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才, 郑舒翔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多元社会思潮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审视
杨伟才, 郑舒翔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当今社会是多元社会思潮流传和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渠道,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主动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影响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思潮不断分化整合,它们将与马克思主义长期共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态势。”[1]当下是社会思潮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由此受到强烈冲击。因此,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高校流传的多元社会思潮,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丰富内容素材、拓展研究空间,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多数社会思潮宣扬的理论主张在很大层面上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相悖的,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价值观念。例如“新自由主义”是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和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普世价值”论虽然打着共同价值的招牌,其推销的是资本主义的私货;“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左的。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没有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往往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既知之不全,也悟之不透。此时,一些社会思潮的流传,一些西方强势学者的只言片语,就会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假思索地认同或接受,因而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困惑,对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产生怀疑,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
2.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多元社会思潮竞相“粉墨登场”,一些社会思潮新奇的观点和诱人的话语极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难免会导致价值判断上的错乱。例如,“新儒学”思潮宣扬“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要求要由熟读儒家经典的儒生来治理中国,由于其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因而有很强的欺骗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反单一”等主张,引发了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冲突和思想混乱,并带来了价值建构的迷惘和对人生意义理解的困惑,导致这些大学生游戏人生、道德失范、是非不分、荣辱不辨,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缺失。又如近年来流传的“普世价值”论,它的流传也直接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时下,“普世价值”几乎成为一些媒体的高频词,一些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民主、自由等奉为“普世价值”,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理念视为“人类文明主流”。实际上“西方‘普世价值’偷换了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的概念,混淆了真理性话语与政治性话语,是在以抽象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幌子,推销其具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2]“普世价值”论似是而非的观点容易导致一些价值观尚未成熟且又缺乏相应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甚至盲从。
3.造成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困惑
高度介入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而随着我国改革在深水区的不断推进,诸如公平公正、官员腐败、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问题亦日渐显现,致使一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和思想认识上产生困惑。在这样的情势下,“民粹主义”宣扬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宣扬的所谓“自由、平等、友爱、正义、民主、互助”,“新自由主义”鼓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这些社会思潮及其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容易误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解读,而且还可能会强化大学生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再者,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理论准备相对不足的情势下起步的,理论常常滞后于实践,使得理论因准备不足导致对实践解析能力的弱化,这种情形现今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这就造成了当一些与理论反差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大学生难以从理论上(尤其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找到合理的诠释,从而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怀疑,导致把关注点转向其他社会思潮,试图从一些社会思潮中寻求解读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答案。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对汹涌来袭的多元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学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尖锐理论问题面前具有‘思政课不讲谁讲,思政课不回答谁来回答’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3]。因此,回应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政治使命之所在。
1.回应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与社会发展变化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成长需要的契合度,否则就会大大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过多地偏重于对教材的阐释与讲解,而对根据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社会思潮展开评析,真正做到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仍显欠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从社会思潮的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还是文化思潮,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之内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育中能在遵从教材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选择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社会思潮及其观点加以比较分析,这样既可用思想政治理论中的科学原理批判、驳斥错误的社会思潮,亦能用正确的社会思潮及其观点支撑、丰富教学内容。再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论原则出发,也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回避当代社会思潮,就离开了大学生们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理论问题,也就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说教,就会与教育对象形成隔阂,其实效性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要积极回应和主动评析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在与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和比较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回应社会思潮的挑战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极端重要性。时下,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又沉渣泛起,并在高校大肆流传,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在此情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如果装聋作哑、放任自流,或是投鼠忌器、隔靴搔痒,就可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丧失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上严重失职的表现。唯有坚持原则,积极回应社会思潮,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及其观点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做出的正确选择和所要担负起的政治责任。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才不会旁落,主阵地才能在不断得到巩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回应社会思潮的挑战是提升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能力的需要
当前高校流传的多元社会思潮,大多以新奇的主张和感性的表达形式呈现于众,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追逐时尚的猎奇心理,其背后隐含的一套系统的错误理论和观点,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政治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能力薄弱的大学生来说,要对其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和鉴别,并作出正确的应对是不现实的,有的大学生甚至会因此造成信仰的迷失和价值选择的迷茫。因此,积极主动回应社会思潮,努力增强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理论深刻和逻辑严密的特点,在教育中若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多元社会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科学剖析,让大学生从中领悟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所在,在理论对话和交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样在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辨析社会思潮和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袭扰的能力。
社会思潮多元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主要形势,面对汹涌来袭的社会思潮,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6],努力寻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回应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挑战。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的旗帜和灵魂,是教育运行的基石和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它决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有效地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就必须着力推进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为此,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人本教育论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意义和价值,弘扬人的主体和个性,丰富人的生命和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过于倚重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内心关切和主体价值的关注,因而当一些打着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和体现人的主体价值招牌的社会思潮传入大学校园时,就迅速俘获了大学生的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所以我们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中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注重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关心学生的利益诉求,用真情实意来感化学生,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要树立民主开放理念。教育实践证明,学生优良品性的培育与教师的民主、宽容和开放的教育理念紧密相连。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开放化的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不断加剧,对于在高校校园内流传的社会思潮,用堵的方式关门教育是不可取的。回应社会思潮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行开放式教育。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些社会思潮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大胆质疑,让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交流中碰撞,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从而达到去除对错误思潮辨析的障碍,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目的。
2.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已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绕开社会思潮,就会导致教育无法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结合教育内容,有选择地重点评介一些社会思潮,这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能力。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结合那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和严重误导的社会思潮进行评析。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观念变换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由此受到严重的袭扰(根据《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这几种社会思潮都位列在近3年社会关注的10大社会思潮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要兼顾教材与现实,根据教育内容和现实社会热点、难点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社会思潮进行评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备教材”就是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篇章结构,选取与教育内容所关联的社会思潮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和评析;“备学生”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关切点,依此选定相关的社会思潮进行重点评介,这样使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辨别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与其对话的能力。
3.改进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者既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回应社会思潮的挑战,就必须积极探索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依据教育目的、受教育者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理论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育法为大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较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评介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思潮的某些错误观点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发表演讲、开展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阐释自己观点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多元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逻辑思维的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能够让青年学生信服,必须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潮进行比照,通过说清事实、阐明道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对多元社会思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应对。三是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它是评析社会思潮不可或缺的方法。表面上许多社会思潮看似主张价值中立,但其中无不打上特定阶级、阶层利益和立场的烙印。因而在评析社会思潮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分析和阐明相关社会思潮观点、主张所隐含的阶级属性和意图指向,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洞察力。
4.拓展教育渠道
当代社会思潮有着传播渠道多样化、影响受众广泛性等重要特征。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在注重提升课堂理论教学成效的同时,努力拓展教育渠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主动回应社会思潮的冲击。一是注重实践教育。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对国情、社情、民情了解较少,看问题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重等问题,对社会思潮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常常会作出不切实际的误读和曲解。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农村、乡镇、街道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让大学生从中更好地了解国情和民情,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侵蚀的自觉性。二是注重网络教育。时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根据信息网络时代的形势和条件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思政网、BBS等网络阵地开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空间,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要及时正面地引导网络信息的传播,在努力消除和弱化各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同时,积极组织网络舆情力量,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网络舆情的导向工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从而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报告的方式,进行专题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对关注和热心研究社会思潮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各种思想交流和自我教育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中,表达对多元社会思潮的认识与理解,使他们学会在思想碰撞中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1] 赵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N].人民日报,2016-02-22(7).
[2] 钟君.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J].红旗文稿,2015(15):9-12.
[3]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创新论坛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4-6.
[4]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5] 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3-10-08(7).
[6]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7]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责任编辑: 许秀清)
Contemplation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trends of social ideologies
Yang Weicai, Zheng Shuxiang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Contemporary society features a rapid circulation and frequent clashes of different trends of social ideologi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onfronted a great impact. To properly conquer the impact, college should take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e multi-trends as its mission. In order to actively engage the challe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variety of social ideologi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aculty to renew the educational guidelines, enrich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e educational methodologies, extend educational channels,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re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end of social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2.009
2016-12-23
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6JD710056);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年重点项目(FJJKCGZ15-031)
杨伟才(1960- ),男,福建松溪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2-4348(2017)02-0143-05