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华武术文化翻译及国际传播*

2017-04-15 15:11
翻译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料库武术一带一路

焦 丹

河南工业大学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华武术文化翻译及国际传播*

焦 丹

河南工业大学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我国软实力的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映射出人们在劳动和军事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社会观念和信仰。在我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背景下,中华武术更加广泛地向世界各国传播着中华文化,武术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肩负着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更加了解中国的使命。本文以武术文化为纽带,以翻译为桥梁,以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为宗旨,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武术文化翻译研究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的发展建设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一带一路”;武术文化;翻译;国际传播

1. 引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郭琦、洪晓楠,2016)。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武术,是中华文化和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之一,武术文化传播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当今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的功能远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逐步成为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利益的战略问题。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和维系华侨华人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目前,虽然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在我国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人力和机构保障,但也存在缺乏创新核心理念、新型营销思维、文化品牌模式和文化传播机制的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我国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对中华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进行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剖析,提出建议性的发展策略。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2.1 国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和中华武术的本土化等因素,国外对中华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的相关研究较少。以武术翻译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据载乾隆年间,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其中包括中国武术(张莺凡,2014);1750年,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开始对“武术”进行外译(朱广收,2010);19、20世纪对义和团运动的介绍与翻译是中国武术外译的开端(Robert A.B., 2007);20世纪30年代,驻华的海外军人开始习武,进行武术翻译。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期间进行的武术翻译主要应用于军事武术翻译,属于翻译实用性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鲜有对武术文化意义的研究。

在武术术语翻译研究方面,《剑桥中国晚清史》对武术翻译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使用boxing一词代表武术(张莺凡,2014);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推动武术翻译走向世界舞台,但由于当时体育竞技赛事的需要,主要是口译居多,文本材料保存较少;19世纪英国人威妥玛发明罗马拼音系统(即韦氏拼音),西方自此开始对武术术语进行翻译研究,开启了武术研究向语言学方向发展的序幕。由于武术的实用性,当时对武术术语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实践,尚未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从译介学角度进行回顾,武术英译史上最早的著作是李小龙(Bruce Lee)于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The Philosophical Art of Self-Defense)(张莺凡,2014);从1979年到2014年,出版发行的英译武术书籍超过2000种,其中洛奇(Peter A. Lorge,2012)主编的《中国武术:从远古到二十一世纪》(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 i rst Century)(张莺凡,2014),讲述了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华武术发展过程,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武术的精髓;这期间的武术书籍的出版与对外发行,实际上都是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介质,但这些译介均是对武术的本体研究,缺乏对武术文化及其国际传播等多维视角的研究。

从体育学视角的研究来看,2008—2014年国外武术研究多以武术对人体的健康促进研究为主,其成果多见于运动医学类杂志。国外研究学者均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就武术的健身价值进行了论证(孙少晶、刘韬光,2012),这些研究更偏重于武术技击的功能研究,忽略了结合中华武术丰富文化内涵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外对于具有中华特色的武术研究有需求、有兴趣、有成果,但相对于国内的武术研究来看,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差距和巨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2.2 国内相关研究学术史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文化认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的位势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渗透与抵制、曲解与误读。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化研究论域。

国内学者对中国武术英译进行了较全面的历史回顾(张莺凡,2014),对武术英译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张艳华、孙健、周虎生,2013),申国卿(2014)从中华复兴视角下对近代武术发展进行了研究。从广度上来讲,国内学者对于武术文化和武术英译的文献研究丰富全面。

从翻译学视角上看武术文化翻译在国内的研究史,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2004)、翻译美学理论(张明玺,2014)、信息论(赵洁,2014)、生态翻译(韩爱芳,2014)等诸多翻译理论均已被应用于武术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从翻译教育教学视角上的研究,中国学者主要关注了构建武术翻译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架构研究,包括“内部系统”(构成性系统)与“外部系统”(功能性系统)两个结构系统(张艳华、孙健、周虎生,2013),武术翻译动态教学模式(焦丹,2014),武术专门翻译人才培养和国粹文化课堂设计与教学(吴文安,2014)等;偏重语言学的国内外武术术语英译差异的对比研究(王冬梅、曾文瑶,2014)、武术语言隔阂问题研究(杨耀华,2014)以及武术专业术语英译标准化和专业化(王冬梅、杨啸原,2014)和武术翻译技巧与策略等研究。从跨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武术研究范式来看,国内对武术翻译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涉及面广,但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们从有关武术文献的研究上发现,国内学者紧跟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对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与国际传播研究成果显著,如,田文林、黄震、任津锋(2012)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武术技术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武术国际传播进行了综述;牛进平(2012)对武术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研究,对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视传媒、影视等传播介质在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以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武术外宣翻译(李晓婧,2014)的研究,提出通过国家汉办汉语桥和孔子学院等项目或形式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从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少林武术文化传播及其因缘性、多元性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新兴“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规划与实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近年研究热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援助战略视角出现在武术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武术国际援助的研究一直处于独立或孤立状态,未结合其他学科或领域进行跨学科的、更广泛的研究,一类是本体研究,如援外培训管理、对外援助、国际影响等;一类是语言研究,如援外中的口译、语言交际、文本分析、文化冲突等。武术国际援助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具有推动作用,但学界对此研究甚少。

2.3 研究动态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文献中,以“武术”为主题的检索结果显示,从1953—2017年(截至8月17日)的学术论文为39,504篇,以“武术文化翻译”为主题进行检索,从2004—2017年(截至8月17日)检索结果为74篇;以“武术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检索结果从1990—2017年(截至8月17日)为1134篇。武术文化翻译较之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差距巨大,且武术文化翻译的研究出现得最晚,将武术文化翻译与传播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更少,基于国家战略视角将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相结合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

从检索年度看。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增多,从2000年开始,关于跨文化武术传播和武术翻译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2004年首次出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井喷,越来越多的武术专家、学者和武术爱好者进行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术国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传播历程、动力因素、阻碍因素和传播趋势展望等方面。近五年来的研究动态趋于平缓。

从研究方法上看。局限于文献综述等普通研究方法,缺乏定量与质化的实证研究,立足于武术国际传播的成果问题、国际形象及跨文化译介成为近年研究的趋势,跨文化实证分析研究刚刚起步,结合语料库进行武术翻译研究的论述以及对武术援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较大空间。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有关武术翻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或孤立的学科视野,将武术翻译及其跨文化传播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少;对武术翻译及整体武术内容、套路、教材等翻译文本的研究,以及基于语料库的武术翻译研究有待填补缺憾,缺少对武术本体翻译的文化翻译、术语翻译和工具书翻译等;国内外武术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一直较宽泛,未进行国别或地域分类。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武术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是值得探索的新兴研究领域。

3. 策略与建议

根据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武术研究学术史和发展动态的梳理,结合当前有关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的现状和问题,为使翻译在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桥梁作用,解决武术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成中华武术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本文作者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

第一,以“一带一路”为契机,调查研究和解决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实际翻译问题。基于目前国内外有关武术翻译的研究缺乏实证的现状,本研究建议以“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武术援外培训等国际交流活动进行实证研究,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SPSS等统计数据分析工具对现存武术翻译问题进行整合归纳与分析,研究假设预设为:1)武术术语翻译不规范、一词多译等现象对武术国际传播的影响;2)武术文化内涵诠释不到位对充分体现中华武术文化内涵的制约;3)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模式的局限性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目标实现的影响;4)多国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翻译标准各异与翻译和传播效果的相关性;5)译者由于缺少可参考的武术翻译专门语料库,使翻译内容有失偏颇。

第二,针对武术翻译过程中的翻译问题,研究探讨武术翻译规范、方法与策略。通过翻译问题的发现与归纳分析,在武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探索适应中国武术发展和国际传播的武术翻译规范、方法与策略。如在武术文化翻译原则方面,选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将翻译的不同版本求同存异,在翻译功能目的论指导下遵循“国际化”、“标准化”翻译原则;根据武术术语一词多译的翻译现象,基于语料收集与调研结果,组织专业团队设计、研制和创建武术专门用途汉英平行语料库。1)研制与加工并重,兼顾笔译和口译文本、共时和历时研究的语料库,具体研究行动为收集整理我国主要武术种类的中文语料及其现有的英语文本,以及教学声像材料、视频、网络资源等,主要通过“国家武术援外培训”、“孔子学院”、“汉语桥”等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收集真实语料,收集架构语料库1000万字词左右,制作语料库光盘,目标旨在应用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2)尝试对武术汉英平行语料库文本进行元信息标注,人工识别翻译对等语块,建立适用规模的机器翻译记忆库,研制配套软件系统,制作语料库光盘;将武术翻译聚焦在文化翻译和术语翻译上,如武术武德的精髓诠释,武术拳种的南拳、长拳、内家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象形拳、少林拳等的图文解说,武术十八班兵器的刀、枪、剑、棍,武术养生文化等,既为中国读者和武术学习者提供参考,又为走出去的中华武术搭建语言桥梁。 3)以中国武术援外、国际少林武术节、孔子学院、汉语桥等国际传播活动为载体和桥梁,收集真实最新语料,创建武术汉英平行语料库,保存音频、视频、文字等多模态材料,以利于多样化数据的后续对比分析与武术翻译实践和武术教学培训应用。总之,武术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既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与语言工程,又能应用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包括共时与历时对比)和武术翻译研究、武术翻译教学与实践、双语词典编纂的共同研究平台,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揭示语言的本质,避免因不同研究使用不同数据而造成的差异(王克非,2012),丰富我国的汉英平行语料库。

第三,研究建立“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及实现机制。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播武术文本语料整理,调研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翻译问题和需求,探索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与实现机制。从顶层设计、实施管理、文化旅游等产业的结合、科技创新、网络媒介、营销模式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1)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通过政府、民间等组织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如“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武馆”等形式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建和国际推广。2)中国武术文化“引进来”。通过“国家武术援外”、“国际少林武术节”、“汉语桥”、“武林风”等国际赛事推介中国武术文化,提高国际关注度和参与度;支持闻名中外的“塔沟武术学校”、“嵩山武术培训基地”、“国际武术研究中心”等进行国际武术培训。3)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介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影视传媒等传播介质,向世界推广武术电视电影、纪录片、网络在线视频教学、游戏软件开发等多样性营销模式。4)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制度建设。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武术和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部门结合,多措并举,针对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制度进行顶层设计与管理机制建设与实施。如武术被国际奥委会批准为2008年奥运会特设项目以及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国际的传播等,以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武术外宣,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促进武术学科范畴的跨学科研究,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在厘清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翻译和武术国际传播三者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建设与之发展相适应;对武术国际传播进行跨国家、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值得尝试,旨在突破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中顺利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持续化、规模化和机制化。在跨学科的建设方面,如,对我国体育类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学生、武术专业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增设武术翻译课程,目的培养专业与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教材和工具书建设,研制武术英汉汉英或多语种工具书或参考书,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需求,西班牙语、俄语等,服务于经济需求。

第五,研究方法多样化。可采用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武术文化翻译、国际传播和武术援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述评。2)问卷调查法。对武术文化翻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以“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武术援外培训的600多名外国学员为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后,发放600份问卷,将有效问卷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因子分析。3)深度访谈法。设计深度访谈提纲,选取访谈对象样本100人,以现场访谈、电子邮件访谈、网络在线视频(Skype、Facebook等工具)访谈形式,进行访谈内容转写、归类和结果分析。4)态势分析法(SWOT)。根据调研结果,对武术文化翻译规范、方法与策略以及国际传播路径和实现机制进行优劣势分析。5)语言学语料库方法。建立在大量真实的中英文文本基础上的量化分析和检索,构建武术汉英平行专门用途语料库,制作语料库光盘。

4. 结语

中华武术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龚莉,2011:1-2),对武术文化翻译及其国际传播的研究,在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武术文化翻译规范和国际传播已引起翻译界和武术学界的关注和持续研究,武术文化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视角,如跨文化传播、功能派理论、目的论、文化全球化语境、武术术语、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与原则、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等,逐步梳理完善和发展了武术翻译学术理论。本研究所探索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和实现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树立新形势下的国家形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以期对丰富中国国际援助和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发展及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本文提出的基于武术维度、语言学维度和标准维度构建武术文化英译规范、方法和策略,设计、研制、创建武术汉英平行语料库,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武术学界提供标准化依据,为树立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武术文化典籍编纂与翻译、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汉语桥国际留学生活动、中国国际援助战略等国际传播形式,以及针对“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的策略和建议,最终目标指向以武术文化传播带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Lorge, P. A. (2012).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wenty-f i rst Century,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A. B. (2007). The Boxers, China and the World. Rowman & Littlef i eld.

龚莉.(2011). 武术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郭琦、洪晓楠.(2016).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文化学刊,(9),6-11.

韩爱芳.(2014).生态翻译视域下武术课堂术语翻译策略.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6),129.

胡庚申.(2004).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调查. 外语与外语教学,(4),40-44.

焦丹. (2014).全球化语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构建研究——以国家援外武术培训为实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9-114.

李晓婧.(2014).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少林武术外宣翻译研究. 少林与太极,(3),10-13.

牛进平. (2012).武术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88-190.

申国卿. (2014).中华复兴视角下的近代武术发展.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9),70-74.

孙少晶、刘韬光.(2012).武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1年)国外武术研究进展. 中华武术(研究),(12),13-18.

田文林、黄震、任津锋.(2012).中国武术对外传播模式研究. 中华武术(研究),(3),36-39.

王冬梅、杨啸原.(2014).武术专业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搏击(武术科学),(3),27-28.

王冬梅、曾文瑶.(2014).国内外武术术语英译差异的对比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6),114-116.

王克非.(2012). 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设计与研制. 中国外语,(11),23-27.

吴文安.(2014).国粹文化英译课的设计与教学——北外翻译系教学个案反思与探讨. 中国翻译,(1),59-62.

杨耀华.(2014).语言隔阂: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之藩篱.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6),713-716.

张明玺. (2014).太极文化翻译体系的构建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2),88-91.

张艳华、孙健、周虎生.(2013).武术英译研究进展. 中华武术(研究),(3),70-76.

张莺凡.(2014). 武术英译的历史回顾与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7),17-20.

赵洁.(2014).“信息论”视角下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4),13-14.

朱广收.(2010). 体育院校武术国际化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本论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BYY01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7A880006)、河南工业大学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5SKCX03)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邵雪萍)

焦丹,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

作者电子邮箱:leonjordan1225@163.com

猜你喜欢
语料库武术一带一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武术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