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之漫画新意

2017-04-15 12:58李赟喆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贺卡漫画图像

李赟喆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新媒体艺术之漫画新意

李赟喆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前两天圣诞,友人微信传来一个链接,点开一看命名为《nice to meet u》,是一张电子贺卡,点开是茫茫白色雪花缓缓飘落,伴着音乐download加载,随着箭头示意点击,进入主题,她画了一颗五彩缤纷热闹非凡的圣诞树,树的形式很好看,纯手绘的感觉,圣诞礼物元素做成gif小动画不停的扭动,随机点开任意一个礼物都会弹出一句我们说过的悄悄话!点开的那一刻,心情伴随着一点点小小的忐忑感瞬间甜蜜的飞了起来。

今天写文章突然想起来,这可不就是新媒体艺术嘛:1.运用新技术,贺卡的创作展示都借助时下最流行的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图片的处理,编辑,文本写作,造型设计也都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便捷;2.具有娱乐性,娱乐至死在当下社会是一个事实,友人在贺卡中加入的一系列有趣设计起点都是为了娱乐,当然嘛,这种娱乐怡情怡志还可以顺便熟悉一下新媒体操作技术;3.和受众产生互动,在我点击箭头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展示才算是最终完成,而我在点击的过程中也体验了期待的兴奋感。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呢,关于界定这个“新”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与计算机有关的数码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也有人认为有一定科技技术含量的艺术才是新媒体艺术。还有不少人认为电子技术,影像艺术,网络广播,微信订阅号推送的精选文章,最近很流行的gif世界名画艺术等等比较新的艺术形式才是新媒体艺术。其实,这些的新的元素并不太重要,研究时代发展与文艺的媒介关系,研究艺术在当下的走向与新媒体的关系以及新媒体能为艺术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倾向于认同张燕翔老师的观点,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相互融合的体现和产物,它突出地表现了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共同协作和互动。现阶段的多媒体艺术家确实都有很深很强的技术背景,但想象力构成了这类艺术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艺术构思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其结果就是促成了“多重媒体体验”

多媒体体验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显著特点,但同时它也使得艺术更加边缘化,好比友人也是学漫画出身的,但她制作的这个“新媒体”漫画又加入了动画和音乐元素,而我在收到贺卡的同时,既有视觉上的享受,又有听觉上的感触,同时也有互动参与感,那么该如何界定这张贺卡的本质属性呢?

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来浅谈一下新媒体漫画的新意。

漫画虽然被尊称为第九艺术,多数被认为是消费文化代码。90年代,当滑落的日本漫画来到中国,它首先被看作文化侵略,但瞬间又成了产业曙光,然而由于没有很好的漫画创作环境,也没有很好的创作者基数,漫画的“文化生产”经济模式一直没有真正形成。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大众接受文化知识的方式从文字书本逐渐转化为图像学习。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泛滥的读图时代。那么在这种泛滥读图时代,漫画是会慢慢被更多人接受还是会被淹没在图像海洋里呢?对漫画生存和发展的忧虑以及传统漫画创作者个人的生存需求使得他们积极寻找更新更贴合大众的漫画创作及传播媒介,于是漫画不再局限于一只铅笔头一张A4纸的创作模式,新媒体漫画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新媒体漫画呢?这里先解释一下漫画的含义。Mccloud在《理解漫画》一书中对广义漫画的定义是,有意识排列的并置图片、文字和符号。

大众所理解的新媒体漫画通常是指传播媒介由书本转移到手机终端的漫画,如前段时间火遍朋友圈的《整容液》就是新媒体漫画成功传播的典型。同所有文艺传播一样,漫画传播也有四要素:传播主体,即漫画的创作者或者漫画的使用者;艺术信息,指漫画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受传者是指漫画不特定的阅读者。在当下全民狂欢的文化氛围中,漫画作品过剩严重,要让漫画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就一定要在漫画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上动心思。《整容液》内容迎合当今时下女性整容趋势,满足女性渴望达到的PS式美容效果愿望,加入悬疑诡异的氛围,吊尽观者胃口。利用使用基数庞大的朋友圈作为传播平台,根据受众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习惯调整漫画创作的构图与排版。漫画火热不出意外,这大概是新媒体漫画新意最直观体现。

或者是运用数码技术创作出来的漫画,如之前微博很火的漫画《诛妖传说》运用PS直接现成的图片上进行修改填词,画风鬼畜,色彩生猛,文本尺度豪迈,脑洞无限大,融合各种无厘头的段子。虽然并无太多太深的思想成分,但因为其娱乐至死的精神与强大的恶趣味得到网友的欢乐追捧。这也是新媒体漫画思想新潮的体现。

在我看来新媒体漫画的新意远不止这些。“图像”一词是西方哲学提出的,西方哲学曾经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向:在17世纪以前西方哲学家更多的是关注事物本身,此后开始关注思想,于是出现了哲学上的第一次转向;到了半个世纪以前,有哲学家发现思想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使得他们开始关注语言本身,结果出现了哲学史上的“语言学转向”,到了最近,又有哲学家提出来“图像转向”问题。当代西方最优秀的思想家,如利奥塔,德里达,福柯,海德格尔都谈过“图像转向”。在他们看来,图像必然对应着一定的文本,世界上并没有无文本的图像。图像不仅能够携带特定的文本内容在里面。还能够表达文本无法表达的超验性的,潜意识的,幻想的内容。所以他们都把图像放在了比文字更高的位置上。

《图像学》作者W.J.T.米歇尔认为对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的复兴是图

像转向产生的另一个征候,这重新激发了对图像学的兴趣,他认为图像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超越了艺术史研究而具有图像转向的意义。事实上, “图像转向” 只是一个比喻,一个修辞用法,自古以来已经被许多时代重复过了。以色列人从

不可见的上帝转向可见的偶像时,他们在进行图像转向;柏拉图反对思想受形象和外观控制,提出 “洞寓”观点时,他在提醒人们不要转向使人性迷惑的图像而是转向真理之光;莱辛在 《拉奥孔》 中警告文学艺术模仿视觉艺术时,他在努力地和图像转向抗争;维特根斯坦在 《哲学研究》 中抱怨说 “图像俘虏了我们” 时,他在感叹一个比喻精神生活的、他所坚持的哲学原则。图像化为越来越多人重视,除了上述的因素外,从人的生理学角度考察也很容易理解。人类的六种感官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中国自国就有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是接受外来信息最重要的器官,因此当下视觉文化作为主流的新媒体文艺形式并非文艺的感官化和低俗化,而是由人自身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谈到这里老师可能觉得我跑题,其实并不是。实在是因为W.J.T.米歇尔的图像学理论艰涩难懂,他自己在前言里也提到“这本关于形象的书除了几个格式化的树图外没有插图,就像是一个盲人作者为一个盲人读者写的关于视觉的书。”所以我不得不用很大力气来理解以及解释其所表述的视觉文化。正如麦克克劳德所说漫画有意识排列的并置图片、文字和符号。漫画本身就是一门与图像相关的学问,不仅仅是图像,由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和文字紧密契合的特性等,我浅薄而又大胆的猜测漫画所研究的东西就是身为“盲人”的W.J.T.米歇尔所受制于专业无法准确感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他与大众沟通的障碍所在。而随着漫画在适应新媒体所做努力的同时,新媒体平台也将对漫画的语言进行新形式的解读,漫画对于图文关系的细腻把握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摸索了解,漫画在图像与符号上表达的深入探索也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同时在实践的深入中,理论也逐渐浮现。而在这里新媒体漫画新的意义也将有着本质意义的突破。

毫无疑问,新媒体漫画区别于传统的纯视觉享受的漫画,它对于漫画潜力的发掘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结构的精巧讨喜,构图布局的缜密,对话框的安排或者是花絮的无厘头搞怪,它会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重体验性,将对人类表达体验的深度挖掘下去,相信在漫画创作者的努力下,新媒体漫画将会为漫画语言的拓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猜你喜欢
贺卡漫画图像
新年写贺卡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新年贺卡
有趣的图像诗
中秋贺卡
贺卡里的爱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