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露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新常态下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和路径研究
杨 露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对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入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对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创新;路径
“新常态”一词源于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1]。中国学术界在2012年11月开始使用“新常态”一词,是在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适应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一文中。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的时候首次提出“新常态”。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第一,世界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经历了2008年沉重的经济危机打击,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的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刺激性的政策和保护性的措施,全球经济都进入了一个低增长、高失业、第投资回报率的阶段。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此过程中都对世界经济的态势表达了悲观的态度,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也将长时间处于低迷的状态,需要很长的调整期。
第二,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随着全球化背景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了世界经济,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上我国经济长期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忽视了消费的作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的动力、速度和结构都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开始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3]。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就要立足于新常态的现实基础上,正确理解新常态的意义;同时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就要科学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作用。通过以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拓展了发展的新空间;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对策,强调了发展的协调性;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绿色化;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阐释了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和进出口平衡,推进双向开放;第五,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共享发展保障民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依靠创新。坚持创新发展要明确创新的方向,统筹创新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由创新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能力强国[5]。首先要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鼓励创造、研发和投资、金融、贸易等政策体系。同时动员媒体广泛宣传,形成创新创造的舆论氛围。其次,政府应看清当下网络发展和自身号召影响力,打造互联互通网络和各类公共平台,统一构建支撑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学科交叉、聚集人才、综合集成的实验室和研究室。再者要重视人才引进、吸引海归华侨回归,重视国内高端人才的培养,提高重要领域人才的社会地位。
(二)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格局新平衡
通过协调发展引领新常态,既要考虑原有优势,又要补齐短板、破解难题。因此,不仅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还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合理配置基本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城乡之间要素平等交换。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最后不能忽略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构建经济发展新环境
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必须在新常态下重视经济的绿色发展。为此,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产方式。二是要转变唯GDP的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多重指标纳人考核范围并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借鉴他国优秀的方法方式,重视企业在环保、治污、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管理考核,与此同时加强环境执法,用更加科学的方式监测监察执法。
(四)开放发展打通经济联动新路径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对世界经济格局有深刻地认识,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进一步扩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为重点。首先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更大区域范围的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次要扩大自贸区的建设,重点建设好亚太自贸区的同时推进国内自贸区建设,积极推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并适时向全国推广。再者不能忽视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成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五)共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是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增长,实现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要达到这样的新目标,一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满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求,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二要注重在共建中共享,强调在机会和权利等方面的公平分享,坚持以劳动为基础和前提的共享,确保每个社会成员在共享成果的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1]徐以升.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3).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
[3]刘宗涛.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新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4).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5]杨嘉懿,李家祥.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J].理论月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