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朋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点面结合,中西对照探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
刘延朋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在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出批示:“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1]本文以单一社区为点,以县级行政区为面,对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混合型民族社区建设经验,点面结合,中西对照,探析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
点面结合;中西对照
2014年5月底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崭新理念。[2]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当代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基层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也随之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政治命题。
(一)基本情况
乌海市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办事处新桥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划分东起黄河南路,西至广场路,北临拉僧仲街,南到六五四地区,主要由五个平房区和五个楼房区组成。辖区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总户数有3412户,总人10700人,其中少数民族有645人,由蒙族、回族、满族、藏族、苗族组成。近年来,新桥社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辖区内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因新桥社区的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使得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全市无邪教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建设经验
1.注重宣传
一是在公民道德建设月期间,利用市民学校,组织居民代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大家庭》等民族团结知识;二是在社区主巷道和醒目位置悬挂或刷写民族团结宣传标语;三是通过远程教育、社区理论大讲堂等途径,定期向党员居民宣传民族团结知识和本社区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典型;四是结合节庆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庆“七、一”专场文艺演出中编排了民族团结题材的小品、舞蹈等节目,并插入民族团结知识问答,并积极征集民族团结书画、摄影作品,制作民族团结展板。
通过丰富的宣传形式,做到民族团结知识家喻户晓,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了全体居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意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在社区选树一批维护民族团结、加强邻里团结的好榜样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的人教育影响身边的人。通过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出人人争做民族团结表率、人人争当民族团结先进的良好氛围。
2.文化建设
把文化建设作为各民族团结的有力措施,切实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上下功夫,通过“三种载体”促动,使服务居民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一是以满足各族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动员辖区各族群众成立了秧歌队、小剧团、太极拳队、舞蹈队等4支文体娱乐队伍,常年编排节目,每年都在“五一”、“七一”、“十一”、“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二是在社区连续3年开展“居民家庭才艺展”、“快乐的双休日”、“邻里情文艺演出”、民族团结联宜会、服饰、舞蹈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的活动,有力促进了邻里间的团结和睦。三是通过多方争取,在各小区广场周围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辟了3500平米的室外健身广场,聘请专业老师,组织居民开展健美操、保健操、健身秧歌等活动,使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员由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此外,社区还先后建起了社区文化室、科普室、党员电教室及中老年活动中心,满足了各族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四项措施
一是面向各族居民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社区也建立了综合服务大厅,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计划生育、低保、残联、法律援助、劳动保障等14大类服务。二是面向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对已接管的企退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复查核实,真正做到了情况清、底子明;依托老年学校、老年人协会、“企退人员之家”等阵地,开展企退人员的服务活动。三是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社区保障和救助服务:在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站。依托爱心捐助中心、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服务活动,申请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帮助居民报销大病医,为低收入无住房的蒙汉族家庭申报廉租住房。四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服务:深入开展了“学技能、送岗位、促就业”活动,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努力促进重新就业。
(一)基本情况
海南区始建于1976年,是乌海市三个市辖区之一,区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辖三镇、两个街道办,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共7678人,有24个少数民族成分,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长期以来,海南区高度重视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把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把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二)建设经验
1.抓宣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一是每年组织开展数民族理论培训班或专题讲座,提高各级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系统了解和掌握,收到良好效果。二是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版、专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深受广大居民、学生、职工的欢迎。在电视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对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迹进行了重点宣传,使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三是集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有关专题活动。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抓落实,加大少数民族帮扶力度
明确了把民族经济工作与少数民族扶贫、科技致富一起抓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各项少数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不断加大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认真抓好少数民族发展建设项目的论证、评审、推荐上报工作,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切实发挥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收入水平的作用。二是为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抓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的实施工作,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达到“不漏一个项目,不留一处空白,不少一分资金”的目标。三是在区级财政预算中安排1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抓示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一是全面推动: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意见》为契机,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是抓好基层:各地抓住重点,扩大覆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进街道、进乡村、进企业活动,特别是把流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街道、市场、服务行业等,纳入开展创建活动的重点。三是丰富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注重发现典型,培树典型,推广典型,发挥模范典型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每3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到目前为止,共召开了9次表彰大会,对180个先进集体,360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今世界虽然仍是民族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然而,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决定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绝大部分国家只能是民族构成多元的国家。[3]这些国家在此方面的理念、做法、经验、教训可为我国借鉴。
(一)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为了确保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避免可能出现的裂痕或冲突,政府始终保持公平、不偏袒态度,制定预防措施,通过缜密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从法律和制度保障上预防可能危害社会和谐的潜在挑战。
1.在族群方面
新加坡的多元种族环境让每一个族群都有空间来维持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政策鼓励他们在不同领域加大彼此的共同体验。首先在概念上,新加坡政府在制订政策和法律时,回避用“少数族群”的概念,而使用“多元种族”这一提法,在词语上避免主观歧视。其次在法律和政策原则上,遵循各族群之间一律平等,没有针对某一族群的特殊条款或照顾性条款。例如政府出台的组屋申请政策,只要是新加坡公民,不管是哪个族群或信仰哪个宗教,符合条件均可申请。此外在具体法律及政策规定上,保障各族群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马拉西亚经验
马来西亚在民族问题上的成功归源于多种原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执政者的英明、合理的民族政策等都是促成民族关系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来看,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的和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元化民族思想意识的统一、经济基础的调整、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民族利益的区别保障等。
(三)美国经验
1.法律支持
法律上坚持公民主义的传统,不以族属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来源。18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民权法案;嗣后,又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凡出生于或归化于美国,并受其统治者,均为美国及其定居州的公民。”1869年,又通过了第15条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因种族、肤色或以前奴隶身份而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所取消或限制。”这些规定,为美利坚民族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2.坚持政策
实践中奉行种族普遍杂居的政策。在美国的所有族体中,除了印第安人一定程度上聚居于保留地这样的“民族孤岛”上,其他族体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只能是交错而居的。“美国的50个州,没有一个单一民族成分的州,民族成分全都是十分复杂。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集团的成员全都集中于某一地区。”[4]
3.统一信念
每个族体可以保持自己的文化,但必须接受统一的“美国信念”。诚如宁骚教授著作中指出的那样:“一种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法律体系,一个高度整合的、无处不在的经济体系,一套反映‘美国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早已被各个族裔的大多数美国人所接收”。
(一)开展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需要关注“三个结合”
1.嵌入式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结合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央力推的涉及全国各个地区的重要战略举措,符合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内在诉求。从根本上来讲,城镇化不仅是人们居住环境的城镇化,更是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融合进而升华的城镇化。在每一地区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互嵌式民族社区”的建设,不仅可以节约经济成本,更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一旦错过了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不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自觉促进民族融合,而是按照传统的路径,采取画地为牢的方式就地城镇化,民族之间的“大聚集大封闭的格局必将伴随就地城镇化的完成而加以固化,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通道将被堵死,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分聚就将固化,民族团结将成为无源之水,民族共富也因为众多少数民族因语言文化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错失良机”。
2.嵌入式社区建设与治理现代化结合
单一式社区的良性运作离不开政府的管理,更离不开社区的自我治理。混合型民族社区由于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则更加复杂,甚至某些社区事务由于牵扯了民族因素而变得敏感起来。尤其是在“互嵌式民族社区”形成初期必然会面临诸多障碍与困难,这些问题出现的诱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因为经济利益受损或民族意识强烈引发的,有的可能是由于风俗习惯差异或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的。对于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必须有所预判,区别对待。
3.嵌入式社区建设与意识教育相结合
这里说的“三大意识”教育就是指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意识与民族意识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在每一个民族及每一位民族成员身上都会有一定的体现。与民族意识相比,“三大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民族对国家和国族的认同问题,进而关系到民族对国家的忠诚问题及对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支持度问题,这也是新加坡模式给我国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二)开展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应妥善处理“三对关系”
1.处理好少数民族聚居与各个民族混居的关系
现有的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关系是长期历史作用的结果,国家推行的所有旨在改变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关系的政策和行为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权宜性选择进行。“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的重要外在特征自然是民族的杂居混居,但这绝不意味着国家不顾条件任意改变当前中国的现有民族分布状态,更不是对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状态的全面否定。无论是民族的聚居状态,还是各个民族的杂居混居状态,都不是民族分布状态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共同的目标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肯定中华民族内部构成多元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一体化水平,这也是国家倡导“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建设的基本使命。
2.处理好少数民族权益与少数民族义务的关系
肯定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完善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机制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有其整体性的民族权益,少数民族作为一个个体也有其个体性的公民权益。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实与汉族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当民族意识经常被置于国家意识前面之时,我们不仅要强调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要宣传少数民族应承担的义务问题,改变以前的“重权利、轻义务”的制度安排和宣传模式势在必行,而“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建设就是一个良好契机。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应该在坚持中走向更加完善,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种族杂居政策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微调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战略机遇,点面结合,中西对照,在城镇化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巧妙地推行民族杂居政策,通过嵌入式社区建设为国家筑牢统一之本、稳定之基。
[1]唐志君,覃小林.民族交往与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5:22-28
[2]闵言平.着力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N].中国民族报,2015-01-30
[3]张会龙.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4)
[4]李一夫.世界各国民族概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刘延朋(1981-),男,汉族,山东莱芜人,高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与区域宗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