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康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000)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综述
王 康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000)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虽然仍保持着长期向好发展的态势,但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供给侧改革;经济;产能过剩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一)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
张茉楠(2015)指出在传统要素红利和“三驾马车”动力减弱的新常态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寻找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和动力转换问题。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人口红利。然而,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窘境,而且这种现象还在不断蔓延,造成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而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成本上升情况下, 一些制造业开始往印度、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以及中南美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片面依赖资源粗放式投入,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没有得到有效地审计、治理和补偿。结果导致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雾霾,这种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成本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企业生产受到能源、生态、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导致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不断上升。与人口红利带来的后果一样,众多制造业从中国境内迁到了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
(二)传统“三驾马车”增长动力放缓
思 远(2015)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三驾马车”渐显颓势:投资收益下滑,国际需求低迷,国内需求也亟须升级换代。
郝身永等(2015)从纵向(即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情况)和横向(即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需求结构:高投资率;高外贸依存度;低消费率。需求结构的内在不合理性加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三驾马车动力不足,需求刺激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从出口层面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外消费市场萎缩;欧美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如美国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和出口也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加剧表现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对我国实行“双反”的行列中来,并且出口产品由之前的低端产品向着高技术等高端产品如光伏蔓延等。这些原因都导致中国出口受阻。
从投资层面来看,近年来由于传统要素红利的消失,我国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2012 年中国已经降低到2.7%的新低水平。这使得投资者受到打击,许多制造业纷纷从我国撤资迁移到东南亚国家。
从消费层面来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消费率提高的空间很大。但是造成我国消费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如: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经济建设型政府过度重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造成了挤出;居民收入差距偏大,高收入者有钱不消费,低收入者想消费却没有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依靠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收效甚微。
由此看来,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供需结构失衡尤为严重
文建东等(2015)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供求开始失衡,出现产能过剩,抑制了生产潜能的增长。让经济增长处于不断增长的生产潜能水平,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鼓励创新创业。张银平(2015)写到中国产能过剩的症结在于供给性结构的缺陷。传统重化工企业和制造业产能过剩,进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愈加凸显,首先,产能过剩问题程度越来越严重如:钢铁、船舶产能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行业越来越多,从上述传统行业向光伏等新兴产业蔓延。其次,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库存增加、资金紧张,进一步削弱企业的投资意愿。即使进行了投资也是通过融资进行的,从而加大企业债务风险。过多的库存可能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形成大量“僵尸企业”,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供需错位”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传统红利的消失、三驾马车动力不足,长期采用的需求侧调控政策,对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渐渐失效。而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其弊端日益显现如出现债务率过高、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
蒲晓磊(2015)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冯志峰(2015)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在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内专家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界定可以总结为: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即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邓 磊(2015)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构建双侧调控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借助制度动力、创新动力和结构调整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三大新引擎。郝身永(2015)为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措施包括减税、鼓励支持技术进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的供给侧包含五项基本内容:劳动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力量、制度体制安排。一个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前三个因素的作用很大;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后两个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些。面对我国面临的困境,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有:加快“僵尸企业”的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为中小企业“松绑”;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完善市场化程度;推动科技创新,改善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加快“僵尸企业”的重组,化解产能过剩
国内消费不足,国外消费火爆的矛盾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便是消费与供给的严重不匹配。蒲晓磊(2015)认为具体而言,改革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是出台相应政策或建立有效机制、监管部门对僵尸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或者重组重整,优化资源配置,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需要重视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继续强化服务业良好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及时淘汰僵尸企业,鼓励向国外输出内部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此外,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弥补传统产业的萎缩。
(二)促进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为中小企业“松绑”
1.针对性的减少税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于平(2015)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垄断,解放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减税等措施为企业的转型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减税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激发其研发创新活力,进一步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松绑减负,政府要加大对社会基金的引导力度,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对这些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放贷要适度放宽标准,利率也要相对较低。
2.完善金融机构的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金融体系要担当起引导资本流动的责任,使资本得到有效利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金融体系的创新改革提高资本的利用率。相关专家提出,在直接融资领域,可通过发展股权众筹、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等,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合理满足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下的融资需求。在间接融资领域,可降低单牌照银行业公司和有限持牌银行的准入门槛,正确疏导民间资本进入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三)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完善市场化程度
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市场更完善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调查显示,国企的资本回报率为2.65%,远低于民营企业的4.84%。这正是由于政府不恰当地对信贷分配进行了干预或者一些国有企业利用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影响了信贷的分配,资本回报率较高的民营企业在融资使困难重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改革,使其与民营企业在同一个竞争平台,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坏境。使各企业居安思危,激发其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进而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推动科技创新,改善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是人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之二便是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利用效率)。要素供给改革关键在于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而这恰恰是我国的短板,我国过度依赖技术引进,再加上传统教育的缺陷,国人普遍创新意识薄弱。
邵宇(2015)认为当前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供给侧的改革,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卢永真等(2015)指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国家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入到研发的行列中来,吸引全社会资金对创新投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建立大学、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转移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推广和交易。
车海刚(2015)提到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而非相互替代关系,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侧的全盘否定。供给能够创造需求,需求也会倒逼供给。刘世锦(2015)供求是经济运行的两个方面,二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二者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
[1]张茉楠.供给侧改革释放中国增长新红利[J].WEALTH,2015(11):28-29.
[2]刘世锦.供给侧改革不是说需求不重要了[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26-27.
[3]思 远.供给侧改革将发力[J].资源再生,2015
[4]邓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5(12)
[5]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6]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2015(9):15-19.
[7]蒲晓磊.供给侧改革即将发力[J].决策观察,2015(12):20-21.
[8]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9]文建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20-27.
[10]罗良文.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28-35.
[11]于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中国经济[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6(1):5-7.
王康(1992.01-),女,山西长治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