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干部作风确保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

2017-04-15 12:22:46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斗 2017年11期
关键词:干部作风作风党员干部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改进干部作风确保省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振兴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委书记张庆伟同志代表省委所做的报告,将党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龙江人民的意愿凝聚成了统一而坚定的全省意志,绘就了未来五年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蓝图,具有指引方向、明确任务、凝聚共识、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关键在干部、成败在作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改进作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勤于学习、勇闯新路、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形成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为实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改进干部作风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着力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深得党心民心。省党代会就改进干部作风提出了明确要求,释放了新一届省委旗帜鲜明讲政治、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发出了强化作风建设的动员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改进作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改进作风的责任感使命感。

推动全面振兴发展的迫切需要。奋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黑龙江的光荣使命,也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当前,黑龙江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有利发展的机遇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振兴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无论是析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既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也要以作风开路。解放思想才能迸发活力,改进作风才能闯出新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全部心思用在推动振兴发展上,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推进落实上,用解放思想之钥打开振兴发展之门,以作风建设之帚清洁振兴发展之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振兴发展的正能量。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迫切需要。好的作风是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采取有力举措整治“四风”,刹住了歪风,整治了顽疾。习近平总书记来我省考察调研时指出,黑龙江政治生态恢复不错,这是对黑龙江的莫大鼓舞,也是强大动力,更是严格要求。但客观讲,不正之风的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对不少人来说,作风问题还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还远未形成,树倒根犹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仍任重道远。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抓长的耐心,“小病”“大病”一起治,治疗预防一起抓,防止解决了的问题出现反弹,纠正了的歪风出现变种,及时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迫切需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改进作风就是要改进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作风优良是党的政治优势。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政治优势与执政地位一样,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推动振兴发展是3800万龙江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省人民共同奋斗。脱离了人民群众,也就脱离了最有生命力的实践,失去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就会背离党的宗旨,失去民心。因此,改进干部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全省上下共同推进振兴发展的合力。

建设“四铁”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决定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就需要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从黑龙江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出发,推动全面振兴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好作风造就好干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治国理政的骨干,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带头人,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要把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作为改进作风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以优良作风带动班子、带好队伍、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摆干部作风问题的根源症结

作风问题来源已久、表现复杂,具有周期性、反复性和顽固性等特点。明晰作风问题的根源症结,掌握衍生脉络,从而把握规律、有的放矢、直指病灶,是破解作风顽疾的关键所在。

作风问题的实质在于“权力失范”。作风问题的实质是权力对应有边界的突破和对应有准则的背离,失控的权力必然导致作风不正甚至是腐败滋生。“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特权行为”等问题究其根源就在失去对公权、对人民应有的敬畏,把公权沦为私产和私器。解决“权力失范”问题,必须还权于公、还权于民、重塑权力本质,在廓清错误认识、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现有效限权、科学配权、真正放权、规范行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从源头上铲除作风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

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失守”。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背景下,新旧观念相互激荡,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出现“价值观扭曲”和“道德的真空”,理想信念的神圣性让位于经济利益的现实性,存在信仰缺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理想信念“淡漠化”,精神追求弱化、异化等现象。解决“思想失守’问题,必须筑牢信仰信念、重塑精神追求,在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重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地位上下功夫,打造党员干部和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风问题的危害在于“群众失信”。应当看到,几千年封建社会残余的“官本位”思想,在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头脑中还深有基础,极易割裂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少数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等问题销蚀着群众对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极易导致政府民心缺失、威信降低,官民互信基础弱化。解决“群众失信”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群众路线,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照顾各方面社会成员的切身感受和心理需求,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

作风问题的难点在于“整治失效”。作风问题是外在表现,背后是对权力的监督不到位、作风整治不到位,久治不愈就成为极难根治的“慢性病”。作风监督往往存在责任不明晰、内容不聚焦,“一把手”监督困难,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作风整治内容上往往存在单一和方式上的不连贯,过于依赖政治说教而忽视人的本性,过于依赖运动式整风而忽视人的惰性,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产生“活动疲劳症”,使部分群众失去热情,冷眼旁观。解决“整治失效”问题,要明确底线、强化约束,重塑行为习惯,统筹谋划、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作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进程,提升作风建设的全面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风问题的诱因在于“文化失位”。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些社会上的功利意识、急功近利和心态浮躁的风气一旦渗透到体制内部和组织内部,就很容易转化到部门工作的指标上,表现为干部政绩的考核上,体现在个人成就的衡量上,便会形成不正当的政风、官风。不健康“官文化”极易造成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和风气风尚的滑坡和堕落,污染了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解决“文化失位”问题,就要正本清源、凝聚共识、重塑社会认知,坚持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促进优良传统回归,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善。

三、注重统筹谋划,准确把握改进干部作风的重点任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省干部队伍作风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但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当前,要针对我省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开展作风专项整顿,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与党的建设同向推进、同步深化、同频共振,始终保持长流水、不断线。

加强作风教育。加强作风教育是改进作风的固本之策,是改进作风的逻辑起点。要把作风教育融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中,推动作风教育常态化。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放在理论武装的首位,不断补充精神之“钙”,增强改进作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教育格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党风党纪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警示激励教育五位一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注重用优秀传统文化和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凝聚起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推动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树立问题导向。改进干部作风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通过作风专项整治,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坚决摒弃坐而论道假把式、拖拖拉拉软把式、弄虚作假歪把式,持续整顿思想僵化、标准不高、效率低下、担当不足、纪律松弛等“五个坏作风”。要围绕克服“假浅空”,倡导善于学习好作风;克服“粗陋疏”,树立严谨细致好作风;克服“庸懒散”,展现勤勉高效好作风;克服“浮畏躲”,体现务实担当好作风;克服“纵奢贪”,保持严格自律好作风,真正练就埋头苦干的真把式、雷厉风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专项整治活动要与纠治“四风”问题有机结合,紧盯作风领域的新变化新问题,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持力度不减、温度不降;要与开展巡视工作有力配合,通过巡视发现作风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线索,及时曝光、严肃追责,推动边巡边改,见事见人。

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干部的榜样立起来了,好的风气自然就会带动形成。改进作风要从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起,坚持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省直机关要带头在全省作风建设上作出表率,再造工作流程,提升能力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态势,推动全省上下形成攻坚克难、奋发进取、敢闯新路的新风正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带头认识、带头检查纠正本地区、本部门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查找和解决影响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问题,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风和干部作风有明显进步,达到突出问题得到切实纠正、群众满意程度普遍提高的目的。

完善制度机制。改进干部作风,必须抓好源头治理,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制度建设逐渐完善,从“纪律底线”到“道德高线”制定越来越多硬约束,为改进作风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改进干部作风,既有干部自身要解决的问题,也有需要组织上解决的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明确行为底线;注重激励机制,树立正面导向;落实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重点要围绕作风养成的全链条来完善教育培训、党内生活、联系群众、监督考评、群众评议、容错纠错等制度体系,使改进作风有评价标准、有行为准则、有环境氛围。要发挥制度约束的刚性作用,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压缩乃至铲除不正之风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

强化监督问责。改进干部作风,关键在于强化落实,强化落实的关键在于监督和约束。要以科学绩效考核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考评监督,科学设计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发展导向、民生导向、作风导向,既看能力又看作风,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作风建设的目标要求、步骤措施具体化、细节化,使抽象概念要求成为具体行为标准。要加大作风建设检查频率和覆盖面,开展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明察暗访,突出重点部门和焦点问题,突出关键节点和检查重点,创新检查形式,持续传导压力。要突出责任追究,以铁的纪律强化执行力、约束力和震慑力,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架起“高压线”,对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震慑效果。

改进干部作风要树立必胜信心。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确定的奋斗目标,有龙江儿女接续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一定能把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出壮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

责任编辑/郭存发guocunfa@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干部作风作风党员干部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加强煤矿企业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抠”字眼,暴露干部作风成问题
论“四清”运动中党的干部作风建设
党员干部要姓“党”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4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2:10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