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徽州地域文化在现代居住区的传承与发展

2017-04-15 12:26: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徽州村落空间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浅谈传统徽州地域文化在现代居住区的传承与发展

谢亚男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本文通过对黄山市枫丹白露第三组团桃源居规划与建筑设计及思考过程的回顾,试图探索一种将地域特色、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态与功能融为一体的人居环境空间营造。

徽州;地域文化;空间

一、项目概况

枫丹白露项目基地位于素有隐居文化的陶潜故居——潜口镇,属于徽州核心地区,周边山高林密,地形多变,自然条件优越。整个项目总用地面积336945m2,其中建设用地红线面积117148m2,非建设用地红线面积219797m2。本案是位于整体场地东南角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类建筑组团,总用地面积55510m2,建设用地红线面积13245m2。项目定位为具有养老、度假性质的第二居所,设计强调尊重徽州传统地域文化,体现江南徽派山地园林建筑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完美融合。

二、立意分析

设计之源——以“桃花源”为理念突出徽州地域文化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形象,是中国理想居住的最高境界,令人神往。千年以前,徽州就因地形闭塞、景色秀美的地理环境成为人们躲避战乱、追求安逸生活的桃花源。而今伴随着高速的房产开发,人们生活水平虽不断提高,但生活形式都逐渐变成以户型为载体,平方米为单位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人们关于居住的理想和生活的记忆逐渐消失殆尽。本方案立足徽州,以桃花源为以设计理念,有着深远的透视隐喻,从形式到精神,深入领会徽州传统文化内涵,寻找古朴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这片特别的土地上,试图营造承载现代都市人对居住理想的世外桃源。

三、徽州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历经千年的形成、发展、沉淀,徽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成熟的形态,主要表现出对外开拓,向内发展的风格,追求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天人合一”。徽州人在聚落选址、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同时又深受风水理念、宗法制度、土地制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多年发展,形成了皖南地区独树一帜的聚落空间形态。

本案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文化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归纳,运用借代、改造和创新的方法把地域文化素材转换为设计元素,再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的空间层次将设计元素以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方式,再现“徽空间”。

1、整体空间构建

(1)功能布局

从徽州村落营建来看,规划思想生成于《周易》风水学的境界中,表现出规划的,还有被自然生成的两种因素。村落依托地势,合理规划,民居依水而建且紧密营造,配合复杂的街巷,形成了沿自然地形展开,具有复杂的曲直变化,用地紧凑,整体性强的布局结构,从而使村落空间的营造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基地西侧地势起伏明显,建筑用地紧促,设计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协调交融,因地制宜,布置双拼别墅,最大化保留了原有地形,也再现徽州村落意象;东部地势平坦,建筑三五成组,围合形成共享空间和公共庭院,院中理水叠石,栽花雕木;各庭院之间以白墙界定边界,形成狭窄曲折的街巷空间,营造极具徽州风貌和苏州园林特色的高品质居住环境。

(2)空间布局

徽州古村落大多沿水而居,或依溪而建,或被溪流贯穿。水系发达的独特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徽州多种多样的村落形态和独具特色的水环境空间。

设计将基地北侧的水塘进行拓展向南引入,西侧中心以带状水街形式,组织两侧双拼别墅组团,建筑依据地势和水体形态扭转调整,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空间布局和立体的空间层次,再现传统村落自然生长肌理;东侧各个园中园居住组团皆以水体为中心,建筑、山石、植物四周围合,形成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空间格局。

2、局部空间营造

(1)入口空间塑造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门户”,是村落整体空间布局的开端,它不仅延续了其原始的交通、防御、界定功能,更具有生产生活、公共交往等衍生功能,成为徽州人的精神主宰以及村落的内涵灵魂。住区入口引水开塘,水中有岛,岛上点缀桃树,在北侧连续的封闭界面中形成一个亮点,使过往车辆行人一眼难忘并产生好奇心理,有“忽逢桃花林”之感受。顺流而下,水面渐渐变窄、收拢,而后渐阔,在最窄处,在西侧的山崖上开凿小口,名为桃源洞,在遮挡内部景观的同时又使人在进入住区前有空间挤压之感,增强空间趣味性。

(2)居住空间设计

与完全单一地模仿、再现徽州传统民居形式不同的是,此次居住建筑创作是在强调外部环境与别墅内部空间的功能衔接,在满足现代别墅居家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传统徽派建筑特色空间要素进行提炼与植入,并以现代手法予以重构。灵活多样组织建筑平面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居住要求;天井、庭院的利用不仅使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组织有序,更丰富了空间层次,展现传统徽州居住空间的韵味,而且在处理建筑组团时,更是虚实结合,不同单体之间的关系有机呼应,使其既分散又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若干简约小巧的形体错落有致、有机组合,与环境相融合;顶部以徽州以传统坡面收顶,根据不同需要灵活变化;建筑局部采用特色徽派元素点缀,增强文化表现力。

(3)园林空间构建

住区整体采用徽州庭院风格,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居所。在总体布局上,景观体系以水贯通,嵌山水之情,融自然之灵,曲径通幽,宁静雅致。东侧“园中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结合徽州园林和苏州园林的特点:若干住宅围合成公共庭院空间,庭院以水为中心,以建筑、山石、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强调自然融为一体。在空间处理方面,采用漏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夹景等传统园林的处理手法,强调传统江南住宅园林空间的步移景异,层层空间相互引导,相互渗透。

3、细节表象把控

(1)环境色彩

建筑在色彩上处理上以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的清淡雅致为主,墙以白色为主,门窗以深色搭配,屋顶为灰黑色坡屋面;乔木、地被植物以绿色为主,少量桃树点缀;道路铺装以灰、黑色为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产生一种宁静、和谐的效果。

(2)符号运用

设计通过移植、拼贴、嫁接徽派建筑中经典的建筑符号如:马头墙、照壁、石雕、隔扇、石鼓等,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

(3)材料质感

居住区环境中的材料质感可以依托自身的质地与肌理渲染空间氛围,给人切身真实体会。设计选用徽州本土建材,以统一整个徽州大环境的风格,营造整体感,强化地方特色。

四、结语

在本次黄山枫丹白露第三组团桃源居设计中,我们尊重基地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从徽州地域环境、条件、文化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创造出一种源于地域,反映文化特征的个性空间形态。

谢亚男(1992-),女,汉,安徽人,在读研究生,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徽州村落空间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空间是什么?
徽州绿荫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