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2017-04-15 12:0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目标

(福鼎市第二中学,福建福鼎355200)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郭凤英

(福鼎市第二中学,福建福鼎355200)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依托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通过重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完整、具体;通过对教材的科学整理,使知识体系更清晰;通过问题的合理设置,一步步由浅入深,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更健全。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审视历史,反思历史,使学生成为历史的传承者。

历史教学;历史意识;教师

历史意识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历史意识不但包含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主体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当代德国历史学家耶格尔指出,历史意识并非只瞄向过去,历史恰恰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历史”这个意义构造物,具有人的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延伸,一是经历和期待的延伸,一是保留和要求的延伸。经历和保留是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忆,期待和要求是思维主体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一、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以至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曾经成为流行语,忽视了历史人文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金钱和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导致社会道德和风气出现滑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是,如地区冲突加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直接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构成了威胁。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但希望在青少年,在学生。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不仅担负了民族复兴、国家进步的责任,而且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注定要在青年人那里延续。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会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和进程,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

二、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三个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指出,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重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以人教版必修三专题第一课《百家争鸣》为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在这个时期形成,这些思想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提出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只体现了知识目标的要求,而缺少另外两维目标的要求,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根据新课程理念确定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用分割的太明确,因为三者是浑然一体的。《百家争鸣》一课的三维目标是:(1)让学生知道百家争鸣的概念;(2)通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化的地图及史料,让学生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3)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知道或了解诸子的主张,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社会命运的人文精神;(4)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对当时、对后世;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目标(1)的设置,是通过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目标(2)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即思想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3)的设置,既有知识、能力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三者浑然一体。目标(4)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惠泽后人。

2.教师通过教材整理,明晰学生历史意识

历史教师要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以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使零散的历史变得有序。以必修一专题二、专题三为例,专题二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专题三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不难看出两个主题均属于中国近代史,只是角度不同。专题二是从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和反抗入手,专题三是从各个阶层的探索抗争入手。两个专题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果两个专题单独讲授,就会造成对历史的割裂,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如专题二第一、二课,第一课主要讲解了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的五次侵略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第二课主要讲授了各阶段人民的反抗。授课后发现学生出现理解混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受八国联军侵华影响的结果。避免学生理解混乱的办法,就是把一、二课整合,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是对专题二和专题三进行整合。整合如下: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的事件是:1919-1924年,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按照时序整合,便于学生明了事件之间的联系,也便于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共内战,兄弟相隙,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家、还是国都要团结,否则就会给侵略者造成可乘之机。后来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更加证明,只要众志成城,中国就有复兴的希望。可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科学整合,能够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意识。

3.教师通过问题设置,深化学生历史意识

以《百家争鸣》一课的孔子为例,孔子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让学生汲取孔子思想中的智慧;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步步追问,使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落到实处。

问题:阅读教材(人民版)4页第二个自然段,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仁”。追问什么是“仁”?“仁者,爱人。”追问在家里怎么做到“仁”?学生答:孝顺。追问:你认为什么是“孝”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进一步追问:每个月给父母一些钱是孝吗?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史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简单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继续追问:孔子认为什么是孝呢?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能养父母还应该尊敬父母,从情感上关爱父母,才是真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爱的体现。追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继续出示材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追问:你认为不孝的表现有哪些?孔子是怎么认为的?这个设问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珍爱生命,据相关统计,我国现在每年有20万人自杀,自杀已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通过此设问,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自己,健康的活着,就是对父母的孝,这是在家庭里仁爱的体现。追问:在社会上如何做到仁呢?出示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做到双赢、多赢,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和谐。教师继续追问,统治者如何做到仁呢?教师出示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这些问题就像剥包菜一样,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感悟中,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自己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对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教育创新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依托时代责任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立足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探索培育历史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历史在学生身上得以更好地传承。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张荫麟.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余非鱼.国学小书院论语[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目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