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供给优化分析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2017-04-15 11:19廖志锦郭惠杰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供给优化体育

廖志锦, 郭惠杰

(1.福建工程学院 体育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供给优化分析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廖志锦1, 郭惠杰2

(1.福建工程学院 体育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在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凸显、教学质量下滑、资源分配不均、与社会体育融合不畅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出应通过优化“课程资源”供给,优化“人才资源”供给,探索“有偿体育服务”供给,优化“理论知识”供给,建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制度”供给,突出“信息”供给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 公共体育教育; 供给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体育教育的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应用,也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目前,有关高校体育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环境、体育师资、体育文化等层面,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期基础。然而,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领域的“供需错位”问题日益凸显,却鲜有相关研究涉及。基于此,文章抛砖引玉,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思路,重新审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破解困境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新时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凸显

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有所改善,表现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等,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1]《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800米、1 000米体质健康测试,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有的大学生跑到一半发生晕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综合素质的明显短板。“学生体质,大学生不如中学生”,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热议。尽管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但高校体育公共体育教育应敢于担当,勇于革新。如何通过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完善体质健康监控机制、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提升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这是所有高校体育教育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逐渐下滑

大学扩招的展开,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2015年,全国高校招生达700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持续扩张,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科研、招生、学生就业等各种压力,作为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环节的公共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仍得不到足够重视。不少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呈现粗放型发展局面,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课程内容经年不变、师资数量短缺、队伍结构失衡、场地设施不足等软硬件问题不断凸显。此外,由于目前高校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形成,受职称评聘杠杆驱动,高校体育教师往往在论文、课题方面疲于奔命,教学业务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缺乏对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时尚化、休闲化体育需求的科学判断。值得关注的是,刚刚出台的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行业应淡化论文要求。大学生是公共体育教育的主体者与体验者。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要“以学生为本”,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2]

(三)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高校校内资源分配普遍存在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校内共享难以实现的问题。2014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高校的体育硬件基础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也相应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过,就现实层面而言,政府制度层面的设计与推动并没有形成高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实际成效,大量研究表明体育场地资源紧张仍然是制约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细究其因,可能存在如下问题。其一,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建设容易出成绩,因此,许多高校将原本用于改善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费改为投入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其二,许多高校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还时常因各类文艺演出、大型会议等挤占。同时,由于高昂的场馆维护费用以及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高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开放状况不容乐观,往往无法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空间资源和学生资源等四个课堂资源也普遍存在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现象。

(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不畅

中共中央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明确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的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不仅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以提升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缓解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困境。然而,目前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融合发展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受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无限扩大、体育场馆维护成本高、管理人员缺乏等制约,高校体育的资源开放、市场开发程度十分有限;虽然拥有大量体育场馆、设施,但使用效率低,寒暑假及各类节假日常出现闲置的状态;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积极性高,兴趣浓,但在课外体育活动、业余竞赛中缺乏资金支持,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体育组织和企业拥有丰富的资金、专业的体育管理人员、专业指导教练,却受到体育场馆匮乏的制约,难以进入高校校园。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突破路径

(一)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资源”供给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应以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为抓手,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利益最大化。高校体育教育在具体教学供给层面,还有要思考如何从一成不变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精细化、差异化的教学供给转变。

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相对单一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1990年后出生的(90后)的一代大学生个性鲜明,“习惯以自己的观点作为判断标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单调的说教,严格的纪律约束很反感”[3],不喜欢按部就班、为完成学分而强制的、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体育教学安排。他们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崇尚充分自由休闲的体育活动。[4]马拉松、骑行、夜跑、登山、定向越野、轮滑、瑜珈等新兴时尚类运动项目深受追捧。美国高校的集体授课时间除周末课时量较少外,周一至周五白天几乎每个小时都有至少一门可供学习的课程。在非周末时间到达场馆,只要场地还有空位就肯定可以参加某一课程的学习。[5]我国高校普遍实行选项课,常有学生因为时间、场地限制而导致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的情况。改革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资源”供给,关键要在“供给端”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丰富多元的体育课程资源,充分提供学生体育课程、项目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还应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保障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督察高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相关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如新生军训、外出实习、专业实践等)占用和削减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时数,以确保保质保量开齐国家规定的相关学时数和课程项目数。

(二)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优化“人才资源”供给

“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需求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可以丰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人才供给,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因此,优化体育师资队伍,推进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了校园体育教育工作水平,体育教师再教育缺失,是导致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差强人意的主要因素。[6]

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优化“人才资源”供给,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精神培育。诚然,大学生身体素质问题不能全部归因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前“上了12年体育课,却没学得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尽管如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担当,在大学一、二年级体育“普及”的阶段,积极弥补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因应试教育导致的身体锻炼的不足、体育教育的缺失。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校园体育明确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因此,还应该积极把体育教师的入职前教育和入职后教育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1995年后出生和200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95后、00后)开始涌入大学校园,新兴的各类体育项目成为新时代学生的宠爱,他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急需体育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与学科知识;针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职业高原现象,还应形成对体育教师的理想、信念、奉献精神、责任心的常态化教育;针对体质测试、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中常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还应该加强体育教师运动伤害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三)破解高校体育“供需错位”困境,探索“有偿体育服务”供给

要坚持高校教育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谋发展,进而深化教育和社会的联系。[7]

以国家政策驱动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可能使学校体育从根本上得到更好的发展。[8]随着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社会上大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培训机构、休闲体育企业、体育旅游公司涌现,他们拥有资金、专业的指导人员、智能化的运动装备和丰富的竞赛组织经验,为了开拓市场,都希望主动占领高校体育消费的市场,获得未来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的认可,愿意以较低的收费在高校拓展市场。“有偿服务”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学生有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工作向往、经济能力,并自愿付出一定的金钱代价选择的有偿体育项目,将有助于改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自动学习”转化,有效实现把体育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中。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无效供给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参与需求的情况下,推动有偿服务体育进高校,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融合,能有效地缓解高校体育教育“供需错位”的矛盾。有偿服务体育进高校,可以有效地提高现有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的使用效率,使高校体育紧跟社会体育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步伐。高校通过提供课余时间低价租恁体育场馆器材、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优秀的社会体育企业、俱乐部进入校园,通过限制其收费额度,保障学生利益,来满足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目的。各高校行政、体育管理部门不应简单以“安全管理”为由而因噎废食,应正确地把握学校体育发展趋势,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体育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和高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高度,积极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主动优化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社会介入机制,加强校园体育资源开发、开放,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理论知识”供给

体育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必须辩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工作往往过于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健康知识与科学锻炼的理论需求,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供需错位”的一种表现。

放眼国际,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都十分重视对健康体适能理论的教育。[5]反观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状况,忽略了“健康中国”思维引领下大学生新的健身、美体、减肥、营养的相关知识理论需求,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教育十分欠缺。

优化体育健康理论教育教学,增强体育理论知识供给,重点在于丰富运动与健康相关科学知识的教学,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内容,如“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运动损伤预防”“运动处方制定”相关教育教学。还应重视体育健身原理、方法的教学,加强科学运动方式方法理论教学,加强科学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方法的理论培训教育,建立并完善针对大学生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处方。积极宣讲体质健康测试相关要求、意义和锻炼方法,并把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课成绩有机结合。各高校可借鉴和学习清华大学的“第一堂体育课”模式,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请相关校领导解读体育精神,讲解高校体育课的要求,讲解本校体育特色与传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运动意识。高校各级领导、专家、教师等应正确看待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并身体力行参与其中,引领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优化高校体育健康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实施体育健康理论教育。比如针对媒体常报道的马拉松跑步猝死的事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健身理论与方法;针对学生减肥瘦身的普遍愿景,向学生开展运动处方制定咨询等。努力发掘、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学校的“供”与学生的“需”有效衔接。

(五)建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制度” 供给

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作为高校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体育课程拓展、深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繁荣校园文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美国高校对体育俱乐部的重视程度较高,俱乐部众多,体育俱乐部活动是美国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平均每所高校约有44个体育俱乐部。美国的许多高校并不开设体育必修课,但美国高校的课外体育休闲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保证了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0]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我国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大多处于自发发展,缺乏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扶持。

优化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管理,应重点加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社团的建设管理,要着力于把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体系,并将体育教师根据各自专项进行分配管理、指导俱乐部的练习、竞赛活动。在课时计算、津贴分配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应重视发挥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师资聘请自由、活动时间自由、项目广泛的灵活性,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辐射范围,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促进高校之间课外体育俱乐部联盟建设,强强联合增加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优化高校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应淡化竞技性,重点强调竞赛活动的参与和娱乐休闲,让普通大学生也可参与。校内的运动会和各类体育活动不应该只是极少数人参加的比赛,还应关心、帮助体质弱势的大学生群体,对一些静态的“手机一族”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具有启示意义,值得借鉴。比如,美国高校休闲体育部主要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对校内体育竞赛进行管理,校方可通过该平台完成竞赛计划和通知的发布、报名信息和费用的管理、比赛成绩记录与统计等工作。该网络平台还兼具体育俱乐部校际竞赛的组织管理、健康体适能指导等功能。许多高校创立了特色的校内体育竞赛体系,哈佛大学设立了13个体育“会馆”,并成立了会馆联合体育竞赛议事会,并定期召开例会,学校则对体育俱乐部在体育训练比赛场地、体育器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均衡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突出“信息” 供给

群体活动与竞赛组织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两个重点。高校竞赛水平往往体现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织管理。事实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动普及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带来了对校园体育场馆资源、教学资源、资金资源的过多占用问题,凸显了高校体育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形式逐渐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人际交往网络,形成了“体育虚拟社区”“体育活动共同体”。因此,融入信息技术发展,均衡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资源,形成群体活动与竞赛协调发展的局面,逐渐成为高校体育工作创新方向。实际上,在优化公共体育资源分配管理上国内许多高校己作出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深圳大学在每个学生的校园一卡通中设立专项体育经费,学校每年为学生提供体育专项经费,为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体育专项经费的电子支付方式,同时通过体育场馆的管理系统与一卡通对接,从而实现体育经费个人专享的目的。[11]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清华大学2016年10月使用了“阿甘跑步”APP,来记录和登记学生的跑步情况。每次跑3 000 m,两个月27次以上记满分。同时规定阳光长跑占体育课总成绩的20%。新颖的体育方式吸引了广大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优化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分配管理,还应以发展的眼光加强互联网课程软环境建设。如建设校园体育APP,可以达到校园体育文化推广,通知发布、体育理论知识宣讲的目的,建设体育场馆预约申请借用体系可以推动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保证了全体大学生平等享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锻炼。此外,通过建立体育课程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还可以发布正确的体育健身相关理论知识、各类教学视频,校内外竞赛活动安排。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能提高体育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惯习”[12]和消费需求,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体育的需求。结合“供给侧改革”理念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的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教学质量下滑、教学资源配置不均等结构性问题,同时,就如何以“供给侧”为引领,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推进体育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优化“人才资源”供给、破解高校体育“供需错位”困境,探索“有偿体育服务”供给、重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优化“理论知识”供给、建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制度” 供给、均衡优化高校公共体育资源,突出“信息” 供给等具体举措。

[1] 郭剑.大学生身体素质仍呈现下降趋势[N].中国青年报,2015-11-26(5).

[2] 李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2):9-12.

[3] 罗青琴,郭惠杰.自由理论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8):28-31.

[4] 覃立.他律与自律视角下的学校体育——兼议体育养成教育[J].体育学刊,2014(5):70-73.

[5] 向剑锋.美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及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72-377.

[6] 温洪泽.大陆与台湾学校体育发展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5(2):81-85.

[7] 傅蔚冈.供给侧改革旨在优化教育选择[N].中国教育报,2016-03-05(2).

[8] 张正民,陈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诉求与理论导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2):88-94.

[9] 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四部门开展大学生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N].中国体育报,2014-01-15(1).

[10] 张金桥,王健.部分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0):17-18.

[11] 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15(6):75-79.

[12] Bourdieu P, Passeron J.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M]. London:Sage,1990.

(责任编辑: 许秀清)

An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Liao Zhijin1, Guo Huijie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2.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Problem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are analysed, which include the declining physical health of some students,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unfavourable integration with social sports. A proposal is propos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It cover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human resources, exploring the supply of paid sports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establishing long term management systems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training and gaming activiti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system”, and highlighting the supply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supply optimiz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2.018

2017-01-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3CTY013)

郭惠杰(1977- ),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7

A

1672-4348(2017)02-0185-06

猜你喜欢
供给优化体育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2016体育年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们的“体育梦”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