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经验及启示

2017-04-15 07:1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执业全科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2000)

欧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经验及启示

邹思逸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2000)

家庭医生也叫私人医生,具备全科医生执业能力,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医生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指导等服务,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在我国,家庭医生长期签约服务,被视为实现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题的突破口,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是我国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我国在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方面起步较晚,较欧美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在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专科医生已无法满足居民全部医疗需求的背景下,我国家庭医生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改革

一、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

欧美国家家庭医生制度实践较早、经验成熟,家庭医生数量占比高且普遍学历高、水平高,在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拥有较高地位,居民认同感也高。通过设立高门槛的准入机制、竞争性淘汰机制以及严格规范的家庭医生培养教育体系,保证了欧美国家家庭医生的高素质。政府部门的多环节、多形式激励政策也解除了家庭医生的后顾之忧,而配套的医保报销政策以及信息化的实践运用,则为更多居民选择家庭医生服务、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设立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 重视执业期间再教育

1、严把全科医生准入关,实施全科医生注册制。欧美国家严格把关全科医生的准入门槛,实施全科医生注册制。在注册全科医师前,必须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且实行分步注册。

英国医学院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先申请医生注册,完成规范化培训,并通过全科医学培训联合委员会考试后,方可进行全科医生注册。

在美国,医学院学生顺利通过医师执照考试(三阶段考试)后先获得医师执照,但仍需完成规范化培训,并通过专科委员会考试后才能获取全科医师证书和注册执业。同时在医学高等教育过程中引入淘汰机制,通过分阶段设置国家统一考试,及时淘汰不合格学生。

在德国,医学专业学生在医学院完成基础医学学习后均需参加医师执照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法国则实施优选、淘汰体制,通过实行医学会考,按成绩择优筛选下一阶段学员,淘汰率高达80%。

2、严格规范培养教育,重视执业期间再教育。对于家庭医生的培养,欧美国家普遍要求高学历,除了常规的医学专业教育和专门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还要接受再教育,持续“充电”以确保其知识及时更新、维持高水平服务。虽然具体年限有差异,但通常包括5-6年高等医学教育、3-4年全科规范化培训和持续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其中全科规范化培训是家庭医生培养的必经阶段。系统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强化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创新家庭医生激励机制 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动力。为了提升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执业服务动力,欧美各国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了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在培养阶段,对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提供必要的报酬和补助,英国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也提供专门补助,吸引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和学习;在执业阶段,明确全科医生的守门人地位,通过医保支付、服务收费等保证全科医生的收入和高社会地位,其中英国除了保证全科医生收入外,还对全科医生执业的房租、耗材、护士工资等服务运营费,及专项公共卫生工作等给予补助和津贴。

为保证全科医生在各区域的均匀分布,欧美国家除制定医疗服务规划,严格控制富裕地区过量注册外,也采取了激励性举措吸引全科医生到偏远、农村地区注册执业。如英国《国家卫生服务法》明确限定全科医生接受登记的居民数量,限制局部地区执业医生过度集中,同时提高缺少医生地区的国家卫生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付费标准;

(三)授予家庭医生医保报销权,有效调节医疗费用开支。很多国家有看病不先看家庭医生不予报销的相关规定,这不仅有助于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也能有效调节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开支,甚至有人将家庭医生称为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双重守门人”。

在美国的医疗体系当中,医保发挥着独特的资源调节作用,这种制度安排的好处是对病人进行合理分流,并保证由家庭医生进行初级诊断和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错配,最大程度减少对下游比较昂贵的专科医院和住院医疗服务的使用,降低医疗成本。

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规定每位居民就诊需签约一名家庭医生,与其建立长期、连续、信任的医疗服务关系。除意外事故、急诊、心脏病、急性脑溢血等情况外,居民去其他专科医院就诊必须经过签约家庭医生转诊,否则将不予报销,家庭医生在把守医疗费用大门上具有较大权力。英国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全科诊所,目前90%的病人在全科诊所首诊,80%的慢性疾病在社区得到解决,且只消耗了NHS约30%的预算费用。

二、加快我国家庭医生制度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家庭医生培养基础,提高家庭医生质量。制度建设是全科医生发展、改革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家庭医生从业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全科医生起步较晚,在准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培养体系等制度方面尚不完善。因此,需在这些方面继续发力,着力夯实家庭医生培养基础,以保证家庭医生质量。

对此,要提高家庭医生准入门槛,要做到严把学历关,稳定“下限”;增加家庭医生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上限”;构建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稳定家庭医生队伍质量。

(二)畅通社区医疗转诊机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社区医疗机构是家庭医生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和根据地。完善社区医疗转诊机制,打通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的转诊通道,加强各层次医疗机构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实现健康服务功能方面的互补。

与此同时,也要做到避免转诊过程中出现“一转了之”“一转就灵”的思维模式。在转诊决策方面,逐步完善转诊指南,促使家庭医生转诊行为科学适宜;在转诊促成因素上,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信息联网,建立有效的信息互享、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针对转诊全过程,建立系统的转诊质量管理机制,持续改进转诊体系。

(三)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在打通家庭医生服务和公共医疗服务的通道中,信息化建设是一条重要的纽带。

一方面,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家庭医生管理的签约服务对象实行信息化管理。同时精准定位会员健康问题,定期开展针对性的知名医师健康讲座和定制化的名医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快医疗资源整合,在整个医疗体系的大平台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现有的健康档案、医生工作站、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完善预约门诊、解答健康咨询、分诊及转诊、团队任务分配、考核等功能,并涵盖家庭医生基本信息公示、家庭医生考核情况查询、预约门诊、健康咨询、在线评价等内容。通过实施“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强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规范管理和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1]王广坤.《19世纪英国全科医生群体的崛起及影响》[J].世界历史,2016(8).

[2]李明等.《把握内涵 加快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1(9).

[3]苏强等.《医教协同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6(4).

[4]高和荣.《健康治理与中国分级诊疗制度》[J].公共管理学报,2017(4).

邹思逸(1993-),男,硕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执业全科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家庭医生签约理 想照进现实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