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017-04-15 12:26:2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农村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36)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陈娅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以期找出限制城镇化发展的解决办法,同时对传统农区城镇化发展起到借鉴和引导的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定位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镇化还是没有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主要目标,仍然采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仅关注经济总量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规模,不重视农民的基本诉求,把农村建成城市的样子。这些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口的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目的是关注民生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一)发展目标定位不合理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没有得到像城市人一样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待遇,没有享用到城市人的生活便利,而仅限于土地的城镇化,这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重视农民的市民化,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状态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

(二)新型城镇化标准定位不合理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质和根本诉求是重视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应该以人居环境、实际需求、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些软指标为评价标准,而不是GDP的增量、扩建的面积、税收的增量这些硬指标为评价标准。只重视经济的增长会导致走向极端而忽略掉人的因素。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标准应该摒弃传统城镇化的模式,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第一位。过去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形象工程,这些都是在比速度、比规模,在于决策者急功近利的目的,在一些农村把农民的旧房拆除,把原先几个村的农民集中到一起,让农民住楼房,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很好,但是深究就会有很多问题,原来每家每户的劳动工具放在哪里,原来每家每户的牲畜如何饲养、如何去农田耕作等等问题,还有的农村盖成小别墅,千篇一律,没有任何特点,完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打破了原来的平衡,韩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村运动和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农民根本的需求出发,避免出现新的城镇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内蒙古、新疆、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的农村地区还有近五百万无电人口。其中四川和青海的低压电网改造率还不足七成,未实现农村和城镇同网同价,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比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农村有线电视接入率和互联网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限制了广大农民及时接受信息,部分地区手机信号不稳定,存在信号差的情况。据中广有线的统计,全国90%的农村家庭都有电视机,大多数用户的休闲方式依然是收看电视节目,70%的农村用户并没有电脑,80%的农村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并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功能,对网络产生刚性需求,55%的用户上网基本需求是看视频。邮政广电设施作为构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建设标准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农村大多数可再生资源都被废弃掉或者焚烧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仅从每年控制秸秆燃烧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就相当巨大。据统计,每年我国薪柴、秸秆的消耗量相当于两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能源消耗量的15%,相当于我国农村能源总消耗量的35%,占农村总用能的60%。由于燃烧生物质的利用率低,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同样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应该制定相应的农村再生资源利用标准,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得以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村耕地大多使用化肥和农药。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不高,流失量却相当惊人,造成了区域水面的富营养化,同时对地下水和当地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前些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环境保护中去,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几乎为零,牺牲农村环境的代价来保护城市。城市环境变好了,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下去,作为城市人的菜篮子、米袋子的农村耕地出现了生态退化、地力衰竭等问题。因此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建立相应的标准。

(三)建设主体角色定位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主题角色务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能脱离群众,忽略群众的呼声,城镇化发展应该进行民意的调查,以民意为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不能求快、求成,不能做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应该建立健全的城镇功能,避免城市病在新型城镇中再次出现,让新型城镇化建设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央政府在2013年就提出了避免出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思路的惯性和工作理念的滞后,造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重现过去的问题。仍旧把GDP和税收等指标作为评价城镇会建设的评价标准,仍旧重视土地的扩张,仍旧忽略农民市民化角色的转变,仍旧乱拆乱建,还是在违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这样是建设不好新型城镇化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避免错误的重复。

二、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成果惠及面不够

(一)户籍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居民待遇均等化程度不足

户籍化程度不高,很多农村人口享受不到城镇化带来的福利,比如很多人拿不到户籍,就享受不到廉租房的待遇,不能像原住民那样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待遇,子女不能像原住民一样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养老保险缴费只能按照最低的标准执行等等,这些让农村人口没有得到城镇化的福利待遇,和过去的状况没有差别,这些本身就束缚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福利。上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样达不到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反而会愈行愈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所以,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制定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让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民真真正正的享受到城市人的福利。

(二)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制约外地居民本地化的推进

大多数外来居民只愿意把城市作为赚取收入的地方,而不是漫长的生活。此外,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外来人口享受不到城市人口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仍然与城市人口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限制了外来人口城市化进程。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居民的利益存在很大的差异,限制了城镇的辐射和吸引,从而使外来居民难以安定下来,很难本土化。关键原因还是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差别明显。

(三)外来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参加本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城镇化产生了一些就业岗位,会有很多务工人员从农村到来务工,对于务工人员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并不能享受到和本地人同等的待遇。比如说合作医疗的缴费标准,报销比例、可以报销的项目、非报销项目、缴费时间、转院制度等等,都不能和本地人处于同样的标准,享受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是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外来务工人员应该跟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的福利,因为新型城镇化的出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果。

(四)城镇合理等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大小的分量制定原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众多的建制镇和规模较小,发展潜力不够,作为农村到城市中间环节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必须存在的环节,城镇规模和级别应该呈现出协调性。目前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病问题严重,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国目前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有四个,五百万到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有十个,三百万到五百万人口的城市有二十一个,一百万到三百万人口的城市有一百零三个,城镇等级体系建设凸显出众多问题,必须做好城市合理等级体系的建设。在河南省,省会郑州与周围省会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相差很多,这是因为城市产业协调程度不高,互补性欠缺,区域资源共享度不高,设施共建和分工协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速度缓慢,说明城市间没有形成集合效应。其中驻马店、信阳、周口等传统农区人口都在八百万以上,但是中心城市人口的数量只有一百万,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不能很好的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省会城市应该占据整个省人口的百分之十,经济总量占据整个省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是从历年省会郑州的统计来看,在人口上达标,但是在经济总量上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与国际通用标准相差较远,省会没有起到真个省的经济带头作用。

(五)“空心村”现象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工,造成了农村只有老人和儿童。甚至有的农村只有老人,这样农村失去了活力,造成了空心村,住房废弃,农业耕作受到影响,人口流失严重,公共服务跟不上等等问题。河南省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省,作为传统的农区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农民走向城市,人口流失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空心村现象严重。很多农村的主体都变成了老人、妇女、儿童,而青壮年则外出打工,很多人一年回家一次,很多人一个月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夫妻长期分离,情感缺失,婚内出轨和离婚现象加重。很多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教育监督,很多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留守老人劳动能力缺失,生活难以照顾。据统计有近四成的老人是从事农业劳动来赚钱生活,据统计有四成的老人除养活自己外还要养活自己的孙辈。留守老人由于年龄较大,对孙辈的监管不够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会有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农村耕地大多使用化肥和农药。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不高,流失量却相当惊人,造成了区域水面的富营养化,同时对地下水和当地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前些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环境保护中去,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几乎为零,牺牲农村环境的代价来保护城市。城市环境变好了,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下去,作为城市人的菜篮子、米袋子的农村耕地出现了生态退化、地力衰竭等问题。因此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建立相应的标准。据统计,我国农村近2/3的学校没有吸收设施,厕所卫生达标的农村学校不足25%,厕所蹲位,特别是女生蹲位严重不足,只有60%的农村学校有垃圾回收系统。食堂、饮水设施不达标比率较高,每年农村学生因为卫生问题都会出现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疾病,严重影响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教育不均衡现象凸显,上学难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体育设施覆盖面不够完全,东西部差异较大。文化站设备简陋,农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单一。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十八大之后,很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向于理性化,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明显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了提高。原来粗放型发展的模式得以明显的改善,但是过去发展的惯性并没有消失,甚至有的地区还有抬头之势,我们必须做好引导和管控。攒同城镇化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只讲求速度,不讲求质量,不讲求生态环境的破换与否,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层出不穷,很多农民是被城镇化,完全违背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4.城镇就业方式普遍落后

河南省中心城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多在40%以上,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多在30%以下,第三产业大部分在25%以下。同时,市区从业人数占市区总人数的比例多在15%左右,最低的商丘市不足10%。城市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导致剩余劳动力向省外和市外转移,城市化能量和动力不足。经济中心带动作用不突出,黄淮海平原传统农区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均不足百万(漯河市、商丘市、驻马店、周口市市区人口实际只有60万人左右),财政收入不足30亿元,人均财政收入约3000元,支出约5000元,城市建设捉襟见肘,经济支撑和辐射力严重不足。

河南省科技厅2016年度科技发展计划新常态下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创新驱动研究162400410428

猜你喜欢
城镇化人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