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翠 梁 芳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浅析校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王翠翠 梁 芳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校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重要内容和目标体现,对规范高校师生行为方式,树立积极价值观具有引导指引价值、教育价值和规范调控价值。因此,深层次解读校训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校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校训的内涵。《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定义作出最早界定:“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该种德目而实践之”。[1]校训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师生的言行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性,是高校办学理念、育人取向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对营造良好校园风气、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简单来说,校训中的“校”指学校,“训”意指教诲、指引、鞭策,合起来“校训”即高校针对全校师生制定的言语简练、具有训导意义的话语。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创校历史、办学理念、学校性质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校训,这是校训的特色性特征表现。此外,校训在不同层面中还体现出稳定性、学术性、时代性等特征。
(二)校训的类型
1.传统文化类。我国有很多高校通过从优秀的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精义中来概括体现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要拥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阳刚秉赋和拥有宽广胸怀、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注重培养学生阴阳共济、刚柔并存的完善人性。又如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巧妙地暗含了“川大”二字。
2.领导人题词或校长提议类。校训是一所高校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对高校独立思想的反映。我国部分高校校训中反映了学校创办人或校长的个人理念,受到他们一些重要言论的影响。此外,高校校训还来自于一些莅临高校视察的领导人的题词,体现了他们对高校发展的重视和殷切希望,这也是高校发展的一种目标指导和精神追求。如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浙江大学“求是”校训由竺可桢校长申请并制定等等。
3.校训征集方式产生类。通过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产生校训的方式,体现出高校的民主思想正在日益强化,激励师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如2009年,四川西华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校训、校标,要求校训能够反映本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反映学校历史,体现现代大学精神风貌,并设置了奖项鼓励优秀人士积极参与,从而通过民主征集的方式产生校训,最大程度表现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精神追求。
(一)校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训是一所高校的文化符号,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个性和共性并存,共性主要体现为校训将一所高校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倡导的文化精神高度浓缩,渗透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校训为重要载体,通过在学校组织开展校训讲座,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校训进行深层解读,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校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有着自己完整体系的复杂的系统。校训是一所高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和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一致,都旨在灌输积极的思想,从而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校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无形教育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丰富以校训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最终内化于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校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发展要求,通过理论或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和要求。校训的制定其实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有理想道德,有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目标的具体化。而这些关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目标在校训中都有体现,在实际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激励学生发展成为一批有些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对师生的导向指引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育人的工作,校训是高校办学理念和独立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高校进行科学办学的重要基础,校训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的导向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为规范上的导向,良好教风、学风是高校里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良好的教风是学校基本特征的体现,浓厚的学风是高校的精神体现。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浓缩,是大学精神的外显标识,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师生的言谈举止,如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知”;二是理想信念上的导向,校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鼓励师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如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但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出现随意解读文化内涵的现象。所以,高校要对校训文化及时有效作出最深层、官方的解释,要有效净化校园大数据网络空间;三是目标定位的导向,高校将自身的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特点在校训中体现出来,以言简意赅的表述展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教育价值。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所在,对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内塑心灵,外塑形象,由内而外体现校训的教育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校训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核所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所以,校训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德育价值,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如重庆大学校训“厚德笃学,励志创新”;二是智育价值,智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经过实践的锻炼来实现。理论是实践的来源和基础,一所学校,首先应该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学识,摆脱“文盲”标签,有的高校的校训强调的就是“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如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三)规范调控价值。规范调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的规范、调控和控制,使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目标。校训是一种原则性的规范和理念,不同于规章制度,对人的思想没有强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道德约束功能。信念和意志是大学生理想目标实践的动力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活动可以随心所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校训从内心上形成一种道德衡量标准,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唤起大学生的个体责任感,谨遵校训来调整规范学生的行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国家人才。如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的校训,便是强调坚持诚信道德原则的重要性,既是国家会计学院每位师生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对所有会计从业者的要求,达到约束功效。
[1]杜学元.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N].江汉大学学报,2007(1).
[2]聂勇.高校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2012.
王翠翠(1991-),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研究生,西华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