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护理分析

2017-04-15 14:30刘晶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病患患肢颅脑

刘晶

解放军211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常见神经外科并发症,在此其中以下肢DVT较为常见。重型颅脑损伤者由于处于昏迷状态,活动受限,加上长期卧床,致使血流速度变慢,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引发DVT。在这种情况下,病患的血液回流受到显著影响,致使远端组织氧气供应不足或发生水肿,严重影响患者原发性疾病康复[1]。倘若患者未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合理治疗和护理,还会引起在肺动脉栓塞,威胁生命安全。有文献证实[2],对于术后DVT者,开展临床康复护理,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该研究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DVT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开展临床康复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下肢DVT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患者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3]。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区间为28.51~77.52岁,平均年龄为(51.26±2.14)岁。患者均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设备确诊,具体临床表现为:皮温上升、下肢肿胀、皮肤淤血、凹陷性水肿。患者主诉患腿轻度疼痛,压痛。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每天对病患皮肤温度、颜色以及动脉搏动和肿胀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在此同时测量患腿以及健腿周径,加以比较。每天记录数值变化。

①急性期护理。DVT形成初期,如处理不当可能引起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患者需绝对卧床,并将患肢上抬,不可用力。在此同时对患者实施抗凝、介入性治疗等手段。注意做好保暖。

②急性后期护理。该时间段血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相较于急性期,血栓脱落发生率有所降低。此时患者可适当活动下肢/下床,但在下床活动前做好循环驱动,避免久站久坐。

③药物护理。抗凝以及溶栓制剂为DVT者主要用药。使用前医护人员要观察其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并做好肝肾功能以及凝血酶原检测。如若发生异常,应尽早通知医生。溶栓后病患不宜太早下床,保持患肢温度,避免血栓脱落。

④穿刺位置选择。健侧肢体输液,当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时,通常在足背静脉滴入。在大腿中上1/3处应用弹力绷带,阻断浅静脉。药物经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应用弹性绷带不会增加患者苦楚,同时会减少护理难度[4]。

⑤心理干预。术后病患内心存在较多不良心理,加上制动和患肢疼痛,进而表现出厌世、焦虑以及抑郁等情绪。进而无法配合治疗。对于此,护士应仔细了解病患心理特征,评估内心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为其开展心理护理。增加与病患交流次数,耐心为其讲解疾病发生和转归,告诉患者护理中加强配合重要性。同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之信心。

⑥健康宣教。急性期绝对卧床,多翻身,上抬患肢。急性期后应避免久坐久站,下床活动时候应穿着弹力袜,以加速静脉回流,缓解水肿。改变既往不良习惯,禁烟禁酒,多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纤维、低糖、低脂低盐食物。增加饮茶次数,以降低血小板抑制,保证每天饮用2500 mL以上纯净水。确保大便畅通,不宜穿着紧身衣,避免血液瘀滞。

患肢应上抬至距离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微屈15°。避免腘窝受压。变换体位时,使用botath法完成。对患者开展翻身训练,2 h/次。朝向健侧翻身,双手交叉,拇指在健侧手上,屈膝后双手交叉上抬,侧重患侧,

重病情。肢体不宜大幅度活动。禁止局部按摩,主要因为下肢DVT急性期内1~2周,栓子活动性最强,此时按摩极易引起肺栓塞。

患肢应上抬至距离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微屈15°。避免腘窝受压。变换体位时,使用botath法完成。对患者开展翻身训练,2 h/次。朝向健侧翻身,双手交叉,拇指在健侧手上,屈膝后双手交叉上抬,侧重患侧,借助惯性向健侧摆动。后循环,对于无法自行完成翻身病患,护士每隔2 h为患者完成翻身1次。

②急性后期康复训练。急性后期栓子稳定性增强,可依照实际情况为患者按摩肢体以及开展肢体功能练习。顺序依照自心脏远端向近端进行,先轻后重,循序渐进,从慢到快。2次/d,10 min/次[5]。

在此同时鼓励病患使用健侧肢体协助患肢完成被动训练,例如桥式运动等。倘若运动后肢体肿胀,应马上暂停训练计划。当患者肌力水平在4级以上时,可适当下床活动,此时应当穿着弹力袜,以避免发生水肿。

③恢复期训练。恢复期内,应加强患肢功能训练,叮嘱家属定期按摩肢体,协助其完成肢体被动活动练习,经常性更换体位,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经为期4~6个月的临床护理后,病患既往临床表现均有所缓解,在所有患者中1例病患因发生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总存活率为96.00%。

3 讨论

在19世纪中叶,有相关学者就对静脉血栓形成加以总结,其认为引起DVT的原因主要有3个,即高凝状态、静脉壁受损和血流滞缓。而引起重度颅脑受损者术后发生DVT因素和以下有关。

①由于长时间使用脱水剂,血液粘稠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增高。

②患者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量降低,血流变缓,静脉受损,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极易引发血栓。

③患者肌力下降,对于血管支撑性降低,血管受压引起回流不畅。

相较于其他疾病患者而言,重型颅脑受损者术后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当病患神经体征系统相对稳定24 h后,可以对其开展早期肢体康复,以避免DVT发生。

现如今,我国临床护理理念已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疾病的临床护理,护士们依旧将重点放在观察疾病变化以及一般护理上,未能重视康复护理。当病患疾病好转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康复期,留下遗憾。

结合实际情况,该研究对50例病患开展了常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生存率达到了96.00%。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和提升患者生活品质上由于单一常规护理,将康复护理贯穿于病患护理阶段,可提升生存率和生生活质量,有益于促进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

[1]高丽琴, 庄利梅, 曹玲玲,等.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22):23-25.

[2]谭慧.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预见性护理[J].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4):450-452.

[3]雷晓丽.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6(2):250-250.

[4]孙晋华, 许东平.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5(18):69-72.

[5]贾春燕, 牛瑞芳, 王凯,等.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6,29(11):1567-1569.

猜你喜欢
病患患肢颅脑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