,但是因为对于农村当中农民的能力建设针对性不强,适应能力弱,社会组织的介入程度低,这些都将导致扶贫工作的效率低、政策效果不佳。
根据阿玛蒂亚·森对贫困的界定,贫困除了低收入之外,还包括贫困人口“可行能力”的被剥夺。站在这一更广阔的视角,才能真正了解到我国民众所处的实际境遇。为政府提供决策基础,从而在尊重和保障农民可行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注释】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臣责,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②周明海.农民权利贫困及其治理——基于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9(5):78-81.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邢成举,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
石芳穗(199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法学硕士,云南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