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杨 袁 涛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蔬菜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分析
闫晓杨 袁 涛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以蔬菜为代表的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上涨与波动,已成为推高我国CPI的重要因素和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蔬菜价格波动频繁,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蔬菜生产发展、菜农收入增加、蔬菜市场稳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波动的规律,探讨了影响我国蔬菜价格变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蔬菜;价格;成本;调控机制
研究表明,我国蔬菜价格波动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季节性、非对称性的特征和规律。土地、运输成本、流通成本、农户决策机制、通货膨胀、供给和需求弹性、气候和蔬菜特性等是影响我国蔬菜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稳定蔬菜价格,调控蔬菜市场,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完善相应的机制与策略。
(一)蔬菜供需不平衡影响田间价格的合理上涨。
在“菜篮子工程”的支持下,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扩大,蔬菜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蔬菜产量的增加虽然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却没有使菜农的收益增长。究其原因是蔬菜产量过剩影响蔬菜供需平衡,从而制约了蔬菜田间收购价格的合理上涨。以2010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蔬菜116.11 kg,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蔬菜93.28 kg(数据来源于国家农业统计资料),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一些蔬菜消费是在外就餐,假定居民在外就餐消费的蔬菜数量是购买蔬菜数量的一半,由此计算出我国蔬菜的年消费量为1.79亿吨,而国家发改委2010年的数据显示,蔬菜流通腐损率在20%~30%,目前我国蔬菜年需求量约为2.24亿~2.56亿吨,而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为6.50亿吨,蔬菜产量是实际需求量的2.5~2.9倍。
(二)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分散
近十多年来,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菜篮子”工程,由地区行政领导主管,支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社,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但目前国家对菜农的优惠主要是针对种植大户,小农户处于分散状态,使得其在利益分配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出现部分菜农有脱离农村合作社的倾向,一些地方合作社已是形同虚设。我国蔬菜主要是由农户分散生产,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品牌和技术标准,即便是整个蔬菜生产基地或农村合作社也无法实现。这无形中削弱了菜农或合作社在“农超对接”过程中的谈判能力,并影响了“农超对接”的稳定性,为流通环节增多带来隐患。
(一)供给与需求弹性因素
蔬菜价格在某几个月份内价格高涨或下跌,都与蔬菜的供需有关。如西红柿价格在每年春节前后高涨,这是受需求拉动的影响,价格处于高峰水平。
蔬菜价格波动幅度与其供给和需求弹性密切相关。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小,其价格波动幅度越大,反之越小。近年来随着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蔬菜需求也受到禽蛋、肉类价格的影响,从而导致需求不稳定。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出现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出现生产不足,价格上升。而从长期来看,蔬菜供给是富有弹性的。价格会作用于供给,当价格上升时,会增加供给;价格下降时,会减少供给。而供给增加后往往出现生产过剩,供给减少后往往出现生产不足。供需的不均衡作用到价格上导致蔬菜价格波动异常。
(二)运输成本因素
运输成本包括过桥过路费、燃油费、司机收入等费用,近年来这些费用都有所增加。调查显示,过桥过路费和燃油费的增长在运输成本上涨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蔬菜对运费的承受力有限,市场流通环节过多造成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需要长途运输,这就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蔬菜是易腐烂产品,长途运输还会导致较高的损耗。当前的物流系统设备配置较低,这必然带来运输和在仓储过程中较高的损腐率,流通中蔬菜的损耗率高达30%。这些流通损耗最终都会体现在蔬菜的销售价格上,成为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力。
(三)土地因素
这一因素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很大关系。城区面积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之前的近郊变成城区,农村居民流向城镇,城镇居民数量进一步增加。城市住房的需求又将占用大量城郊菜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城郊蔬菜播种面积大幅缩水,城市化的发展挤占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本地蔬菜生产的急剧减少,必然推动蔬菜价格的一路走高。
(一)实行反周期性调控
反周期调控即在市场价格低谷、即将供不应求时进行调控。如对黄瓜价格实行周期性调控,必须从6月份的价格低谷开始实行政府调控价格。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供给最弱的时刻,正是政府发出强烈信号的最佳时机。当蔬菜的价格跌至低谷并即将供不应求的时候,政府便能有效掌握市场信息实施调控对策。
(二)加大蔬菜运输补贴和税改力度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蔬菜“绿色通道”政策,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继续加大“农超对接”运行模式的推广范围,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农村,整合蔬菜产业产销一体化的链条;另外,可以建立大中城市冬春季节蔬菜储备制度,重视蔬菜的冷链物流建设,通过对蔬菜进行预冷的处理,降低蔬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加强蔬菜的流通管理。
二是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在交通运输业的试点范围。营改增有利于减少营业税重复征税,使市场细化和分工协作不受税制影响。这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在运输业方面可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从而达到减少交通运输收费项目的目的。
三是进一步完善蔬菜运输补贴政策,建立与石油价格挂钩的补贴机制,防止石油价格上涨带来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成本增加进而推高农产品价格。在对蔬菜进行调控时,应通过市场预警机制预知石油价格变动趋势,根据石油价格涨跌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来制定生产计划,必要时政府需增加蔬菜运输补贴,降低菜农成本,从源头上缓解蔬菜价格大幅波动。
(三)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
蔬菜价格的周期变动可通过加强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建设和信息的交流,从而降低农户决策的盲目性,缓解蔬菜价格周期性的大幅波动,达到有效调整蔬菜价格的不规律变动的目的。首先,成立农村合作社等相关组织承担集中采购生产资料、指导生产、统一销售等职能,解决农民分散决策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组织化和信息化程度,实现传统的“小生产”与现代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其次,要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当前,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建立农民自主合作组织,发挥农业经纪人掌握信息、了解市场的优势,使其承担起组织农民生产,协助农民销售的职能。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供销社体系在蔬菜流通中的骨干作用,从而减少流通环节,从源头上遏制蔬菜价格的恶性疯涨,降低波动幅度。
[1]丁洁,李帅,吴乐.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11(20):25-26.
[2]宋长鸣,李崇光.季节调整后的蔬菜价格波动——兼论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83-92.
[3]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11-21.
本文是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云南蔬菜常见品种的交易成本研究——基于云南蔬菜生产、批发和零售三环节分析》(2017RWX026)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