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关系

2017-04-15 08:08:04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力毕业生人才

刘 洋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的关系

刘 洋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当前教育面临着很大的一个问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引起低就业率等社会问题。教育从某些程度上讲,就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不能称之为良好的教育,而现在的教育面临着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因此与社会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在劳动力市场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本篇文章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着手,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概

劳动力市场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合理配置的场所,是由劳动力、用人单位、工资、劳动力市场组织者(通常为劳动力市场机构)四部分构成。

劳动力市场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以下几种: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等;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家公务员市场、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和普通劳动力市场等;按照市场竞争自由度来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根据不同的收入福利待遇水平划分,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1.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1)劳动力市场,是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人才和劳动力既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又是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的配置需要市场调节,于是便产生了教育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与各种劳动力供给,以及和物质生产领域对专门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需求态势。解决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只有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才能达到人才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2)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则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因为教育只有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符合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劳动力,才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繁荣与活跃起来,才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购销两旺。

(3)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这种更深层侧的联系主要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表现出来。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他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有学识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力贵得多,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获得的工资等表现出来。

2.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的作用

劳动力市场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未来各级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实践活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直接、间接地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活动产生着影响。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及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及其人才的供给结构等。

3.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1)教育有利于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认知能力,提高其边际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这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从而加快规范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步伐。

(2)教育有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受教育较多的人流动性更强;受教育较多的人搜救工作和工资信息的能力更强,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根据求职者的学校、学历的信号作用,雇主能够寻找到更加合适的劳动力;不仅如此,因为教具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来满足各种工作的需要,这都说明了教育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配置。

三、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近几年以来,中国GDP持续下降,2016年中国GDP的增长率为6.7%,为近几年的最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

(2)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3)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间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等等。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总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2016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最庞大765万人,而2016年GDP增长为6.7%,创下1990年以来的25年新低。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矛盾。

第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就业期望过高,对工资待遇和工作地点有着脱离实际的想法。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拿着低工资在北上广生活或者回到家里,而不愿意去发展机会更多、条件艰苦的中西部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第三,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此外,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

3.措施

(1)政府协调。政府应确保相应的法律制度能够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权利,消除社会壁垒,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同时也应该调整相应的政策发展方向,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给予具体的待遇及发展前景的规划与支持。其次,政府应保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适应社会的需求,创造出更多适合知识性劳动者的就业岗位。

(2)处理好高校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高校自身的改革。高校应协调高等教育发展,优化层次、类型结构,合理构建人才结构,在重视精英型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本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色,增强本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应坚持多元化发展,用教育多元化去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3)个人适应。首先,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同时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主动学习多方面技能来充实自己。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切忌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地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现有的劳动力市场,注重就业前景的分析。再次,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比如通过招聘会、招聘网络收集最新的信息等。

刘洋(1992-),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河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劳动力毕业生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