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度量与强化

2017-04-15 14:11:07张栋栋
关键词:持续性大学生管理

张栋栋,刘 斌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度量与强化

(阜阳师范学院 a.保卫处;b.商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与实践表明:可以用“持续性”指标来度量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态势与强度,强化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是实现学生成长与高校发展双赢的切实保证。因此,要注重培养参与意识,提升参与实力,营造参与环境。强化持续度,提升持续性。

大学生;高校管理;持续性;意识;实力;环境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就是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和身份介入高等学校各种管理的活动过程[1]。依据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学校管理就是育人的管理,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坚持以育人为主,学校管理才不会偏向[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一流的学者,还要重视在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实现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可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价值

70年代,Likert等的研究表明:高校的学校管理模式一般具备参与式管理的参与环境及特征[4]。大学生群体是构成现代大学的基础,只有靠远大的理想和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不断拼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5]。因而,唤醒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激励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既在历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又促进高校事务实效、科学管理,从而达到学生成长与高校发展的双赢。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国外起步早,研究内容深入,成果系统。相比之下,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分析、实现路径等方面,在宏、中、微观上尚存在不少空白区域。尽管如此,在实践环节上,无数事实都不同程度地展示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显著效益,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已成共识。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结合自已的具体实际,在借鉴、调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试探性工作,产生了一些可喜成果。对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与自身利益和与发展前途息息相关的高校管理事务上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与兴趣,并在实践上全力以赴。正是来自于每位参与个体的持续协调、沟通与配合,高校的相关方面矛盾一个个得到化解,问题一串串解决,行为一步步规范。推而广之,如在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诸方面都有如此之举,持续的参与同样会有持久的发展,此正吻合于“持续的高速度必然带来高水平” 的统计原理。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各高校从院校章程制度上确定教职工团体、学生团体、组织在校园事务参与、管理上的职责、权重,以及两个团体领导人的选拔方式、日常事务管理等。并通过特定形式的相关会议联合教职工和学生群体对高校事宜进行共同管理、监督实施[6]。相信在逐渐完善规范下的章法引导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定会在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向着更广更深入的层次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度量

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来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增进组织全体成员及全社会的利益[7]。持续的参与和强力的投入可塑造持久的永恒理念,效益的收获与共享又能强化强烈的参与热情,并产生 “滚雪球”效应。因而,注重参与“持续性”和“持续度”的考察,对于刻画与考量大学生参与高效管理的程度是适宜的。

怎样理解“持续性”与“持续度”?从广义上讲,“持续性”是描述某一事物按某一定向发展的不间断态势;“持续度”是用来刻画某一事物按某一定向发展的不间断态势的强度大小的数量指标。对于“持续性”此处可以直观地作如下理解:大学生个人或组织在正确思路引导下,连续不间断地投入高校校务管理中的态势。考虑到仅仅是态势的描述和计算方便,可以用单位时长的参与度定义“持续度”,用平均“持续度”定义“持续性”。即

持续性指标=

其中t为第段时长,为第时段应参与人数,f为第时段实际参与人数

实际应用时可取等时长简化计算。持续性指标不仅可刻画一个单位的参与持续性,还可以用于不同单位参与持续度的比较。

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校管理就应当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根本需要为出发点。因而,注重“持续性”、强化“持续度”,激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挖掘潜能,运用最大智慧,就能在不断地追求与实践中实现学生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学校的最大发展。

三、“持续性”的强化实践策略

(一)培养参与意识

持续性的产生源于经常性的参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识是产生渴望的前提,没有渴望就没有追求,只有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经常付诸行动。从此种意义上说,意识与渴望是推动参与主体成为高校管理核心的首要因素。因而,要打造持续性的参与态势,高校组织、机构与教育工作者都要注重经常性的多途径、多角度的引导,让大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在高校里自己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也需要进行自我管理来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还要意识到参与高校管理是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向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必需,是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从远处着想,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得失与切身利益上,做到时时想参与,处处有话讲,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渴望,多角度、多环节地融入高校管理之中去。

(二)提升参与动力

实力是成就事业的保证,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模式[8]。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付诸实践。但大学生们毕竟缺乏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实现参与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能会丧失信心中途止步,或者目光仅集聚在眼前所得,一旦达到既定目标就不再持续。基于此,各高校可在保障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开设一些诸如现代管理学、教育统计学等的选修课要求同学们选修,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一些现代管理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掌握收集、挖掘、分析信息揭示规律的若干原理和技能;定期邀请一些行内专家作专题讲座;适时结合高校管理的典型课题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研讨,并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有针对性地在实践中历练,増知长识,积累经验。一旦有了一定的实力,他们就会在一步步参与成功的愉悦中持续地参与,滚雪球式的正能量凝聚将产生强劲的推动参与动力,使得参与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营造参与环境

管理即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一个过程[9]。和谐的参与环境是大学生参与与保持参与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因为民主的气氛让他们感到无压力,平等的地位会让他们充分感受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所以各高校领导及有关机构要尽力打通与大学生交流的渠道,更多地提供大学生能够参与的空间,定时不定时地召开学生、学生代表与学生组织的座谈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在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诸如专业调整、教师选聘、评教评学、食堂招聘与后勤管理等诸方面,要经常性地与他们研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不断实践与收获中催发成长,同时在成长中激发参与,良性的循环态势就一定会产生积极参与高校管理的高持续度。

肯定产生动力,奖励机制是激发参与和产生参与高持续度的催化剂。所以学校要注重表彰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要敢于树立典型,从精神与物质上给予奖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从众率”比较高的在校大学生人群里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无数个体能量汇聚成巨大合力,量的变化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习惯成自然,参与的高持续度势在必然。

独具特色的多元性、高雅性、可控性、群体性的班级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股生生不息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表现得十分充分[10]。在强化校园建设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拓广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管理的辐射区域,在外因与内因的和谐作用下,加快促成参与高校管理的高持续度。

总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大势所向,打造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持续性与高持续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这样一个动态的多元总体,有许许多多宏、中、微观的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高校中都会出现倡学生参与管理之风、享学生参与管理之果的良好局面。

[1]乔立骐.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4(2):27

[2萧宗六,等.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5.

[3]董向宇.论现代大学内部“共同治理”中学生参与[J].全球教育展望,2015(1):76—82.

[4]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4.

[5]张栋栋,刘斌.论概率论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17(2):120-1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12-01/09/content-2040230.htm.

[7]杨文士,等.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

[8]芮明杰.管理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3.

[9]王荣科,等.现代管理学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93.

[10]张栋栋,刘丽,刘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成长[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93.

On the Measure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Dong-dong, LIU Bin

(a. Security Department; b. School of Busines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with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indicated b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in-win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is guaranteed by the persistent index to measure the state and extent of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with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foster the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strength of involvement and to build the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 which improves the extent and the quality of persistenc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university management; persistence; awareness; strength; environment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23

G647

A

1004-4310(2017)04-0123-03

2017-02-10

张栋栋(1979- ),男,安徽阜阳人,政工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思想教育、统计学。

猜你喜欢
持续性大学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经济与管理(2020年4期)2020-12-28 00:44:1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32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