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幸福观的实践性分析

2017-04-15 03:50:01王筱蕾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德性师范大学

王筱蕾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新时期幸福观的实践性分析

王筱蕾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如果我们要问‘人类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能听到一种答案:‘幸福’。”那么,如果我问你,“什么是幸福呢?”在场的各位定会一恍神,瞬间将思绪发散到九万米高空之上,恨不得有一双慧眼纵览古今中外、通达万物之理,方可形成对“幸福”二字的定义,可是,“幸福”二字真的如此深奥又遥不可及吗?

幸福;马克思;幸福观;实践

一、幸福就像一辆马车

(一)这台车的车轮都以“幸福”命名,虽然都是规规整整的圆形,但细细观察,从他们的做工和上色上来看却是迥然不同的。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他所要描述的情景是指,任何人都想要追求幸福,个体不论在做着什么事,终极目标都是想获得幸福。也就是说,这个车轮无论怎么做,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运转,都是要移动。在古希腊语中幸福一次是指满足不同的欲望,怎么理解?举例说明,有些人想升官,有些人想要发财。但是升官和发财都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他们想要通过升官发财获得幸福。有些人不想升官发财,并不是不想获得幸福,而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其他的事情,例如研究艺术或潜心学问。因此。即使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幸福,然而能使每个人幸福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一位并不知足的人可能比一头知足的猪幸福,看似不知足的苏格拉底可能比看似很知足的傻瓜要幸福。”一个懂得本身做什么幸福、怎么做幸福的人一定是充盈幸福感的。

(二)这两个“和而不同”的轮子确确实实是和谐共生的,也就是说,幸福是整体的、平衡的、需要达成共识的,否则,这台自行车是寸步难行的。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就谈及了人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享有“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终命”(长寿善终),包含长寿、康健安宁、敬修品德、老而善终等方面。这是把幸福领悟为一种各方面都向上的生活。在西方,根据马克思的假想,幸福的真实寄意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成长。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意味着潜能获得尽可能充实地开拓和施展,保存必要、开拓必要和享受需求得到尽可能的知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全力奋斗慢慢使其人生闪耀善和美的辉煌,人格完善而崇高,本性得到健康而丰硕的发展,生活充盈乐趣、创意和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二、幸福的定义

(一)跟着经济全球化深切发展,列国间彼此联系、彼此依存的水平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现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必要长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

(二)何谓幸福?人类总是不断地在追求幸福,那么其实说到底我们是在追求善。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万物都是向善的。但目的不同种类不同,而且等差悬殊。最高善是行为和时间的终点,而不是始点。在属人的事务中,人们所公认的始点是幸福。而大多数人认为生活优裕,行为善良就是幸福。好名者则认为荣誉就是善。快乐和荣誉虽然都是可选择的目的,但都是自身以外的它物,惟有思辨生活才是为自身的选择,才是不累于它物的最大幸福。斯城哲人把敛财者完全排斥在生活之外,因为财富自身并不成为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敛财者为财富所强制,受奴役,不得自由,故算不得生活。

(三)最大幸福也就是最高善。它是一切选择所求取的终极目的和完满实现。它自己却只是为了自身而不累于它物,所以它是自足的。自足的理想几乎成为希腊精神运转的动力,幸福的个人是自足的,繁荣的城邦是自足的,而广袤的宇宙为了维持其自足,也必须是一个有限的圆形。弗·培根未见到这一点,以斥之为种族成见为满足。这种自足是通过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达成的。最大幸福,最高善就是最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这就是说,幸福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在实现活动中。它也不能是暂短的,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

(四)这样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必然同时是快乐的,对于爱德性的人来说,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就是快乐自身。并且,这样为一切爱德性的人所欲求的、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也就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幸福了。这样的活动,使一切潜在能力都得到完满实现,生活幸福当然巩固而持久。一桩公正行动,因其公正而被称赞,一场竞赛的胜利,因其胜利而受奖赏。幸福却不能像这样被称赞,受奖赏。这表明它是更伟大、更崇高的事情,是最高的善。世人追求幸福,上焉者功名富贵,下焉者声色犬马,都是累于它物,而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最高善,是自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而嘉,为己而悲,这是自我的丧失,把自身不当作自身而当作它物。完满的自身要实现于善恶、福祸和荣辱的彼岸。斯城哲人最后回到伦理学的主旨:幸福。他指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它不是一种人所具有的品质,品质是一种潜在能力。

(五)古今中外、追寻不过幸福二字。何为幸福?千百万人千百万的解说。道家崇尚清净无为,回归自然,粗茶淡饭鸡犬相闻的生活便是幸福。庄子主张无情无己无所恃,凭借天地之正气,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不畏喜怒哀乐所困扰,不以好恶而伤身即为幸福。这般的幸福观或许偏于消极,忽视甚至否定了人力的意义,否定道德的重要性,是安命顺性的天福观。但同时它也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都持淡泊态度,注重心灵的沉静,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拓展人的心灵空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三、人生幸福的根源

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

赫拉克里特有句名言:“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也有西方学者提出:幸福存在于至善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在拥挤熙攘的人群,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们奔波寻找的幸福之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又是什么?有人觉得坐在宝马车里哭是幸福,有人觉得骑在自行车上笑是幸福。

在诱惑重的周遭,迷茫不知的青春……我想,幸福是内心的强大与安宁,是源于生活中最质朴的温柔。母亲密密的针线是幸福,还带着水滴的菜倒入油锅时呲啦的声音是幸福,和父亲又杀了一盘棋是幸福……

[1]苗力田.品质、德行与幸福——亚里士多德选集[J].《伦理学卷》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

[2]朱碧玉.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D].西安理工大,2014.11

[3]董晓君.中国传统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大连海事大,2012.01

[4]贾巧枝.成都市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09

王筱蕾(1992-),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幸福观德性师范大学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40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长江丛刊(2018年8期)2018-11-14 23:56:26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商情(2017年9期)2017-04-29 02:12:31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环球市场(2016年14期)2016-11-28 10:57:46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