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我国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刘 洋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产品愈来愈丰富,人们的物质消费已达到较为满足的程度,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居民消费正在由生存消费向享受消费、发展消费转变。作为发展型消费的教育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但是我国教育消费并不完全是理性消费行为。 本文简单阐述了教育消费合理性的定义,然后主要从当前我国教育消费的现状和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我国教育消费的合理性。
合理性;教育经费结构;居民教育消费
教育消费合理化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消费能使总系统的总目标合理化;二是教育消费行为路径合理化。首先,衡量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标准就是能否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幸福”最大化。从这一层次含义上来说,社会“幸福”达到最大化时,教育消费必然是合理的。另外,教育消费合理化意味着在教育资源既定时,不但要追求“幸福”增加,而且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次,从合理化路径通向合理化目标来说,教育消费合理化就是和其他横向平行子系统以及纵向子系统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因此,教育消费合理化可以理解为:能够促进社会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并且能和社会其他构成部分处于平衡协调状态下的教育消费。
(一)教育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居民生活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登上了新的台阶,居民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结构显著优化升级。发展性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项目,教育消费属于发展型性消费,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数据结果表明,在我国现阶段,文教娱乐消费与食品消费、交通通信消费、住房消费一起成为四大消费热点,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11.1%。这充分说明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重要组成部分。
(二)居民教育消费在教育总消费经费中的比重较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80.28%,社会捐赠占教育总经费的0.28%,学杂费占教育总经费的12.25%,民办学校个人投资占教育总经费的4.83%,其他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2.35%。由此可以发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主体地位,紧随其后的是学杂费,在教育总经费构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反观民办教育投资、社会捐赠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低。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有待优化升级。
(一)学校乱收费现象
近年来,学校教育乱收费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之一,是长期影响我国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财政支出预算保障不足,这已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为经费短缺所困扰。经费供给不足,政有关部门府对教育的投入总体水平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投入的独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国家财政承担了绝大部分。我国还没有形成良性投入机制,给我国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及其合理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高等教育消费者主体地位的缺失
在教育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仅表现在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没有把学生、雇主当作消费者,消费者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将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从来就没有被认为是消费者,更不用说突出学生消费者主体地位了。 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旋即进入“学生爆炸”时代,但受学生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传统管理模式所形成的惯性,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
(三)家庭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首先,教育消费的盲目性。我国大多数人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盲目支出现象,而且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些教育消费者不从实际需要出发或不从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片面追求、行为从众和盲目攀比。而大学生的教育消费中也出现了盲目追求学历和文凭的热潮;这些都是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它所导致的也将是无效和低效的消费结果。
其次,教育的高消费性严重当前在我国“择校”、“补习”之风盛行,他们认为这是教育投资,属于正当的教育消费;还有许多家庭每年花费几十万供孩子自费到国外留学。 最后,教育消费的浪费性突出现在的学生中出现了“北大、清华情结”,概括地说就是“名校情结”,这就导致了“复读热”。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会选择复读,将来再报考更高的名校和热门专业。国家为学生选择的教育所提供的费用远远大于个人支出的费用,这无疑是对国家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加大公共教育支出,优化教育投资体制
教育乱收费这一问题,究其根源,是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财政预算不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消除教育消费中存在的乱收费导致居民教育消费负担过重的不合理现象。我国教育要从根本上摆脱经费短缺、教育缺乏活力的困境,必须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办学体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办学体系,即以国家办学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提高高等学校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消费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一直是为政党或政府的政治、经济等目标服务,是为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服务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制度,改变现存的学校与学生地位不对等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消费主体的重要地位。
(三)优化升级高等教育消费结构
调整高等教育消费结构,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思路应该是,调整我国教育专业结构,引导居民更多地进行应用型教育的消费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方向,不断调整大学招生结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学科教育、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理论、轻技术的教育观念,使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高等院校本科扩招措施的实施,使个人的职业教育需求减少,职业教育社会供需矛盾加剧,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公共目标失灵。
(四)树立合理的教育消费观念,明确教育消费目的
树立理性的教育消费观广大的消费者必须要明确个人的教育消费目的,树立积极、正确、理性的教育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盲从。教育消费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是着眼于教育消费者本人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教育消费者要以培养个人的基本素质、拓展专业素养为目的,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目前盲目送子女参加补习班、“择校热”以及“文凭热”等有偏差的教育消费观念,应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方面进行观念的引导。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2]余秀兰.略论教育消费[J].高等教育研究.2000,(3):50-52.
[3]刘湘.我国教育消费合理化问题研究.消费经济.2011,(4):89-92.
[4]张丽丽.对我国家庭教育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1997:270-289.
[6]李立环.对我国教育消费的理性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0-12.
刘洋(1992-),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河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