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亚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歌剧《木兰诗篇》之音乐美学探究
鲁亚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以全新的手法完美演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古老体裁,把交响乐与合唱队搬上舞台,并使舞台情境与丰富的音乐表现水乳交融,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实践,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美,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木兰诗篇》;情境;音乐;歌剧;美学特征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是由关峡作曲、刘麟编剧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为一部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创新型艺术产品,为中国歌剧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木兰诗篇》以《木兰辞》为依托,以西方的交响乐为音乐主体,以最新的舞美形式,从人性的视角,以现代的视点,演释了一个古老东方的动人故事,凸显了木兰的淡泊名利、热爱和平、机智勇敢、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木兰诗篇》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以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创作要求。近年来,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维也纳、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城市的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每场的演出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木兰诗篇》从“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永远不变的主题出发,把原有的人物结构和故事情节,以现代的角度和歌剧构思的需要加以重组和整合,从哲学的角度体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统一,提炼出人们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木兰辞》是全局的主要框架,每一个乐章都以《木兰辞》的传世佳句切入,使观众很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又对古辞当中的内容加以引申和提高,用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将花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故事以时间顺序展开,而这一年的季节变化却是通过与合唱舞台背景共同完成的。剧中花木兰飒爽英姿,勇敢善战,而木兰与刘爽之间友情与爱情细腻的表现,更使全剧贯穿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取得胜利之后,木兰淡薄功名,甘愿回归田园,展示了木兰内心的平民意识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彰显了她渴望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心愿。女主角木兰的形象充满了人文精神,被刻画成为父尽孝、为国尽忠、热爱兄弟姐妹、热爱家园的传奇式巾帼英雄。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花木兰的内心世界,那就是“爱”。为了“爱”,她经历血与火的磨难,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女扮男装戍守边疆十多年,展现了花木兰的一片赤子之心,这也正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战斗中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战争中的友情与爱情的浪漫主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歌剧,是融合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中居于第一位的表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表现的地方。”《木兰诗篇》在音乐创作上不仅遵循着歌剧音乐创作的一般性规律,而且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一)交响乐为主,多种音乐体裁的运用
木兰的主题音乐的动机贯穿《木兰诗篇》的始终,丰满而富有张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作曲家以丰富的作曲技法和丰满的和声效果使得整部作品极富表现力和震撼力。交响乐是《木兰诗篇》的主体音乐。交响乐是源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它在结构上、旋律上以及作曲技法上与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时代向音乐家提出了外来艺术中国化和中国艺术国际化的要求,我们的文化以西方艺术形式为载体,更能得到国际上更多人的认可。作曲家关峡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以西方的交响乐形式,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突出了音乐的“民族性”,突出了音乐的横向思维,简化了创作的技法,将和声与旋律融合在一起,使交响乐更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作曲家还将音乐剧、清唱剧、舞蹈、戏剧等适宜情景表演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与剧情、场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二)民族戏曲元素的合理运用
歌剧属于外来艺术,是“舶来品”。要使这种戏剧样式真正能满足现实需要,并且成为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就必须将其进行民族化改造。无疑,这种改造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借鉴,因为中国民族传统的艺术样式中,与歌剧最接近的就是戏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族歌剧创作中对西洋歌剧形式的借鉴以及对民族戏曲精华的借鉴并不是要让民族歌剧完全“西洋化”或者是完全的“戏曲化”,而是要让音乐元素多元化,取其精华,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且要融入时代的印记。
舞台场景体现着人物的活动环境,起着展现故事背景、交代戏剧情节、渲染现场气氛的作用。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实现了表演形式与舞台样式上的创新。所谓情景交响乐,就是指“情景”与“交响乐”的有机结合,它们在作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舞台艺术形式,情景交响乐是在新的艺术理念下产生的,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出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题材的有机结合,又体现出戏剧与交响乐结构上的互补效果。情景交响乐实现了情景与交响乐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实现了“有限存在形式”与“无限存在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形成互感、互动的美学效应。
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舞美设计别出心裁,把交响乐队与合唱队都搬上了舞台,同时又建立两个可以移动的大型摇臂平台,在舞台上拓展出多个运动的表演区,而且相互连接,互相依托,为演员的舞台调度以及舞蹈场面的展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情景作为戏剧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促使人物进行表演的客观条件,也是戏剧冲突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舞台上的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景效果。比如在序曲开始的时候,伴随着钟声灯光暗了下来,奏响圆号和小号,圆号以它独特的音色对于场景的刻画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作曲家勾画出了一幅残酷的战争场景,加剧了戏剧冲突。舞台背景的纱幕上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厚重而低沉的男声合唱诉说着战斗的残酷。音乐突变,灯光也转换为暗蓝色的忧伤色调,以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提琴的混合音色描述了无助的哀号。音乐与场景水乳交融,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中国歌剧艺术起步于20世纪初期,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对歌剧的民族化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曾几何时,歌剧被一度认为因其是起源于西方的艺术而与交响乐一样与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相去甚远。《木兰诗篇》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歌剧通过艺术的创新,并不是不能得到别的国家与民族的认可。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得益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更离不开创作者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从编剧、作曲到舞美设计,创作者以对时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站在时代的高度,追求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把《木兰诗篇》打造成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歌剧精品。《木兰诗篇》中歌剧、交响乐、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的融合,使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它的成功,不仅是歌剧艺术民族化的成功实践,也是将中国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搬上舞台的一种探索。
[1]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钱宛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